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部代课教师的辛酸血泪史:沙滩上的鱼-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两位丫头,上次我们要为你们说个男孩子竟没一个同意的,现在又长大一岁了,可以先谈谈再说嘛!”

  “我妈说了只有等转了正回到市区才有好人家挑选。”汪然总是肚里藏不住话,有什么说什么。

  “别熬白了头还不能转正,永远回不了市区,企不是要成老姑娘了?”袁友英在一旁开着玩笑。

  似乎猛然给汪然和陈丝瑜触了电,两人心中一沉,是啊,时光是无情的,不知不觉中又要结束一学年,那个转成工人性质的说法怎只打了声雷而迟迟不下雨呢,现在连雷声都听不到了。

  看到陈丝瑜和汪然有些闷闷不乐,袁友英知道自己说走了嘴,连忙识趣地补上一句;“别转了正回到城里,要求太高,把婆家都给吓跑了。”但先前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两位丫头没有声响。

  邹郝芸在一旁劝慰道:“咳,别难过,我们都是同一战壕的,有着相似的感受,想想我们也代了好几年,拿了这么多年的二百多元。若凭我们做过裁缝的手艺,出两年国早就发了大财回来了。想想当时不就冲着能转正才来教书的嘛,反正这是迟早的事。”她想以自己的处境唤起共鸣,让汪然她们想开些。

  汪然轻轻在陈丝瑜耳边嘀咕着:“难道真的就没有了区别?好歹我们还是师范院校科班出身。”

  是啊,她们可是科班出生啊,怎么现在也沦落到这样呢。但陈丝瑜看到大家脸上都有些尴尬,拍拍汪然的手:“咱们快两年都熬过来了,还在乎再等几个月吗?看,又一个暑假要来临了,教育局连个气儿都没有,说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咱们啊,是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让她这么一说,天性快乐的汪然也就露出了笑脸,不过笑容挺勉强。旁边的老教师们感觉到气氛融洽起来,又开始畅谈他们曾经代课的岁月了。

  “姑娘们,你们才出来工作就能拿这么多,不错了,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走向富裕。”老徐老师又开始像唐僧似的叨念起来,“我做民办教师二十几年,刚开始只有十几元钱,慢慢增到了二十几元,单拿二十几元的工资就近十几年呢,涨到二百多,也拿了好些年,如今不也翻了身?”

  旁边的老教师们也停下了手中的笔,一脸幸福:“对呀,你们年轻,等你们像我们这把年纪了,工资还不知翻多少翻呢。你们看小袁和小邹也都拿了几年两百四……”老生常谈的话又来了。

  汪然和陈丝瑜相视又想笑,虽然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代课两年,但有这么一群慈祥而又唠叨的老人不住地抚慰、关爱她们,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整个暑假依旧悄然无声,谁都没有得到确切的内部消息。很多代课教师忙着为自己充电,抓紧时间学习、考试,也无暇总往教育局跑,他们知道;即使很多人去咨询也不会有什么结果,那边的人经常接触机密工作,被驯化得口风很紧,总是不留半点破绽,他们打着哈哈敷衍着:“会解决的,会解决的,你们要耐心等待,性急有什么用呢,这要等上面统一下发文件才行。”大家就又期待着新的学年来到,等待统一下发文件的一天。

第五章 新的学校(1)
这一学期,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所村小合并为一所中心小学,还起了新的教学大楼,在茫茫的农村显得鹤立鸡群。

  那条拓宽的路面已修筑完毕,铺上了石子,还浇上了柏油,正经过新学校大门前。柏油路很长,一直延伸到远方,它连接着乡村与城镇,使得农村与城镇的距离一下缩短了很多;也使这个曾经贫困的农村快速地向城市化发展。具有商业头脑的村民们在学校周围抢占商机,搭屋建房,路边已零零落落开了好几家小商店。

  陈丝瑜和汪然听到吴丽晶感叹着:唉,终于脱离了那个鬼地方。当然她们也很开心,再也不用担心早出晚归时为了赶路而打滑,不用担心阴雨天气教室光线阴暗、蚊虫叮咬,不用担心下大雨要和孩子们忙着找盆拎桶,不用担心西北风猛然吹开窗户将残破的玻璃彻底打碎……那两年的日子可真是不堪回首。现在什么都好了,两幢五层高的大楼气派非凡,中间一条宽阔的过道相连;像一个大大的“H”;且学校有了真正的食堂与备用教室,连铃声都是带电的,嘀溜溜的声响清脆悦耳,就像滚动的小玉珠,不知这是不是预示着她们也将会有新的改变。想到这儿,她们的心里有些兴奋与激动。

