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必败》编辑推荐
我们总盼望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质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实战能力太差了。
我们不讲信用,潜意识中也是受了孔明之毒:他不是曾答应东吴要归还荆州,却三番五次赖拖延,而且还“三气周瑜”,导致盟国的军事统帅一命呜呼了么?
我们急功近利,干什么事妄想一蹴而就,像极了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强攻曹魏的情形。
我们喜欢做秀,诸葛亮可以做我们的祖师。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为自己做足了形象包装。
我们出了问题便喜欢互相推诿,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早就做出了示范。他把关羽败走麦城归结为了关羽自己的问题,却把自己作为一个最高统帅应负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我们无法做到“举重若轻”,一点点针尖大的小事,也让我们耗费心神。这不就是那个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的形象写照吗?
我们为事业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诸葛亮为事业则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连起码的健康知识都不懂,怎能算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呢?
这是一部颠覆传统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缜密的历史分析,还原了诸葛亮之死的真相。
这是一部警示现代的震撼之作,书中展现思辨流畅的笔调,揭示了中国伪智慧的宿命。
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所信奉的诸葛亮神话,如同皇帝的新衣,愚弄着我们自己的心智。外国皇帝的新衣已经被外国小孩识破了,但中国丞相的旧衣却依然供奉在中国人心头。这是中国人精神中毒的集体症状,也是中国式悲哀的集中体现。
本书纵横捭阖,贯通古今,将大量现代政治、经济事件巧妙融合于历史分析中,既是一本精彩的社科读物,又是一本很好的管理教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诸葛亮必败》目录
序言
第一篇诚信缺失的代价
三气周瑜”与诸葛亮的诚信问题
盟友反目:诚信缺失的代价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当代中国的信用环境
第二篇战略固执的致命之处
细节未必决定成败
创意未必挽救命运
中国文化的战略固执
第三篇急功近利酿恶果
诸葛亮的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是民族特性吗?
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的GDP崇拜心理
第四篇耀眼光环下的绩效泡沫
“七擒孟获”使“心战”落空
赔本赚吆喝的北伐战争
弄不懂的历史功绩
现代人的赔本赚吆喝
第五篇面子工程害死人
面子工程之一:远征南蛮
面子工程之二:北伐中原
现代人的面子工程
面子工程的文化背景
诸葛亮的自我“包装”
断了退路的做秀者
企业家形象虚高的惨重代价
第六篇错把投机当投资
诸葛亮的投机之路
中国式投机
中国人炒股:一种搏傻的游戏
股市里的投机奇观:“涨停板敢死队”
职业经理人的投机冒险
产业发展救不了投机事业
第七篇雄辩之误
“舌战群儒”的逻辑推理
口舌之功的超级梦想:骂死王朗
当雄辩走向歧途
后辈人的“舌战狮城”
当代精英的“口水之战”
第八篇不能掌控身体,怎能掌控绩效?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事必躬亲的恶果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养生文化今何在?
第九篇运筹帷幄,决败千里
没有调查,怎有发言权?
不能保密,怎能安全?
错把情报送给对手
迷失情报战
商业信息战的空白点
第十篇总能为失败找到借口
谁该为关羽之死负责?
关羽本来可以不死
值得深思的现代“替罪羊”现象
第十一篇政治强人的用人迷局
诸葛亮的用人偏见
用人疑人杀魏延
过河拆桥排挤杨仪
“千里马”的悲剧
第十二篇刘备是个冤大头
看错人与读错书的根源:病急乱投医
“隆中对”:外来和尚的迷魂汤
借用外脑未必灵验
谁来考核“外来的和尚”?
第十三篇毛泽东看透了诸葛亮
毛泽东评点诸葛亮的败因
毛泽东论赤壁之战
毛泽东评点“失街亭”
毛泽东评价曹操
毛泽东评价司马懿
毛泽东与诸葛亮军事谋略之比较
《诸葛亮必败》序言(1)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下退活仲达”的故事。仿佛诸葛亮就是活神仙一般,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彻底打败司马懿,反倒被司马懿拖垮了身体,最终殒命五丈原,则是人们都不愿意提及的事情。很显然,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智慧的神像,不忍心让他有一点点破痕。遗憾的是,我们所奉信的这个神像原本就是一个虚假的智慧泡沫,而且它还侵蚀着我们的理智,使我们沉迷于伪智慧而不能自拔。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演义体小说,但人们却总喜欢把它当历史来读,并试图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于是,大多数人都掉入了伪智慧的陷阱。这个陷阱的上方便是诸葛亮——这个看似伟大实则虚妄的目标。
自《三国演义》成书到现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诸葛亮一直作为智慧的化身而被后人奉若神灵,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司马懿反倒被人们遗弃了。500年来,我们对自己飞蛾投火般追逐孔明式伪智慧的行为却浑然不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追逐伪智慧的结果便是,中国的“诸葛亮”泛滥了,却缺少了司马懿这样的精英人物。可以说,我们中《三国演义》之毒由来已久,受其毒害程度也已经很深了。
大凡中国人,有谁没中过《三国演义》的毒害呢?我们身上所隐藏的愚蠢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往往就应证了这一点。我们自身与诸葛亮伪智慧有关的缺点,至少能够列举出如下几点:
我们总盼望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质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实战能力太差了。
我们不讲信用,潜意识中也是受了孔明之毒:他不是曾答应东吴要归还荆州,却三番五次耍赖拖延,而且还“三气周瑜”,导致盟国的军事统帅一命呜呼了么?
我们急功近利,干什么事都妄想一蹴而就,像极了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强攻魏国的情形。
我们喜欢做秀,诸葛亮可以做我们的祖师。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为自己做足了形象包装。
我们出了问题便喜欢互相推诿,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早就做出了示范。他把关羽败走麦城归结为是关羽自己的问题,却把自己作为一个最高统帅应负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我们无法做到“举重若轻”,一点点针尖大的小事,也让我们耗费心神。这不就是那个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的形象写照吗?
我们为事业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诸葛亮为事业则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连起码的健康知识都不懂,怎能算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注定是要失败的,他的失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诸葛亮之所以不能战胜司马懿,不仅仅是因为其时运不济,更重要的原因他缺乏足够的智慧,他所拥有的多是些伪智慧而已。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之间的胜负原本没有悬念。就诸葛亮的自身条件来看,即使诸葛亮能多活20年,他也未必是最后的赢家。实际上,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拖垮、累倒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诸葛亮打败了司马懿,而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天真的人试图要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