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加培训,直到你找到一份能让你很好生活下去的工作。
即使摔倒了,只要还能爬起来就可以继续前行
我觉得,人在30岁之前应该经历过3次以上的失败。之所以这样说,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和组织就会想当然地做事情,这是很可怕的。既然失败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那么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值得害羞的,所以最好还是趁着年轻,还来得及改正的时候经历失败。
不过,今天的年轻人接受的教育是尽量不要失败。例如“月”这个汉字,如果没有写清楚右下的弯钩的话,就会被教师打“X”,如果把哥伦布发现美国新大陆的1492年写成了1400年代也会被打“X”,即使写了1400年代末期还是不行。就像这样,即使有一点点失败也会被判定为错误,这种教育导致了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的条件反射,将恐怖感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上。而且这种教育要求培养的是:什么事都要有答案,答案也只能有一个,而且还不能答错。越是精英教育,这种倾向###就越强。
摔倒之前不要拐杖,尽情地摔吧!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的时候不精确更好。如果方向正确,即使多多少少犯错,但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依旧比比皆是。可是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是得不到承认的。我的两个儿子,因为有我这种大大咧咧的父亲而非常辛苦。例如,二儿子在参加常规数学考试的时候,只解答了开始的两三道题,然后写了“以下相同”后就交卷出去了。然而这种考试模式,只有那些能保证200道题全部写得和标准答案一致的孩子才能胜出。因此,受到这样教育的人们是异常害怕失败的。但是在今后,像这种做数学题一样的解答方法不能保证人们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即使把做数学题的解答速度和正确率培养得像条件反射一样又有什么用呢?我走向社会后,从来没觉得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也许在考大学时是需要的,但是这样的“考试秀才”却一个接一个地落后于时代。虽然有的人进了政府机构和银行,但这也不能保证他们就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人生犹如滑雪,快要摔倒的时候,就让他摔倒好了。如果你总是用强行避免摔倒那样的方式滑的话,那就永远只能是猫着腰慢慢地滑行。也就是说,这些人害怕失败,不具有那种勇往直前的挑战精神。而这些人,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却被称为精英人士。然而,当今的时代已经是必须经历失败才会取得成功的时代,因此越是那些所谓的优秀人士取得成功的可能###就越小。真正有实力的是那些经历失败后,还能够放下所有的包袱,想着“下次肯定会取得成功”的人士。
还有一点,“对知###不懒惰”是今后能够获取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旦觉得自己可能搞错了,就要恢复到初始状态,就必须站在别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可是,“对知###懒惰”的人不那么做,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精英人士,这种倾向会更强烈。例如,精英人士的代表人物,也就是那些高级官僚们一旦宣布了“景气到了谷底”,其后经济景气即使持续变冷,他们也不会再思考自己当初宣布的前提是否错了。这种事情在民间也是如此,“对知###懒惰”的精英人士们害怕失败,所以从不反思自己是否错了。
然而,如果是为了站在客户的立场而提供有附加价值的服务和商品(如果是官僚,就应该站在国民的立场来制订政策),就应该很正直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必须试图迅速地进行方向转换。例如,证券公司的个人业务部门,就应该坦诚地说“先生,虽然前段时间我觉得某个公司的股票会上涨就劝您买入,但是现在看来那是错误的。非常抱歉。实际上,真正好的不是某个公司的股票,而是把在世界范围内那些发展强劲的行业和强势公司、优秀公司的股票放在一起做成的基金比较好,现在我向您推荐这个东西,请您购买。”现在的确是这样的时代了。如果你这样说,那么你的客户一定会非常高兴地购买,事实上,这种基金在过去的30年间,每年的运营收益都超过了10%~30%。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公司注定要被淘汰
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把日本的银行和香港的银行做了一个比较。我到银行窗口和他们商量说,“我现在有300万日元,怎么办好呢?”结果所有日本的银行给我的回答都一样:“请存入定期存款吧。”
而我去香港的银行的时候,他们大概都会问我“这是什么###质的钱?除此之外你还有多少钱?”并且会把话题会转为“用这笔钱进行风险投资可以吗?”我一般会尝试着回答说“我一共就有3000万日元的金融资产。”于是他们会建议说“这样的话,请在我们这里存其中的1/10。并因此,我们会借贷给您这300万日元5倍的钱。您可以尝试用1500万日元做一下这类产品投资。”本来是想去问他们怎么运用这笔钱,但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他们如何把钱借给我。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银行了,而是站在顾客立场上的金融顾问、资产运用顾问。
另一方面,日本的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还是邮局,都是依照供给者的逻辑,向所有顾客推荐定期储蓄。然后再根据当时的状况向顾客提供一些餐巾纸,保鲜膜之类的赠品。可是,我觉得不能就这样被糊弄了。通过这个试验,我再次痛感像日本这样的金融机构将注定会被淘汰出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有8000种以上的金融产品,而大多数的日本银行员工能说上来的不超过5个。而且,所谓优秀的员工,只是那些会反复几十次登门劝说,坚持让你把钱存入定期存款的人,可是这已经远远地落后于时代了。而当你有困难找他们借钱的时候,他们反而不会借给你。即使偶尔借给你时,也会要求抵押。如果你尝试对银行说,“你们不是来我们公司好几十次了吗?不是把我们公司从头到尾看了个遍吗?我们公司也许没有什么抵押品,但我们不是有这样优秀的技术吗?”他们会决绝地说,“不管怎么样,没有抵押,我们就不能把钱借给你们。”这就是日本的银行。但是这样做,算得上真正的金融机构吗?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更要命的是,日本的银行即使进入了现在这个金融制度改革的时代,也仍然不能迈出改革的一步,从供给者的逻辑、工业化社会时代的行为方式中解脱出来。换言之,在数字网络社会,软实力已经成为最大的经营资产,但是他们根本不明白这一点。因此,日本的银行职员并没有评价公司软实力的能力,他们也不可能做到“根据这个公司的软实力进行借贷”的融资方法。可是这样一来,现在的这种“知###蓝领”层面的日本银行员工,每年1200万~2000万日元的薪水就将无法维持了。如果他们工作方法只是一味地对所有的顾客说“请存入定期存款”,那么他们就和快餐店卖汉堡的没有什么区别了。
也就是说,这样的工作能力,在第三产业中也就属于那种年薪300万日元的第一个类型。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在如今的数字网络社会,如何让社会上那些成功的关键点能够更彻底一些,让人们更清楚。
现在,日本企业把过去那种曾经用于大量生产高品质并且轻薄短小的制品的工业化社会经营体系,直接照搬到了第三产业。现在,虽然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注意到了要针对数字网络社会必须有所改变,但是如果让他们踏出破坏旧有的秩序和制度,走出变化的第一步,他们却犹豫了。他们会说,“如果有可能,就让公司在保存旧有的秩序和制度的前提下步入新的世界吧”。
背靠大树好乘凉吗?
可是,那样做是不可能的。这种既想守旧又想实施改革的老派公司,今后肯定要被淘汰,自我崩溃的速度甚至要比想像的来得更快。在日本,虽然有这样的谚语“臭了的鲷鱼还是鲷鱼”、“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要让我来说的话,臭了的鲷鱼只不过是臭了的鱼而已。如果躲在即将倾倒的大树下面,就会被压死。在那些已经知道肯定会腐朽倒闭的公司里,年轻人——如果你现在30岁,那么到退休还有35年——请问问自己会一直工作到退休吗?你愿意把比你已经经历的人生还要长的时间奉献给你不能期待的事情上,你能做得到吗?问问自己吧,35年真的是很漫长!
如果你的父母对你说,现在的公司是个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