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状者被噎得哑口无言。彭德怀主持正义,力保黄克诚。
第三次反“围剿”时,黄克诚从黄洋界的战壕里被召回军内政治部。但得到的却是一个让他心寒的决定;让他逮捕一些正在火线上浴血拼杀的指挥员。黄克诚情知这是冤情,声泪俱下地请求刀下留人,但得到的答复是冷冰冰的拒绝。
黄克诚没有执行这个错误的决定,反而把这些指挥员藏在了山洞里。不久后,当黄克诚再次为这些人说情时,竟被当即拿下,未经审判便推上了法场。
就在行刑士兵举枪瞄准的一刹那,军团长彭德怀的急令到了:停止执行。原来,当彭德怀闻知处决黄克诚的消息后,飞马从火线上返回军团部,命令肃反委员会停止执行,随后又飞马赶回了前线。
彭德怀再次把黄克诚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但黄克诚很快就被撤了职,肃反委员会也没说停止行刑的原因,所以黄克诚当时并不知事情真相。1959年庐山会议时,有人说黄克诚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书”,是为了报当年的救命之恩时,黄克诚竟莫名其妙。直至被“揭发”说破,才知这事原委。
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湘江之战,红军损失惨重,黄克诚的四师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一天之内,全师人员损失过半,牺牲了两个团长,滔滔湘江被染得殷红。
1935年,红军再克遵义城。黄克诚从报纸上得知中央红军撤走后,苏区遭到敌人严重摧残,方志敏、刘伯坚等一大批著名领导人惨遭伤害。痛苦中,黄克诚夜不能眠,苦苦思索。一种使命感驱使他再次仗义执言,向一位上级领导汇报了自己的看法。但他的话被人误解,他再次被认为右倾,被强行解职,随军团司令部行军、反省。
1935年6月16日,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一个营教导员的位置出现空缺,黄克诚这位当过师政委的老干部又开始从教导员干起了。但不久后,他又因替一些战士说话,被降职改任军事裁判所所长这个“闲差”。不久后,他因拒绝给一些掉队红军战士以重责,再次受到冲击,所长也给免了。一位领导甚至不客气地说:“像黄克诚这样的人,年龄大了,干不了什么工作了,连当个红军战士也不够格!”
三十九军传奇 5(4)
但黄克诚几经沉浮却矢志不移,凭着坚定的信念,他小心翼翼地随队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当红军到达陕北,实现大会师时,他的身份只是一个红军战士。
他这个与沉浮相依相伴的老红军却有着极不平凡的生死经历,有几次,他都是一只脚已迈进了死神的门槛。而给他带来最大危险的,是他那双高度近视的眼睛。
1930年7月,黄克诚随红三军团进逼长沙时,曾与敌打了一场遭遇战。当时正值三伏天,黄克诚只顾打仗,顾不上擦拭早已被汗水弄得模糊不堪的眼镜。突然,他发现身后有一队人向他逼近,他那不争气的眼睛也看不清来人究竟是敌人还是战友,直到敌人几支黑森森的枪口已距他近在咫尺时,他才反应过来。只见他对着敌群大喊一声:不要开枪!喊话的同时,他就势卧倒,向坡下面滚去,身后枪响了,他却神奇地死里逃生。而不远处的战士见到这一幕,已把他牺牲的消息上报了。黄克诚大难不死,却当了一回“烈士”。﹏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1931年攻打建宁城时,黄克诚再次因眼镜而差点送命。当时敌人发现了黄克诚那双在阳光下反着光的眼镜。就在敌机枪枪响的瞬间,站在一旁的师长彭遨拉着他扑向一旁,人未倒地,已听见身后子弹击中沙包的扑扑声,起来一看,刚才站立的地方被打成了蜂窝。看着政委疑惑的样子,师长彭遨道破了天机:“你戴着眼镜,敌人知道你一定是个大官。他们想捡个便宜,却差点捎上我。”
黄克诚大难不死,感激地对师长说:“老彭,多亏你反应快!”
