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兴的帝国丧失了对外扩展的能力和野心,积极进取才是流淌在贞观君臣骨子里的血液!   

  在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后,大唐帝国开始了一步步的对外攻略,因此,战争也成了玄奘在回国途中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首先是自己的义兄、高昌国王麹文泰在贞观十四年时因唐军兵临城下忧愤而死,高昌国也成为大唐版图的一部分;此后的几年间,唐军逐步控制了整个西域,与雄踞中亚草原的西突厥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随后又听说皇帝陛下不在长安,而是前往洛阳准备对辽东发动战争。贞观一朝的励精图治,终于让中原王朝有了对周边民族扬眉吐气的机会,整个帝国都笼罩在一种近乎亢奋的战争氛围中。   

  作为一名僧人,玄奘显然不赞同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作为大唐臣民,能够看到自己的祖国在一位英名君主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令四夷外邦臣服,却令他感到无比的自豪,也为能够生活在这个光荣而充满激情张力的时代感到骄傲。   

  是的,玄奘是一名僧人,可当他代表的是整个大唐的精神的时候,他所象征和承受的东西便不再是〃僧人〃二字所能全部囊括的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纯的为自己活着,尤其当你有了多重身份之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离开长安前往洛阳的这几天旅程中,如何与唐太宗进行沟通就成了玄奘当务之急需要考虑的问题。   

  唐太宗听说玄奘来到洛阳后,特意安排官员前往洛水之滨相迎,还让他们带去了自己的慰问。当然,唐太宗对玄奘的重视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原因:   

  武德九年五月,唐高祖李渊的一道《沙汰佛道诏》,几乎将整个中原佛教推入绝境,然而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给了佛教喘息之机,唐太宗继位后,立刻取消了这道诏令,并对佛教采取宽容的态度,以争取佛教徒的支持。当然,这种宽容和支持背后则是高度的警惕和控制。贞观八年(公元625年),有人上书要求皇帝引〃十大德〃(十位高僧)上殿,并以天子身分参拜,这等教权直接介入政权并凌驾于政权之上的行为立刻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曾当过道士的魏徵更是引经据典,替唐太宗严厉驳斥了佛教徒的要求。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9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2)         

  后来长孙皇后病重,太子承乾提出扩大僧尼道士人数,以求佛祖保佑。皇后却说:〃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皇后尚且如此,何况唐太宗。   

  为了打破传统士族高门大阀对政治的影响,也为了洗清李唐皇族的〃胡族〃嫌疑,唐太宗便通过尊崇本土道教来证明皇族纯正而久远的中原血统,而〃舶来品〃佛教正好成为打击的靶子。从贞观十一年到十三年间,道士们在唐太宗的默许和纵容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击佛教行动,甚至逼死了当时佛教界的领袖法琳法师。法琳法师一死,佛教势力大挫,不得不接受了道先佛后的宗教秩序。   

  然而每个人都有感情,唐太宗也不例外:父亲爱妻的先后去世,兄弟侄儿死在自己手中,就连几个儿子也在为太子之位钩心斗角,让唐太宗感到心力交瘁。道家的丹药养生和长生不老之术虽然神奇,但此时的唐太宗无疑更需要佛家之说来安慰。唐太宗在《为故礼部尚书虞世南斋僧诏》中充分表达了当时的心情:   

  〃故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纯备,文为辞宗。 夙夜尽心,志存忠益。庵从物化,忽移时序。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进谠言,有若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用悲悼。宜资冥福,申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一躯〃。   

  不久,太宗亲临弘福寺为已去世五年的长孙皇后追福,并召唤高僧数人闲谈。高僧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感化帝王的机会,让唐太宗再一次感受到了佛教的义理和温暖。有了这样的心理铺垫,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便不像当初那般激烈,佛教也就有了重生的机会。而玄奘的表文,就是在唐太宗积极筹划辽东战事、身心最为疲倦、最需要有人畅谈放松的时候送到了洛阳。因此,唐太宗是怀着一种既好奇又期待的心情在等待对这位远涉异邦舍身求法十九年满载而归的僧人。也许在那时,聪明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就已经把玄奘当年上表请求出关的所有资料找来呈在唐太宗面前,好让皇帝有充分的准备。   

