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图12…1 太保寿险合资之后的组织架构
上层建筑只是一面。
2006年10月,太保内部还举办了太保分业以来首次中层干部海选,为3家分公司重庆、湖南、贵州挑选总经理。“海选”这条绿色通道,将过去10多年沉淀的金字塔式的晋升程式,轻轻推倒。
消息传开之后,共有47名中高层管理人员报名成为“吃螃蟹的人”。经过初期筛选,47人淘汰一半以上,剩下20人挺进上海的擂台,10月13和14日进行最后的对决。
初试阶段,20人先后接受了3个评委小组的严格面试和评审。每个人15分钟演讲,内容包括自我介绍,竞聘方向和工作设想。
根据全体评委的测评和无计名投票,根据得分高低,前六名闯关进入最后的决赛。复试阶段,太保寿险的核心高管倾巢而动,金文洪、潘燊昌、郎大伟等大佬悉数到场,进行最后的挑选。
巧合的是,6人之中,一分为二,三人为分公司副总,三人为中支公司总经理,其中就包括原湖北荆州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阳新云,这个自信的湖北人,给现场的老板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郎大伟问:分支公司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阳新云答:业务规模,尤其是核心业务规模小,产生费用不足以养活自己。
陈良:如果不能够做一把手,当个副职如何?
阳新云颇有自信地婉拒:我是一个优秀的一把手,是一个不合格的二把手。
韩德:业务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阳新云答: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
潘燊昌问:平常看什么书?
阳新云答:潘主席的书都看过,主要看管理类的书籍。
不过,复试结束之后,结果并没有当场宣布。
6位候选人,特别是3位级别稍低的中支公司总经理带着满腹的怀疑,乘车前往机场。路上,3人心情复杂,虽然奋力一搏,但是相对于3位副总,还是底气不足。
然而,最后的榜单大出预料。3位中支的负责人,阳新云、原长沙分公司副总经理程宜、原洛阳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徐丰收等三人全部胜出,实现由“校”而“将”的晋升。
获悉自己中了状元之后,阳新云仅用了八个字“珍惜信赖,不负所托”表达决心。海选之后,阳新云们就马不停蹄地赴重庆等三地就任了。履新一年,阳交上了一份有亮点的成绩单。2007年,太保重庆实现总保费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任务140%,标准保费6。45亿元,同比增加90%。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1月,太保寿险共调整了23位中层干部的职务,这还不包括从外方引入的管理人士以及从寿险调往集团的干部。
分析这份名单,包括四川、北京、湖北、江苏、河北、山东、广东等在内约13地“封疆大吏”被调换。
“新管理层的用人之道更为民主和开明。”
不仅如此,对于少数出现严重经营问题的分支机构,太保寿险痛下狠手,整个公司的干部都先“归零”,再重新竞聘上岗,进行调整。
除了人事调整之外,2006年太保寿险还对考核机制进行了合理的改革。而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成为太保寿险重组后最重要的功课。
【注释】
(1)孙铭:《老布什写信助推广发银行竞购 以个人名义力荐花旗》,《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3月20日。
(2)孙铭:《老布什写信助推广发银行竞购 以个人名义力荐花旗》。
(3)2006年7月间,金文洪成为太保寿险董事长,并兼党委书记。
第十三章 太保涅槃(2007)
2007年,中国保险业最出彩的一年。
全年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中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九位,比2000年上升了七位,平均每年上升一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
同时,长期压在保险行业头顶的投资乌云似乎烟消云散。截至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万亿元,资金运用收益超过前5年的总和,达到2791。7亿元。2007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为10。9%,投资收益率为历年最高。
除了股权投资,保险资金还直接或间接大手笔投资地产。
表13…1 保险公司投资房地产领域一览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07年,中国人寿和平安相继回归A股,制造了一个股价飙升的神话。年底,太保集团完美收官,扬起上市的旗帜。至此,中国四大保险公司,悉数完成上市。2007年中国金融大舞台,保险业已然成为主角之一。
资本市场经历前所未有之大牛市,亢奋的市场几乎让所有人疯狂。研究员们火上浇油,“中国人寿,三年九十”,“珍贵稀有,限量珍藏”,“牛市时尚”等等,煽情多于理性的言语扑面而来。但是,2007年10月以来的巨幅调整,不仅让这些牛市呓语成为永远的笑谈,更让人感到利欲世界的癫狂不堪。
11月26日,国华人寿于上海开业,成为中国第52家寿险公司。至此,中国保险公司的数量已经达到104家,上海保险机构突破90家,仅人寿公司就已达40家。同国华人寿同期获批的近20家新公司陆续开业,除了极个别之外,2004年保监会推出的保险公司大扩容政策也基本收官。
同一年,为争夺企业年金的资格,保险公司大战银行、证券和信托,终于成为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审批中最大的赢家。
这一年,外资分公司改制为子公司获得巨大的突破。在华的14家外资财险公司中,几乎全数获得“分改子”牌照。唯一的失意者是友邦,其分改子要求惨遭拒绝。祸不单行,同样出身美国最大寿险业者的中美大都会与联泰大都会双双发力,借投连险东风,在2007年7月,将友邦其外资老大的地位一举颠覆。
而汇丰则获得垂青,成为首家获准在内地筹建保险公司的外资银行。汇丰将与神秘富豪郑建源持股的国民信托,借道2003年签署的CEPA,筹建合资保险公司,双方各持有50%股权。
不过,这一年保险行业再次面对一次新的产品公共危机——交强险被质疑存有400亿元的暴利。幸而监管和保险行业协会全力扑火,并引入第三方的会计数据,得以暂时渡过眼前难关。
“资本家”杨超
1月9日,中国人寿正式登陆上海滩,成为内地资本市场保险第一股。
而身居幕后,指挥这场旷世江湖风云起落的,恰为一位上海人——祖籍上海崇明的中国人寿“掌门人”杨超。
2000年3月至今,杨超见证或者直接导演了中国资本市场多部“杨式”资本大片,包括中国保险第一股——中保国际香港上市,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借“壳”回归等。
这还仅仅是序曲。
2005年5月,这位横跨内地、香港两地资本市场的“超人”履新中国人寿之后,一场深刻改变内地保险资本版图,并影响未来10年内地寿险格局的资本“狂想曲”由此上演。
与其说杨超是保险“强人”,不如说其是资本“超人”。
2000年3月,50岁的杨超辞任中国保险欧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升任中保国际董事长,同时还担任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香港中保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彼时,谁也不会料到,杨本人将遭遇中国保险的一个资本时代。
2000年6月29日,中保国际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保险公司,同时也完成了杨超的第一次资本涅槃。
此举宛如闪电一击。
中保国际于2000年2月18日在香港注册成立为有限公司,并透过重组,于2000年5月26日,成为中国国际再保险公司和华夏再保险顾问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100%控股股东。至最后的上市,前后不过4个月而已。
但是,即使上市之后,中保国际也是颇为单薄——中保国际旗下的公司仅有前述两家公司。截至2000年12月31日,中保国际的保费收入仅为6。91亿港元(1999年为6。443亿港元),较上一年增长7。3%,其中再保险保费收入6。834亿港元(1999年为6。401亿港元)和经纪佣金收入760万港元(1999年为420万港元)。
与此相对应,中保国际的股价也持续徘徊底部。
如何寻求突破成为杨超的必然选择。“拓展中国国内保险业务是本公司的发展战略重点。”杨超曾称。
但是,拓展内地业务首先要解决稀缺的牌照问题。幸运的是,杨超不仅解决了牌照的问题,而且一下子就获得了两张——经营寿险的太平人寿和经营产险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