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烽后肯定是迫不及待的去找王伯陇。但是玄奘没有这么做,玄奘又犯〃倔〃了:   

  首先,他不敢肯定王伯陇是什么样的人,万一〃投奔〃不成,或者还没见到王伯陇就因冒失上前而被射杀,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玄奘还是采用更为稳妥的老办法……先取水,能不惊动守军,就悄悄的走;   

  其次,玄奘始终不愿靠别人的帮助来渡过难关,一个倔强的人,总是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瓜州通往伊吾的这条莫贺延碛荒漠大道上,水源就是一切:官道紧埃水源,负责把守官道的五烽更是直接修在了水源旁边;控制住水源,就等于控制住了进出国境的咽喉。不过当玄奘再次前去取水的时候,迎接他的又是守关将士的飞箭。   

  万般无奈下,玄奘只好牵着马去找王伯陇。王伯陇没有王祥那么多心思,一听说玄奘是亲戚王祥〃托付〃来的,加上自己又信佛,便非常高兴的留玄奘休息了一晚上,给了他很多干粮和一匹马,外加一个大皮囊。有了这个大皮囊装水,玄奘就能在戈壁荒漠中坚持更长时间。此外,王伯陇还告诉玄奘:   

  〃师不须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异图。可于此去百里许,有野马泉,更取水。〃   

  意思是说,法师您就不要去第五烽了,守卫第五烽的那个校尉性子粗俗,您到了那里,没准他会有什么别的想法。您直接从第四烽出发,走百余里路,那里有个野马泉,您可以到那里去取水。   

  就这样,玄奘平安通过第四烽,顺着王伯陇的指点前去寻找野马泉。   

  那么,野马泉究竟在哪里呢?   

  据考证,五烽中的第五烽,也就是唐初西北边防的最外围据点,正是今天甘肃安西马莲井。马莲井位于大泉(第四烽)东北,往西北过星星峡便进入新疆哈密(伊吾国)境内,因此,王伯陇要玄奘避开第五烽,从大唐边地不设防的第四烽到伊吾边界最近的路线走,同时还必须有水源(野马泉),第五烽又在北偏东方向等条件分析,野马泉必定在官道以西。考虑到野马泉还应该与伊吾国边境相去不远,所以野马泉的具体位置应该在第四烽西北。所以,玄奘离开第四烽后,是向西北方向走了一百多里。   

  从实际交通状况看,大泉向西北的确有一条路可供人马通行,直达甘肃新疆交界处的红柳河,路程也正好是〃百里许〃。另外,红柳河为山间季节性河流,虽然经常断流,但泉水众多,王伯陇所说野马泉也许就是红柳河附近诸多泉眼之一。按王伯陇的想法,玄奘可以在野马泉取水饮用,然后往西进入伊吾国境。   

  因此,玄奘在河西走廊、也就是瓜州境内的行程大致如下:   

  第一日夜,从瓜州起程,傍官道之东向北,在唐玉门关以东十里许渡过葫芦河。遇险,石盘陀离去;   

  第二日晨,出常乐山西北行(西多,北少),戈壁途中惊见幻景,晚上抵达第一烽(白虎关);   

  第三日晨,离开第一烽,依官道西侧北行,绕过第二烽、第三烽,取近道向第四烽(大泉);   

  第四日夜,到达第四烽。王伯陇指点可以绕开第五烽(马莲井),经西北由野马泉(红柳河某泉眼)进入伊吾国境;   

  第五日晨,从第四烽出发,寻找野马泉。   

  然而很不幸的是,在这片渺无人烟的荒漠上,玄奘迷路了,没有按计划找到野马泉。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玄奘的西行之路也几乎因此夭折……         

▲虹▲桥▲书▲吧▲。  

第30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1)         

  第 五 章 不抛弃,不放弃!   

  到底是为生存而归,还是为信仰而行?   

