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念可以产生消极的破坏力量,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建设力量。
理念本身是中性的,决定着不同的人生状态。例如,你可以平稳地过一生,永远做一个旁观者,周遭或好或坏的一切,似乎与你毫无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坚守自己一亩三分地”,这是我们部分人的生活情状,就像取经前的猪八戒;理念也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正面力量,促成我们结合社会、他人、团体的需求,把自己放在更大的视野里,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唐僧;理念也可以产生破坏力,形成破坏性理念,虽然你不一定觉察到,但他却事实上在妨碍着你人生的路,例如孙行者。由于他成长前期的理念(和我们的成长一样)没有得到有效规范,盲点和弱点十分突出,以至于取经前期充满着艰难和曲折。在取经过程中,他逐渐醒悟,突破自我,随而端正了优秀的理念。我们这辈子也是随时在学习、调整、修正自己的理念系统,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的理念系统,就成为了我们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和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理念无处不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因为个人理念不端正而随意判断、行事的苦恼之中,往往会以“这个人对我是否有价值”“这个人我喜欢不喜欢”的理念来决定是否重视他,和他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和交往度。这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人性固有的纯真,而被社会残酷地世俗化,有时候,我们连自己也不喜欢自己的做法,却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的“把戏”。而对于一些理念端正的人(现代社会正稀缺)来说,他们则愿意,也敢于接受任何的人际挑战,并随心所欲地驾驭自己的理念,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工作铺路。
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自己的理念:
我们对别人的漠视,是否代表着“别人在我心目中不重要,我最重要”?
我们对别人的挑剔、否定,是否代表着“你不完美”?
我们与父母的隔阂,是否代表着“我还是要做我自己,我不会去理解你们的观念”?
我们对自己的纵容和包庇,是否代表着“我可以允许我这样”?
……
好,让我们来静心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事件,好的与不好的,愉快的或者不愉快的,顺心的或者不顺心的,看它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理念在支撑呢?请看下面这篇小文:
重德与重能
德行代表价值观,才能代表工作方法。是重德还是重才?唐僧和孙行者正好是两种典型的代表人物。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10)
要选《西游记》中“谁是最佳员工”,恐怕唐僧的得票率远远不如孙行者。孙行者,实在是太有才了!而唐僧却让人感觉像只绵羊,软乎乎的,似乎是一个怎么捏也“捏不成包子”的人!
难道唐僧真的没能耐?
其实,仔细留意,人们往往有两种标准。我们在欣赏小说的时候,喜好孙行者式的“方法”人物,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又会选择唐僧式的“道德”人物。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孙行者的破坏性大,他会制造出一些紧张的气氛,引发许多争议,甚至带来众多的不和谐。而唐僧虽然没多大本事,可是,他的为人却是十分到位的,稳定性能好,相处起来比较和谐和舒服。现在要你选“谁是最佳员工”,你又会选择谁?
德与能的差别在哪里?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反观我们德行与才能的“表现”吧!
在观音禅院,行者和禅院的老和尚互相臭美比袈裟,唐僧早有提醒和教导,只是行者一意孤行,才惹出一堆事来。唐僧的意思是:不管你老和尚多么陶醉于你的宝贝袈裟,即使我的袈裟比你的漂亮,我也不会和你比。可孙行者却不是这样,他非要比个究竟,让老和尚出丑。老和尚把自己的十二柜袈裟全抖出来,挂在墙上,真是金碧辉煌!老和尚和小和尚们亮出了袈裟,十分得意。行者早已按捺不住,叫他们收起来,要拿唐僧的袈裟出来看。三藏(唐僧)把行者扯住:“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云‘珍奇完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包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地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射,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金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不心欢口赞:真个好袈裟!极品!
后面发生的事情果然像唐僧所说,老和尚真的动了心,他先是要借唐僧的袈裟看一夜,可越看越喜欢,然后就企图霸占袈裟。为达到目的,他还发动和尚们放火,要烧死唐僧和孙行者。
孙行者很有才能,天不怕地不怕,可最后却是什么结局?老和尚要烧死他们,他就跑到天上借“辟火罩”,只保护唐僧一人。凶猛的火势把好好的一座寺庙全部烧毁,和尚们无家可归。老和尚见事情败露,畏罪自杀。在一片混乱之中,袈裟又被黑风山的熊罴精浑水摸鱼地捞走。行者又要转向去对付熊罴精,索讨袈裟。真是一个悲惨的结局,一个折腾人的结局!
可是如果我们借鉴一下唐僧的德行,你就会发现,唐僧的谦恭、沉着、谨慎、不与人比斗和不好虚荣的德行和品质,直接就可以避免以上发生的一切啊,根本就不需要如此折腾啊!
追求方法忽视德行的人,易忙中取乱,重视德行却可以创造无穷的方法,可以泰然自若。
如果我们没有孙行者的才能,弄不到“辟火罩”保护自己和他人,无法保证自己找回“袈裟”,我们的结局又会如何?有如此才能的孙行者都被折腾得手忙脚乱、一塌糊涂,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有才无德,就是这样的惹火上身。无才无德,应该更惨。倒可以学学唐僧的德行,按照唐僧的德行处世,就可以避开那些无端的是是非非啊!
如果我们拼命地学习技术,培养才能,寻找方法,而忽视德行培养,我们的能力也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以至于我们无法将才能发扬光大,是否正是这样呢?
第二节正视我们的理念状态
人的理念各不同。如果可以划分的话,实际上可以划出等级来,就像喝茶一样,不同品级的茶叶,味道各不一样。
人与人的合作就是理念的合作,人与人的冲突也多是理念引发的冲突。
如果我们得以发现自己的理念和他人之间的不同和差异,是否可以更好地促进自我提升,促进他人成长,密切彼此相互的沟通和合作呢?
请正视我们周围人群理念的差异,从中可以发现诸多玄机。
首先,我们来看看如来传经的理念力。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11)
东西南北本不同,何必管他身外事?身在西方的如来为什么要吃饱了撑着,将经书传递给东土大唐,他到底是出于什么用心呢?从《西游记》我们得知:如来是实在看不下去东土人的理念了,他认为东土人欺诈伪善,互相残杀,作践生命,罪孽深重。为了普度天下众生,如来主动担当,履行神圣使命,并希望用智慧之门告诫更多的人积极行善,广结善缘。正因如此,他才策划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西游取经行动啊!在如来的精心策划和亲自关注下,在各级主管(观音等)和员工的紧密配合下,如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理所当然地让唐僧们取走了经书。如果没有如来普度众生(特别是东土这个“重灾区”)的理念,西游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现代的某些人,连一个破思想、破著作、烂产品、烂品牌,都要炒得沸沸扬扬,天翻地覆,还要打上文化的旗帜,爱心的标语,爱国的口号,呕吐!假如要他们和如来“晒”理念,真是一个在地,一个在天!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西游取经团队成员的理念。唐僧取经,源于他追求至上佛法的愿望,普度众生的理想。也许西游取经团队里就数他最明白,取经到底是干什么吃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明明白白地追求高尚目标的人似乎太少了!
孙行者呢?起初,他认为“只要不把我再压在山下就行了”!争取自由是他要迈出的第一步。至于保护唐僧取经,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工作任务而已。凭他的本事,确实没什么可怕,也不是什么困难事。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