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见重要媒体,说明引资真相。
    “我对今天所说的事实和数据负全部法律责任。”金文洪开门见山地说。作为这段历史重要的当事人,金是中方谈判小组的负责人。
    随后,金开诚布公地讲述了太保寿险的引资历程。其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数据,有理有据的陈述,震住了心存挑战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
    “当我们财务遇到困难,偿还能力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帮我们承担。”金文洪说道。
    金回忆,1999年开始的太保引资之路持续了6年。这期间,太保寿险先后与国际上18家公司进行接触和磋商,最终和其中8家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洽谈,这8家公司分别是美国安泰、澳大利亚AMP、荷兰ING、美国花旗、美国AIG、中国台湾的国泰、美国保德信、美国凯雷等。
    谈判的焦点就是利差损。
    “深入谈下来,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以花旗为代表的,要太保寿险把老业务全部拿掉,剩下的什么价钱都可以;第二种,就是ING,要求分期付款,10年每年支付4000万到5000万美金,并且中途随时可以中止合作;第三种就是AMP和凯雷。”
    其中,AMP是在2001年谈的,当时的评估价值是4亿美元。5年以后,凯雷入股时候的估值还是4亿美元。
    虽然估值一样,但是其中保险资金投资回报假设不同。“太保寿险同AMP洽谈时,设定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为6%~6。5%,而在凯雷入股的时候,则参照平安和中国人寿上市时的假设,设定为4。4%~4。5%。”投资回报是决定保险公司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估值的数字一样,但是由于凯雷的投资回报低于AMP,实际的估值还是高于后者。
    金文洪勇敢的举动,为太保赢得了理解和主动。至此之后,再无舆论纠缠于太保贱卖之话题,太保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之一新。
    引入外资之后,寿险先行启动变革。
    太保寿险引资凯雷之时,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对此事曾转述过自己的两点意见:一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改善;二是如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因为如果不能转变盈利模式,新注入的几十亿元资本金,也可能只能维持几年。
    凯雷参股之后,于制度层面,太保寿险在董事会下设立管理委员会,寿险董事长金文洪兼主任。管理委员会其下成立了经营管理委员会,具体操刀太保寿险的日常经营与管理。
    同时,太保寿险还引入了多位海外高管,构成了管理的“国际团队”。其中,经营管理委员会主席由华人保险圈富有影响的“大人物”潘燊昌(Patrick)担任。
    和中国商业保险传统的领导做派迥异,潘燊昌其实是一个性情领导,其畅销书《听老板就错了》和《胆大包天》书迷众多。而太保员工的体验更加真切,潘燊昌是一股清新的风,不论演讲,还是授课,都不同于此前的工作“八股”。
    链接:“艳”性老板潘燊昌
    他称呼员工为“老板”;
    他写过两本畅销书——《胆大包天》、《听老板的就错了》;
    他于公司年度绩优业务员表扬大会上,扮演浓妆艳抹的埃及艳后,或与麾下“五虎”盛装共跳艳妆芭蕾。他的“戏路”很广,从卡门到日本艺伎,从男孩组合到伍佰,从胖天鹅到维纳斯,百变造型不输任何娱乐明星。
    做了大半辈子保险,却说“一张保单都没卖过”,“我不是推销员,我推销的是寿险的理念,我能够鼓励人才一起去做事情”。
    这就是“艳”性老板潘燊昌,一位拥有精算师牌照的风云华人保险掌门。
    他的职业生涯令人称奇。
    1947年8月1日,潘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中山小榄镇,和内地巴菲特式的天使投资人何伯权为乡里。