  学校老教师退休了好几位,倏忽间所剩廖廖,连老校长也退居二线了,挂了个副校长之名,与其他一些*们在楼上另僻了间小办公室;学校也就鲜少听到那些老教师浓重的乡音了,因为又来了一批年轻人,他们终于可以卸下身上的担子,将学校的发展、培养孩子的重责交给了年轻人。

  新调来的一位校长,姓周,三十出头,这么年轻就做了乡镇一把手校长很不简单。这几年T市不断呼吁要培养青年干部,他作为年轻有为的教育工作者一下被提拔到这个乡当一把手校长。但很多知根知底的人说他有个去年刚到上海市政府工作的弟弟,还差一点与T市教育局某局长成为亲家,“曹中无人莫做官”,用当时最时髦的话讲是地球人都知道。

  不过;大家并未太在意校长上面是不是有人;只要是能管好学校的就是一位好校长。

  因为村小合并,学校规模变大了很多,新进的年轻教师可真不少。

  有几位是正式分配来的,又有几位土地工“以工代教”来了,也有和陈丝瑜她们同样从学校毕业后未能分配被教育局介绍来代课的,看来曾经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那个长得有些高而黑瘦的女孩叫野梅,另一个矮矮胖胖的女孩子叫钟天阳,她俩都是今年才从那个进修校毕业的,因前两年该校为毕业生们进行了分配,大家觉得还是家乡的月亮比外面更圆更亮些,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趋之若鹜地往这所学校涌去,进修校又收了几届,大肆敛了笔横财,突然宣布不好分配,因为T市教师编制实在太紧,无法安插那么多人,都得先到农村代课,等空编时再补编。这些可怜的人儿钱也花了,时光也浪费了,只可惜鸡飞蛋打,落得和陈丝瑜她们同样的命运,成了暂时没有编制的代课人员。她们俩生气地对其他代课教师说,既然早知道T市教师编制紧,为什么还毫无计划地招生,毫无节制地让一些旁门左道挤进教师队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那这些新分配的又是怎样的说法?但他们也只能在肚里抱怨,排挤别人也不是他们这种要为人师的做法。 

  当然学校还新增了一些像袁友英和邹郝芸这样由乡里请来临时代课的人员。

  学校一下年轻人占了主流,更加热闹了,原来有很多孩子还操着地方牌的普通话也听不太到了,都有了点标准普通话的味道。

  一晃又是两个多月,仍未能如大家所愿将代课教师转成工人性质动向,也没有给他们加一点工资作为补偿,还是原地踏步的二百四十元。陈丝瑜和汪然的心里虽有些沮丧,可看看学校又来了那么多代课教师,似乎她们的队伍一下变得如此庞大而浩荡起来,心里多少就又平衡了些。虽然他们代课类型各不相同,有所谓的“临时代课”,也有像她们一样的“缺额代课”,但毕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代课群体,说明他们在这种特殊地位上并不是孤立的,天塌下来也不会只有一个人扛。中国人向来就有这样奇怪的从众心理,哪怕大家一起走的是条不归路也走得坦然,她们当然也不例外。

  学校新建了食堂,有几位土地工实在不懂教书,就专职烧午餐,很轻闲,只上午忙会儿,下午就坐在食堂里打牌,偶尔学校搞活动或有领导来视察,才会加班忙大餐。他们就算不上“以工代教”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性质,工资与正式教师、“以工代教”的差不了太多,少几十元。尽管如此,他们也心里不平衡,常话中有话地对吴丽晶一些人道:“还是你们好啊,工资高,哪像我们是个做小工的命啊!”

  陈丝瑜叹口气,都说人心不得满足,还真如此啊!

第五章 新的学校(2)
离得远的教师都喜欢在学校就餐,学校的中午也非常热闹。

  一日吃好饭,大家陆陆续续地离开食堂,汪然和邹郝芸则转呀转,来到了后勤办公室。

  新的后勤主任就是褚运,他现在有了专门的后勤办公室,一张宽大的老板桌摆在正门,连椅子也是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