  那么玄奘又做了哪些准备呢?除了心理和对话上的准备外,玄奘还给唐太宗准备了一份厚礼。   

  〃并献诸国异物,以马驮之,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僧人,从国外回来的时候,除了经书之外,携带的应该是沿途各国国王贵族赠送的国书和珍宝,不然房玄龄也不会安排那么大规模的一场游街活动好让长安百姓瞻仰这些东西。但是我们要知道,一般献给君王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出来给寻常人等看的,这就是说,玄奘在进长安之前,就很可能已经从携带的珍宝异物中精心挑选了一部分用来敬献给唐太宗,这些礼物当中可能还有一部分是玄奘自己挑选的印度和西域特产。可见玄奘送给唐太宗的礼物不但精美独特,而且数量不菲,否则也不会用马驮着。可见,洞悉世情这四个字并非凭空送给玄奘的高帽子,他早就在为这次面见唐太宗做准备,而且准备得很是充分。   

  与人打交道,物质准备是第一步,赠送礼物是传达感情和拉近关系的重要方法,普通人吃这一套,皇帝也吃,所以唐太宗才会〃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给了玄奘一个天大的面子。   

  一赠一受,可以说是两位当世最杰出人物在见面之前的第一次〃过招〃,玄奘的每一步动作都经过深思熟虑,是建立在几十年人生阅历和经验上的最佳选择。   

  接下来,玄奘就要去见唐太宗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把玄奘与唐太宗的对话记录得相当详细,也相当精彩,可谓寓攻守于无形之中,藏玄机于片言之间,不过唐太宗的开场白着实让玄奘吃惊不小:   

  〃师去何不相报?〃   

  唐太宗这句话问得非常厉害,从字面上看,他是在旧事重提,问玄奘当年离开大唐前为什么没有告诉上报朝廷,我们可以把它念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一下唐太宗当时的语气……几分询问,几分怪罪,还有几分试探。如果换成一般人,被皇帝这么半真半假的一吓唬,估计当场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但是玄奘没有慌乱,处变不惊是玄奘最鲜明的性格特色之一,即便皇帝有心发难,他也能从容应对:         

虹桥书吧BOOK。  

第10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3)         

  〃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唐太宗问得厉害,玄奘回答得既诚恳,又巧妙:自己当年离开大唐的时候已再三上书表奏,只不过是因为诚心不够,才没有被允许。玄奘没有把不被允许出关的责任归咎于当时的国策和各级地方官员,试想一下,假使玄奘辩解说是皇帝陛下您下旨不允许百姓出关,而现在我功成归来,那岂不是说唐太宗当年的国策有误,让皇帝大大的下不了台阶?当然,玄奘也可以说是各级官员没有审批通过我的请求,这样一来,唐太宗该怎么办,是打哈哈不闻不问,还是顺着玄奘的意思惩治那些当年坚决执行自己命令的官员?   

  自己是没有责任了,却得罪了一大批当朝官员,这是玄奘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   

  所以,玄奘这前半句回答,听起来是在打马虎眼,实际上却包含了很多层意思……当时的情况我都明白,现在事情都过去了,皇帝陛下您大可不必多想,所有的责任只在我〃诚愿〃不够。相信任何一个领导都愿意听到这样的回答,但是玄奘没有一味示弱服软,他的后半句话才是绵里藏针:但是实在是因为我太想去学习最精神的佛法,所以才私自偷渡出关,这完全是我个人的罪过,至今仍然感到非常的愧疚和害怕。   

  实际上,玄奘是在用诚恳的表白向唐太宗表明不论在哪种条件下自己都一定会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