    23岁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成为港府公务员,其后却跳槽至美国国际集团(AIG)香港公司(即友邦保险);28岁时仅用三年考取香港第一张英国精算师执照,“潘燊昌纪录”在25年后方被打破;1987年,潘燊昌离开待了15年的AIG,40岁只身赴台创办安泰人寿,花18年缔造了台湾最大的外商保险公司。
    以十足的冒险精神,不按常理出牌,潘燊昌改变了保险业的游戏规则。
    当时台湾寿险三雄(国泰、新光、南山)垄断市场超过80%,但他仍能出奇制胜,从产品设计(首家提供24小时全年无休服务)到客户中心和员工导向(已属行业常识),从培训(“幼狮”计划)到营销(安泰的广告“麻将篇”、“飞刀篇”在国际上获奖),安泰建立了一支逾万人的保险业务团队,资产价值数十亿美元,两次被评为亚洲最佳寿险公司。
    最让他骄傲的是,1999年“9·21”大地震两天后,他力排众议,做了一个让同事担惊受怕、同业措手不及、同胞欢欣鼓舞的决定,“送给台湾的一张保单”:安泰宣布认养所有地震孤儿直到20岁成年,每月发给他们一万台币津贴,考上大学者延至22岁。此番义举捐钱不是最多的安泰却获得最大的回报:当年最佳企业形象奖。
    内地尤其是太保与这位华人保险圈的个性老板,其实早有缘分。
    任职安泰期间,潘燊昌多次来往两岸间,谈判太保与安泰的合资事宜,与历届太保高层均有密切接触。
    同时,由于合资公司太平洋安泰早期激越的市场表现,以及潘燊昌旧部张全福、陶孟华、蔡康(首创安泰前负责人)、葛熙诚,包括曾担任中国平安市场总监、原台湾安泰人寿干将潘宏源的影响力,潘燊昌虽未曾亲自出手,却早已名震各地。
    2000年7月,他一手打造的台湾安泰人寿被荷兰国际集团(ING)收购,他曾经一度情绪低落,但又很快调整过来,留任并升至ING大中华区总裁,成为该集团唯一的华人董事。
    2006年3月,59岁的潘燊昌从台湾ING安泰退休,却同时开始另外一段冒险。
    “Patrick,有一个和我当初改革IBM一样的机会,你要不要去?”凯雷董事长郭士纳曾对潘燊昌说。
    这个机会就是指太保——2005年12月,凯雷完成内地最大一宗私募股权交易:和保德信金融集团以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太平洋保险24。9%的股权。
    2006年上半年,经凯雷提名,中外双方同意,他成为太平洋保险经营委员会主席。大型国有企业中,经营委员会主席的头衔前无古人,既受总经理监督,并对董事会负责,似乎很尴尬。
    潘却不担心,“很高兴他们很合作,我很注意,如果有冲突我就不做”。
    对于市场所谓改造太保的预期,潘燊昌有自知之明,“这其实不一样,我告诉郭士纳,你改变IBM容易,IBM是全球性的公司,弄好策略、方向就差不多了;但太平洋保险是国有企业,我的工作是多方面的,需要改变公司的文化”。
    空降而来的潘燊昌带来了标志性的“艳”性——幽默风趣,少用官话套话。
    2006年10月27日,潘首次见太保营运管理中心的员工,潘式开场白如此这般:“回想起我自己那么多年的寿险工作经历,对我的影响最深刻的应该是30年前在我考完精算师证书之后被公司调去担任营运中心的主管,我在寿险真正的实际工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今天看到各位在营运中心工作的年轻人,我想起了自己当年的这段经历。其实,这个工作是很有前途的,因为在30年后能够像我一样当主席。”
    台下的听众们发出会心一笑。
    接受内地媒体《中国企业家》采访之时,潘燊昌不改幽默的风格,当年ING收购台湾安泰前,他打算“五年内打下大陆市场”,再反攻美国,“教美国人怎么卖寿险”。
    如果太平洋保险再造好,“改变文化可以影响整个行业,我更希望设立良好的从业标准”。
    若能标新立异、影响世界,“我的生涯就无憾了”。
    入乡随俗。
    潘燊昌亦很快适应太保之“稳健”文化,不再过多制造当年在安泰之时妖艳的服饰,夸张的表演,以及满场尖叫的热烈气氛。
    经营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为来自外方的David Wolf,中文名字郎大伟。郎大伟在太保的工作时间并不长,2007年下半年便离开了太保寿险,但是却被公认为“劳模”。
    图12…1 太保寿险合资之后的组织架构
    上层建筑只是一面。
    2006年10月,太保内部还举办了太保分业以来首次中层干部海选,为3家分公司重庆、湖南、贵州挑选总经理。“海选”这条绿色通道,将过去10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