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俞敏洪谈及组建“第四代人才团队”时,曾举了谢东萤的例子说:
人是有自己位置的,哪个人在哪个位置要有个判断。其中一点就是要满足人的需求,给他多少钱才能留住他,我始终认为一个能干的用对的人创造的价值是一个不能干的人的5到10倍,所以,如果这个人用对了,就至少给他1倍以上的工资。我的CFO(谢东萤)进来的时候,我答应给他股权,干了不到4个月,我就知道这个人我至少要留他3到5年。我向董事会申请,给他加了一倍的股权,董事会认为太高了,我说不高,只要他在,新东方一定会顺利上市,上市以后,股票也一定不会有大波动。结果后来这两个说法全部实现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告别个人英雄主义时代(1)
和任何一家企业一样,新东方同样经历过由于管理高层出走而引起的震荡。
2002年,新东方IT培训创始人周怀军离开新东方后创办了北京新科海学校;2003年,新东方学校主管国际合作的副校长、著名TSE(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新东方,出任华诚研修学院院长;随后,原新东方总裁、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胡敏也离开了新东方,他创办了新航道学校并复制新东方的教学模式直接与新东方竞争;2004年11月,原新东方董事、北京新东方学校执行副校长江博正式签约加盟北京巨人学校,担任巨人教育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北京巨人学校校长……
这些人事动荡在短时间内确实给新东方的日常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胡敏为例,胡敏1995年来到新东方,曾为新东方开创了利润较大的四级、六级、考研、雅思4项培训项目。新东方出版的70%图书,也都是由胡敏策划完成。由他开创的四六英语培训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胡敏也因为在雅思、考研英语等培训项目上的成功推广和卓越贡献,赢得了“中国雅思第一人”、“中国考研英语领军人物”等美誉。2002年胡敏被推向了新东方的最高决策层,成为新东方集团总裁、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2003年受“非典”影响,新东方学校业绩大幅下滑。10月,胡敏辞去总裁和校长职务,并接受集团副董事长的职务,主管集团文化、出版等业务。然而在2004年4月,胡敏正式提出辞去一切职务,离开新东方。
胡敏的出走,在新东方引起了不小的震荡。不仅如此,胡敏另立门户,创办了运作模式与新东方如出一辙的“新航道”学校。其招收的学员对象和新东方完全一致。更有甚者,“新航道”的50多位教师绝大部分来自新东方,如曾在新东方教授GRE、中学英语阅读等课程的英国牛津大学教育硕士徐卡嘉,曾任新东方学校雅思培训项目主任的张皓,原新东方雅思阅读首席主讲刘洪波等。这对于新东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冲击。
胡敏为何要离开新东方呢?尤其是在他从一个普通老师上升到了如此高的管理地位的时候。关于这点,社会上有多种传闻。
“我需要走出新东方情结。”胡敏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作出这一决定的全部思量。他说:“一个人在民营企业中干,你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一定要看清自己的位置,我曾经当着众人面说过‘新东方》俞敏洪’!民营企业需要游戏规则。”
胡敏所说的这个“游戏规则”,其实就是一个企业的职业化。但是,在2004年前后,新东方刚刚经历了一场股份改制的大震荡,所有规则有待重新书写。而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在当时,民办学校的产权问题在政策上仍然带着模糊色彩,新东方名义上成立了公司,但是最终它将走向何方,连俞敏洪本人心里都没有底。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将新东方的局面打开,不仅打开而且要规划出一个更大的前景,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暇顾及新东方转型后遗留下来的一些草莽之气。胡敏作为“学院派”的创始人和代表者,他不能容忍新东方的这种草莽气,甚至他对于当时新东方“身上”尚未摆脱的“恶俗”深恶痛绝,他后来创办的“新航道”脱胎于新东方,但是在某些方面又区别于新东方,就缘于他的这种深恶痛绝。
今天,我们再回头梳理新东方的这段历史,或许还可以提出一个较为公允的说法,那就是胡敏在新东方待了10年,新东方所能给他的发展空间已然有限,而胡敏其实是一个有更大抱负的人,新东方的运作模式他太熟悉了,而始于2000年的那一场改制,他本人在其中收益颇大,俞敏洪以一部分股权相赠,使得胡敏拥有新东方8%的股份,成为新东方第三大股东。因此,他的出走并创办“新航道”之时,靠卖掉他的股票,“新航道”的启动资金就不用愁了,也无须经历新东方创立之初的种种坎坷。
那么,俞敏洪又是如何看待胡敏的这一出走的呢?
一些教师的离开,是正常的人才流动,也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正常的事情。人才更替是为了解决企业内部的矛盾。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告别个人英雄主义时代(2)
新东方的人才流动率一直保持在20%,略高于业界平均水平,其中有10%是新东方主动淘汰掉的,这个流动率保持在俞敏洪认为可控的范围内。
谁都不走是不是说明企业让人有归属感?不一定。很可能是人力资源管理出了问题。我敢这么说:凡是真正必不可少,倘若离开对新东方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我肯定不会让他走。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如何留住所需人才都是难题,因为中国社会还处在急速发展和变革期,有大量的投机存在。对一个机构来说,经常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做出内部平衡。比如说,新东方的一个员工工资8000元,外面有机构给他15000元,你不能就此而给员工提工资。因为这样,会出现人力资源成本上扬的局面。所以,如果这个人走了,机构不到瘫痪的程度,我宁可让他流失掉,也不能让他打破现有薪酬体系的平衡。
胡敏离开新东方之前俞敏洪和他谈过,从个人感情上来说,他不希望胡敏离开。在2001年那场改制地震中,胡敏是他最得力的支持者。但是,从大局上来看,他也清楚地看到新东方确实已经不能为胡敏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何况,当时改制还没完全结束,新东方里人事关系非常敏感,利益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一帮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合伙人兼昔日好友。胡敏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2003年非典导致的学校收益下降,而是更深层的利益纠葛。比如,当时胡敏负责出版业务,为了均衡内部利益,新东方有一条规定,就是负责人自己不能出版自己的书。但是这一点平息了众人的纷争,却也让胡敏“很受伤”,外界流传的“胡敏没有话语权”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
对于俞敏洪来说,他不得不放手让胡敏离开。而胡敏也坦诚相告,自己要出去做一些事情,而且已经有了资助的人。这个时候,还没有“竞业限制”协定的出现,俞敏洪对于胡敏仍有一股惺惺相惜,即便后来“新航道”与“新东方”在生源上有竞争,俞胡两人私交仍然在,新东方上市时,胡敏还向俞敏洪表示了祝贺。
不过,应该说从这个时候起,俞敏洪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胡敏所强调的新东方的“草莽气”,他想,新东方是到了告别个人英雄主义的时候了。
新东方之所以成功就是迎合了千万醉心于英语的学生的需要,有时候有点“媚”学生的味道。新东方创造过很多神话,也被媒体赋予了很多神话。新东方在创业时期造就了一些明星教师和个人英雄,这些人对于新东方的成功做出了历史的贡献。随着新东方不断发展壮大,职业化、规范化的改革坚定不移,新东方就必然也必须告别“个人英雄主义”时代,而着手打造具备国际化眼光和职业化心态的精英团队。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新东方的成功将不再依赖于几个“个人英雄”,而要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依靠正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流程,依靠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与文化。现在老百姓理解新东方还是个出国考试的机构,我希望未来新东方,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由考试转向外语,由外语转向教育,由教育转向综合教育,成为每个子品牌都很强的教育集团。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开创了中国教育行业与国际资本接轨的新纪元,新东方得以获得阶段性成功。这一成功与其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