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产膨胀后,财务报表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下面,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资产膨胀后,财务报表将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资产膨胀后,首先资产负债表上“资产”便会随之增加;资产增加后,损益表上的“营业额”也会出现增长,于是“利益”也就更多了(图3…4)。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二:利用资产负债表虚增获利(2)
而资产的膨胀又会对现金流量表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在采取上述操作后,虽然税后纯益上涨了,但所需扣除的非现金利益也相应有所增加(出售资产利益需要认列、扣除),因此营业现金流量不会发生丝毫变化。这种会计操作技巧与上节所述方法一样,只会增加权责发生额而已。
膨胀资产的具体方法
◎ 售出属账外利益范畴的股票或土地,借以制造获利
◎ 售出属账外利益范畴的土地或建筑物,然后再进行回租
◎ 利用并购、重组等机会,重新评估固定资产,使认列费用或收益方式趋向于自身利益
图3…4膨胀资产
竭力避免认列负债
前面已经有所提及,利用资产负债表实施会计操作的另一个重要诀窍便是……竭力减少负债。在此,我向各位读者介绍两种较为典型的方法。
不认列债务准备金……当分公司、关系企业或老客户向银行进行借贷时,总公司或收购公司很有可能需要承担保证人的身份。
举例说明,如D为分公司,E为总公司。如果D向银行贷款后,因业绩不良最终破产,E必须代替D承担偿还贷款的责任,即所谓的“连带保证债务”。
在前面提及的“最大限度延迟认列支出费用”中,我曾作出相应解释:如果企业预测到将来出现损失的概率极高,且损失金额可以合理作出评估,那么应该预先将估算金额认列为费用。因此,就上述事例而言,总公司E必须另立一项“连带保证债务损失准备金”,为将来极有可能出现的连带保证债务预作准备。在会计方面,即使债务状况尚未出现,但如果发生概率极高,往往都会预先在资产负债表上认列为负债。
不过,进行会计操作的企业,即便对“未来债务”的高发性心知肚明,仍然不会预先认列相应准备金。如此一来,企业虽然能够将当前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对未来损失的准备却明显不足。如果我们不慎将投资筹码放在了这种企业身上,其高风险性不言而喻。
挪用准备金
某些企业出于获利不足等各种原因,会将某些准备金挪作他用。其中,“对退休准备金的给付标准加以更改,削减准备金金额”等做法,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虽然我十分清楚,企业是为了增加获利,才挪用准备金的,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种会计操作手法。挪用准备金正如同挪用早期预存的积蓄一样,虽然就增加获利而言,它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只能解一时之急。关于这一点,相信各位读者一定能够轻松理解。
我们在准备进行投资时,对于“营业额呈增长状态,准备金却相应减少”的企业,必须多加留意。那些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的挪用准备金的企业,已经为自己预埋了很大的潜在风险。
竭力避免认列负债,会使财务报表产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企业并未认列本应计提的负债,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自然而然便会减少;与此相应,在本应认列的“××准备金”费用变少的同时,损益表中的“费用”也会随之削减,而减少的部分全部转化为了“获利”(图3…5)。
我们再来看看现金流量表。虽然进行操作后,“获利”会有所增加,但由于以非现金方式计提的准备金相应在减少,两相抵消,营业流量表上不会多出一分钱。
图3…5尽可能避免认列负债
竭力避免认列负债的具体方法
◎ 不认列准备金
◎ 将以往计提的准备金挪作他用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三:通过合并报表虚增获利(1)
前面介绍的会计操作技巧,均是企业以自身为对象加以实施的。然而,某些企业在进行会计操作时,会选择采取更为复杂的方式,即本节将要讲述的合并多家公司账本进行做账的会计操作技巧……“合并会计”。
利用“合并会计”进行会计操作,与以自身为对象进行会计操作相比,企业能够获取更多“利润”,或可冲销更多费用。企业在推行并购方案期间,或在向事业组织与匿名组织等特殊团体进行投资时,利用“合并会计”虚增获利,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更加显着。
我们在对“合并会计”进行深入分析时,会发现此中存在诸多手法,在此,我仅就三种较为典型的方法向各位读者作一下介绍。
低价收购获利增长的企业,作为“合并会计”的对象
此法在各类利用“合并会计”虚增获利的技巧中,可谓最为简单。“当会计年度核算已近尾期,方知本期获利不足”,“仅依靠发展主营业务,已无法提升业绩,因此需要制造获利增长的假象”……此时,并购其他公司便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而并购的最佳对象则是股价尚处于低位的企业。
利用并购拉升获利时,该选取哪类企业为对象……测试某企业股价低廉与否,一般以市盈率(PER)为衡量标准。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为“每股市价/每股盈余”。以某公司为例,假设其每股市价为500日元,每股盈余为50日元,将其代入上述公式,便可得出该公司的市盈率为10。市盈率越小,表示该公司的市场价值越低。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假设F公司市盈率为80,前期净利润为20亿日元。期末时,F公司经营者手持财务报表思考:“如果要在账面上拉升获利,只能趁现在了。是否可以将20亿日元的净利润提升为40亿日元呢?”将净利润增加一倍,这一想法虽然非常大胆,但只要选准并购对象,此构思绝非痴人说梦。不过,经营者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若要实现目标,F公司的经营者首先要去寻找获利可达20亿日元的并购对象,F公司的20亿日元净利润与该公司的20亿日元合二为一,其获利总额便可达到40亿日元。其实,这无非是一道简单的加法计算题而已。
选择“一本万利”的并购对象……为使并购收获“一本万利”的成效,经营者必须在下述步骤中使用一定的脑细胞。
将市盈率计算公式中的“每股市价”替换为“公司市值”,将“每股盈余”替换为“获利总额”,我们便可求出F公司的市值为1 600亿日元(20亿日元×80)。如果F公司准备收购市盈率同样为80的公司,则必须支付1 600亿日元的资金,此收购价似乎太高了。
但是,如果F公司经营者能够找到获利为20亿日元,且市盈率较低的企业(如只有12倍左右),那便另当别论了。如此一来,F公司只须准备240亿日元(20亿日元×12)便可着手进行收购。读到此处,你一定会问:“存在这种公司吗?”事实上,符合上述条件的未上市公司不在少数。
下面,我们继续来观看企业创造奇迹的过程。在成功完成并购后,F公司的净利润会迅速增长为40亿日元。如果市场变化如同教科书中加减乘除那样简单、合理,便应在F公司完成并购后立即作出相应反应,如此全新的F公司其市盈率应为46'(80+12)÷2,图3…6)'。但事实并非如此,F公司的市盈率不会迅速降至46。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三:通过合并报表虚增获利(2)
在完成并购之后,F公司的市盈率较之以往自然会存在某种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原来高达80,因此即使其市盈率在并购后有所下降,最多也就降至60~70。我们设定F公司下降后的市盈率为60,那么它的市值便是 …… 40亿日元(净利润)×60=2 400亿日元。
此结果一定会令读者朋友感到大为惊奇。并购对象的市值分明只有240亿日元,但新的F公司其市值竟高达2 400亿日元,涨出800亿日元(2 400亿日元…1600亿日元)
图3…6收购的诀窍在于“购买便宜的公司”
问题的关键在于“商誉效应”……在借助“并购”虚增获利的技巧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在推行并购案时,如果并购价高于并购对象所具资产及负债的公平价值(如高价收购),那么企业可以将高出部分以“商誉”为名,认列在资产栏的无形资产之中。
我们必须注意……商誉这一无形资产并不具备折现价值。或许读者朋友已经想到,“我似乎在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