  日光从身后射来,让他感到温暖和踏实……不抛弃信念,不放弃希望,这就是他所想的全部;   

  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   

  成功也许很近,近到你只需再坚持一步。   

  不抛弃,不放弃,玄奘战胜了戈壁沙漠,战胜了上天对他的考验,也战胜了自己。   

  迷路,打翻水袋,在茫茫莫贺延碛,玄奘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他曾经东归,又执扭的掉头,只为了那不变的信念;   

  神奇的老马带他找到了绿洲,来到了他西行之路上的第一个国家……伊吾。   

  在高昌,玄奘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了国王麹文泰的盛情挽留,甚至不惜以绝食相威胁,终于以诚心和坚毅打动了高昌王,并得到了巨大的帮助。   

  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觉得玄奘一路行来每每化险为夷太过顺当,老天决定给他一次真正的考验……在按照王伯陇的指示偏离第四烽通往第五烽的官道往西北前进寻找野马泉的途中,玄奘迷路了,而他迷路的地方,真是在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应该是指今安西县马莲井以北、哈密北山(古称天山)以南的一大片戈壁沙漠,而伊吾绿洲刚好位于这片戈壁大漠的腹地。汉代,这一带是匈奴呼衍王的领地。〃呼衍〃,又作〃呼延〃,所以才用〃呼衍〃来称其领地,这一点跟中原先秦时期以封地、官职为姓氏比较相似。西汉末年,〃呼衍〃又被译为〃五船〃(〃船〃字从?得声,古当读〃延〃音。〃五延〃即〃呼衍〃、〃呼延〃),因此又称这条路为〃五船道〃、〃伊吾路〃或〃新道〃,唐代始称〃莫贺延碛道〃。〃莫贺延〃则是〃呼衍〃、〃呼延〃、〃五船〃之外的另一种不同的翻译念法。莫贺延碛道上的莫贺延山,即现在甘肃新疆二省交界处的星星峡山。   

  隋末,鄯善人趁中原战乱割据伊吾称王,以莫贺延山为界,与中原地区隔绝往来。唐初,人们把河西经星星峡通往伊吾国的大道称为莫贺延碛道,这条道路在玄奘开始西行之时因为大唐与伊吾国不相交通而仍在封锁状态。唐朝占据莫贺延碛道的南段,并在沿途设置五烽,以第五烽最为紧要,驻军最多,正处在莫贺延碛头上,因此当地人又以第五烽来给这条路命名,故称〃第五道〃。   

  从王伯陇提醒玄奘的话中可以看出,镇守第五烽的将领不信佛,也不怎么好说话,这是符合当时边关需要的:从战略位置上看,第五烽离伊吾国最近,一旦发生冲突,势必首当其冲,在这样险要的地方,当然要安排一个冷面黑脸不通人情只认国法的人来把守。并不是说信佛不好,而是人一旦有了喜好,就会被人抓住利用,比如将军信佛我也信佛,不如通融一下,或是干脆假扮成佛家子弟混入唐朝境内。   

  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伊吾国国王石万年才举国归顺唐朝。唐朝改伊吾为伊州,又在原先的五烽以西再置五烽,以十烽拱卫官道。然而莫贺延碛道真正开通却要等到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闰十月,直到武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才在每个烽火台旁设置驿站。莫贺延道开通与完善的整个过程,就是大唐帝国对西域地区加强控制的过程,随着莫贺延道的逐渐繁盛,西域的丝绸北路才在汉代之后再一次焕发新生,这些都是后话。   

  玄奘迷路了,这也正是如此广阔的边境地区,唐军却只需把守五烽的原因所在……即便带了足够的水和干粮,即便有向导,又有谁能保证从这片不辨东西的戈壁荒漠里走出去?更何况玄奘还是一个人第一次走这条路。这里没有守军和追兵,也没有恶人谋害,却比任何地方更加险恶。   

  迷路之后的玄奘非常焦急,别说寻找野马泉,就连东西南北很可能都无法辨别。当时是冬天,正是戈壁沙漠里最冷最干燥的时候,忧心如焚的玄奘又累又渴,于是就准备从马背上取下皮囊喝水。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玄奘一失手,整个皮囊掉在沙地上打翻了,所有的水一下子被沙子吸得干干净净。         

▲虹桥▲书吧▲。  

第31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2)         

  〃千里之资,一朝斯罄。〃   

  行走沙漠,水比食物更重要,水就是生命,没有水,就等于断送了生机。现在,玄奘不但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补充水源,又损失了仅有的一些水,他会怎么办?玄奘依然没有荒乱,也没有嚎啕大哭责怪上天……这些举动只会让本就低落的情绪更加糟糕,白白耗费宝贵的体力精力,对走出困境一点帮助都没有。   

  玄奘十分冷静的选择了原路返回。这是他西行路上唯一一次向东掉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