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期的战略竞争,虽然不像上半个世纪那么血腥和残酷,但是也是以“你衰我兴”为原则的竞争,是一场零和游戏。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一场“拳击赛”,胜利者要把对方打倒。“你输我赢”的结局,是以“你倒我立”、“你衰我兴”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21世纪中国和美国新一轮冠军国家竞争赛,双方关系不是“你死我活”、“你倒我立”、“你输我赢”的关系,而是“你追我赶”、“你后我先”的关系。
  中美两国的21世纪战略竞争,应该从过去的“角斗场”和“拳击场”进入“田径比赛场”,中美两国应该创造新的国际竞争文明、新的大国战略竞争模式和新的大国战略竞争规则。就像人类总是要离开丛林走进文明社会一样,国际社会也总是要脱离丛林法则走进文明世界。
  “决斗”赛:“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大国战争是大国政治的继续,世界大战是世界政治的继续。但是,政治在战争中继续,过于残酷;以战争进行的政治,过于血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政治的进化,需要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创新的思维。
  俾斯麦对大国“决斗”的战略思考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世纪对决:中美“冠军国家”争夺战(6)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告诫德国人说:“德意志民族经过漫长的分裂之后,终于得到了统一,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致力于和平与公正……对于一些诉诸于武力的国际间的争执,经过深思之后,我想不能用简单的决斗方式来处理这些矛盾,这种方式似乎太欠妥当。”
  俾斯麦提出了“决斗方式”的概念,并且对这种方式予以反思和否定。其实,俾斯麦是敢于“决斗”的勇士,他不仅在自己的私人生涯中,有过与对手决斗的经历,而且在以决斗方式实现德国统一上奉行“铁血”政策,他是以决斗方式解决国际矛盾的能者、强者和胜者。而就是这样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决斗的巨人,却在深思熟虑之后真诚地认为,不能用简单的决斗方式来处理国际矛盾,因为决斗的方式太欠妥当。但是,在冠军国家的争夺和更替中,似乎决斗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决斗的原则总是成为最终的指导原则。
  战略家对大国“决斗”的历史总结
  当代西方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指出:还没有任何一个例子能够说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愿意向新兴强国让出对国际体系的统治以避免战争。
  吉尔平的这个结论是符合世界近代史中大国竞争的实际的。有的专家提出,近代世界有三个国家取得过霸权地位,它们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而产生上述三个霸权国家的全球战争大概都持续了大约30年。1914—1945年,美国是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走上世界冠军国家的宝座。近代世界历史上的冠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打出来的“丛林之王”。
  按照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乔治?莫德尔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百年周期”理论,霸权国家更替和世界领导权转换都是通过霸权战争来实现的。从国际体系诞生以来,霸权战争是定期发生的,战争的胜利者统治国际体系的时间平均一个世纪左右。他认为继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21世纪将会有一个新的领导国家出现,在21世纪的20年代—30年代,新的世界大战将会爆发。他的逻辑是:新的冠军国家的崛起必须通过和老的冠军国家的武力对决、战争来完成交接。这就不仅仅是冷战思维,而是热战思维,是大战思维。对其“将会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预言是不能赞同的,但是其关于20世纪以前500年中冠军国家争夺战总是以“决斗”的方式进行的结论,则揭示了历史的真实。
  从近代世界冠军国家交接更替的历史来看,虽然新老冠军国家的交接更替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角力的过程,但是决定最终结局的总是武力对决,是战争更替,这实在是一条规律。
  美国走上冠军宝座的代价
  讲到近代世界冠军国家争夺战的历史,似乎美国是一个“和平登基”的典范,在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冠军更替是以“非战”的形式完成的。其实,美国走上冠军宝座的代价是空前的,只不过是“美国加冕,世界买单”罢了。后起的美国,在取代老牌霸主英国的过程中,那种所谓“和平更替”,把“美国式的狡猾”、“美国式的精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美两国之间的霸权更替,虽然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却是通过两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对决,最终美国获利。如果不是德国在霸权争夺赛的决斗中冲在第一线,大大削弱了英国,那么美国和英国之间也难免会通过战争实现交接。二战以前,美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不断完善,英国也有对美国的作战计划。实际上,世界霸权在美英两国之间的所谓和平转移,对于美国来说是代价最小的,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则是代价最大的一次,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遭受的空前浩劫为代价。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成为了霸权竞争的制高点和霸权更替的必由之路。所以,所谓世界霸权在英美两国之间的更替的特殊形态,并没有改变冠军国家战争更替的铁律。

第二章 世纪对决:中美“冠军国家”争夺战(7)
“拳击”赛:“冷战”是代价高昂的“竞争”
  把冷战作为一场拳击赛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冷战的冷酷在于一定要把对方击败出局,要比出个输赢。冷战的进步在于不要对手的性命,输者仍然可以活命。
  “冷战思维”比“决斗思维”文明
  冷战之后,全世界都在批判“冷战思维”,把其当做大国竞争中的“魔鬼”。其实从在国际社会冠军国家争夺战的过程中争夺形态的历史演变来看,“冷战”与“热战”比较实在是一个进化,“冷战思维”相对于“战争思维”实在是一个进步,以冷战的方式进行大国角逐也是一种相对文明。冷战比大战文明。虽然这种文明是被逼出来的,是由于双方力量的势均力敌,由于原子时代威力巨大的武器对世界大战的抑制作用。
  冷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冷战是一种战略竞争模式,是大国战略竞争的一个阶段。冷战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进程的贡献,就是不用世界大战的形式来进行大国战略竞争。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体系转型所带来的理论问题包括:为什么冷战不是因为苏联在军事冲突中被击败而结束?为什么军备竞赛没有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可以批判冷战,但冷战时期毕竟是一个有原子弹而没有发生原子战争的时期;是一个有超大规模军备竞赛而没有发生超大规模军事战争的时期;是一个有世界矛盾而没有发生世界战争的时期;是一个有核威慑而没有发生核进攻的时期;是无论与冷战前的50年比较、与冷战后的20年比较,还是与公元1500年以来任何一个50年比较,都是军事冲突最少和战争规模较小的时期;是超级大国在战略竞争中以较小代价就决定胜负的时期;是一个以冷战的方式结束了冷战的时期。这难道不是一个堪称“冷战奇迹”的时期吗?我们需要研究大国冷战时期的政治智慧和“冷战之中无大战”的奥妙。
  “冷战思维”的冷静与理智
  冷战是美国对付苏联的一个战略创举,是文明的帝国主义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一个战略发明。
  1946年2月,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精心起草了一封长达8000多字的电报,于2月22日分五次发回美国。凯南在电报中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战略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认为,美国和苏联的矛盾“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因为“同希特勒的德国不一样,苏维埃政权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也不从事冒险活动。它不是按照固定的计划办事,不冒不必要的风险。它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是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为这个缘故,当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时可以轻易的退却,而且它经常这样做。因此,如果对方掌握足够的武力,并且表明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同时,美国政府“必须努力教育”美国人“去了解俄国形势的真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