8月6日,就在红三军团聚歼上官云湘的七十四师时,黄克诚再次历险。
战斗中,敌机投下的炸弹炸得战场上沙土四溅,木石横飞。突然,一颗大炸弹从天而降,黄克诚拼命跑出几十米,却没想炸弹像是追着他跑,正好落在脚下。黄克诚心想:完了。谁知他命大,炸弹在地上砸出一个大坑,却没炸,黄克诚第三次死里逃生。战后,黄克诚所在的三师还因战果突出获通令嘉奖。
神奇的黄克诚就是命硬,阎王也不收。团村战斗,敌机枪一阵扫射,黄克诚身边的人全部牺牲,其中包括师长张锡龙,但枪子儿却神奇地从他身边绕了过去……还有一次,双方混战中,黄克诚因眼睛不好,误入敌人机枪阵地,但他在里面跑了一大圈,敌人的枪子儿追着他打,不但没打死他,敌人自己还伤了不少。
屡屡因主持正义而遭排挤,黄克诚在权位上历尽沉浮;屡屡遇险却屡屡化险,黄克诚总是大难不死,这传奇几乎成了黄克诚土地革命战争中的两大鲜明特征。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日后,黄克诚不但重新回到我军高级指挥员的职位上,成了雄狮三十九军的早期军事领袖,而且荣幸地扛上了共和国大将的肩章。
三
在三十九军的老部队中,另一位红军的著名战将不能不提。他曾是林彪在黄浦的同期同窗,他为西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建下奇勋,他把西北红军的军魂也融入了日后名扬天下的三十九军,他就是壮志末酬的红军著名战将刘志丹。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1903年出生于陕西保安县的一个富裕之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刘志丹进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毕业后返回西北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冯玉祥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组织科长、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教官、第四路军马鸿逵部政治处处长等职。
三十九军传奇 5(5)
1928年4月,刘志丹组织领导了著名的陕西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委会主席。起义失败后,刘志丹返回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先后在陕北、陕甘边的军阀部队和民团中进行兵运工作。几经挫折后,刘志丹放弃了军阀部队,决定单独组织武装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志丹和谢子长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在吸取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后,刘志丹等人决定学习井冈山,搞武装割据,开辟自己的革命根据地。不久后,一块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崛起在西北。
1932年,刘志丹所部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此后长年转战陕北,刘志丹先后任副总指挥、总指挥,取得数次反“围剿”战斗的胜利,由清一色陕北农民组成的游击队也在迅速向正规军转变。
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刘志丹一度被撤销领导职务,逐出军队。但刘志丹是陕北红军的领袖,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在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刘志丹方获准留在军中,但失去了指挥权。从此,这一支一度连战连捷的部队开始品尝失败的苦果,数千人的部队一度只剩下200余人,与红二十六军合编时,只能编一个团。实际上,200来人连一个营的实力都不够,编一个团已是勉强。
1934年1月,历经劫难的刘志丹再度出山,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刘志丹毕竟毕业于黄埔,又多年从事*、兵运工作,浑身上下有一股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气质。在陕北,刘志丹影响力极大,在红军中,他也是广大指战员衷心拥戴的人。第一次反“围剿”,刘志丹率部四处转战,避敌主力,以奇袭屡战屡胜,以善打硬仗威震强敌。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使刘志丹的战术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1935年,刘志丹率部粉碎敌第二次“围剿”的胜利,使其指挥艺术大放光彩。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合并后,刘志丹出任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前敌总指挥。红军在刘志丹的指挥下连战连捷,先后转战800余里,解放6座县城,歼敌3000余人,这对只有数千人的西北红军来说是一次空前大捷。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围剿”是蒋介石亲自计划、亲临西安督战并采取五次“围剿”中央苏区时的战法,但蒋介石这次却大败而归。
黄埔学生刘志丹不留情面、干脆利落地击败了自己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