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以及回台湾之后的安排予以说明。这封信最后的命运不得而知,但是唇亡齿寒,这对于葛熙诚等留下的台湾团队成员的心理影响可以想象。
2003年4月太平洋安泰完成交接,继任者为同样来自台湾安泰的陶孟华女士。暂时平静之后,当年10月16日召开的董事会上,葛熙诚的去留被兀然决定。
由于太保上市,太保调整了公司的策略,尚处亏损的合资公司被要求实现利润,而合资公司中花钱最多的部门,即葛熙诚所负责的市场部,首当其冲成为“业务修改”的对象。根据正式的调令,葛熙诚回台湾将被提升为助理总经理,他在上海的工作将于12月31日结束。
人未走,茶先凉。
令葛熙诚颇为感伤的是,市场部定于12月21日召开的策略会议决定不让他参加。尽管葛熙诚曾经争取,但是最终还是无缘,即使他借送人的名义也到了在苏州的会场。当晚的晚餐,气氛伤感。葛熙诚哭了,并且还从苏州一直哭到上海虹桥的家。
离开太平洋安泰时的,送别午宴上,董事长邵党娣讲话,对葛熙诚表示感谢和祝福。葛熙诚最后一个发言,以前演讲几乎不用稿子的他,出人意料地拿出了一份用A4写成的长达九页的稿子。读稿子的过程,葛多次情不自禁落泪。发言结束之时,葛泪流满面,台下更是唏嘘不堪。
葛熙诚离开上海后,太平洋安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账。同时关于葛熙诚市场部“制度失控”和“财务失控”的说法也一度在市场上流传。
回到台湾后,所谓的“学习”并没有出现,葛熙诚则是台北、高雄来回折腾。由于原来在上海读书的女儿的入学问题得不到的解决,葛熙诚最后决定回到上海,跳槽至花旗。
葛熙诚跳槽后,太平洋安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事振荡压力。不仅如此,葛熙诚等人离开后,2004年太平洋安泰的业绩出现了显著的下滑。2004年,太平洋安泰保费收入6。17亿元,仅仅比2003年增加840万元,增长1。4%,而2003年太平洋安泰的保费增长率仍然高达36%。
2004年10月15日,太平洋安泰生日的前一天,董事长邵党娣发短信息给葛熙诚:“每逢太平洋安泰生日,就会特别想到她的第一代创始人。当年的场景一幕一幕历历在目。感谢你对公司所作出的贡献。”
此情未了,前缘难续。
保资入市悖论:牛市浇油,熊市抽薪
2005年,纷争多年的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终于苦尽甘来。2月16日,华泰财产投下所谓股市第一单。
不过,关于第一单其实存有争议。之后3月7日,太平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保险、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太平洋保险(集团)、中再资产管理等几家保险机构相继杀入二级市场。保险资金入市激活了沉疴已久的股市,3月8日,上证综指放量上涨24点,一举突破1300点。
保险资金入市乃是一把双刃剑。
2006、2007和2008年,暴涨暴跌的股票市场,着实让保险公司们承受着“天上,人间,地狱”的心跳体验。2008年股市掉头向下之后,保险投资哀鸿遍野。净资产大幅缩水,甚至危及保险行业的偿付能力。
引入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监管层曾经善意地认为,号称长期的保险资金将会成为一直稳定市场的重要的力量。
实际上,保险资金既不是“敢死队”,也不是“解放军”。
数据表明,泡沫之时,保险资金借助规模优势,强取豪夺新股利润,二级市场火上浇油;危难之时,作为一个商业资本,保险资金堪称投资市场的“范跑跑”。
例如,据Wind资讯公司的统计,中国人寿2005年第四季度持有49只股票,到2006年年初已经抛售了31只,留下18只,简单换股率为63。26%。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持有的43只股票中,只有16只股票保留到了第二季度,其余27只股票悉数被抛出,简单换股率为62。79%。如果加上第二季度中国人寿增加的新股,这两者相加得出的换股率将超过100%。
由于中国人寿盘子大,其一举一动备受瞩目,媒体热炒“中国人寿引领短线王”。
有媒体选取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4月10日这一段时间,借助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售的赢富(TOPVIEW)数据发现这阶段上证指数从高点(6124点)一路回调,恰为检验保险资金投资理念的试金石;同时,2008年4月10日之前,赢富数据的席位号均有直接的指示作用。根据赢富数据的规定,“T”字头特指,保险、社保等其他资金席位。
其结果是,“综合的数据显示,对于这些席位而言,趋势投资显然多于价值投资,波段操作多于长期投资”。它们成为抛空中石油,以及做空权重股的最大“空军”之一。
除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2005年另外一件大事便是保险资金全托管。
在证券行业出现全行业风险之后,业内曾经有戏言称,保险业很可能重蹈覆辙。实际上,就在风险券商崩塌后,保险资金的风险已经暴露冰山的一角。2004年,先后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失陷”闽发、汉唐等券商。
长期以来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是封闭的,好像一只阳光透不过的黑箱。连一向被认为安全的协议存款其实也有猫腻。例如,以协议存款之名,暗中操作的“委托贷款”;即使是真实的协议存款,有保险公司在将资金存入银行以后,又利用存单抵押贷款,再把资金套出来,游离于监管之外。
如何规避类似证券业的系统性风险,监管祭出保险资金全托管。
所谓全托管,就是保险资金交由第三方(银行)进行托管,以防止风险。全托管分为两类:“全金额”托管和“全过程”托管。“全金额”托管是将保险公司总部统一归集的资金,实施第三方独立托管。而“全过程”托管则更进一步,是从保费收取开始,按照不同保险产品,分别开设账户、快速上划资金,归集到总公司托管账户,做到统一资金调度、统一资产配置、统一投资运作、统一收益分配。
全托管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安排”,重要性甚至和偿付能力监管比肩。
年初之时,风吹草动。
2005年10月,保监会于吉林召开动员大会。吉林会议第一次完整地抛出了保险资金全托管的设想,并披露了初步的时间表,即年内完成30家左右公司的全金额托管试点工作,2006年年底前实现保险资金全金额托管,2007年年底前实现保险业全行业全过程托管。
11月,瓜熟蒂落。
华泰保险和工商银行缔结了首张试点协议,落下了第一单。
但是,对于全托管,争议颇多。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成本。按照最便宜的价格,保险资金的托管费率在万分之一(0。01%)和万分之二(0。02%)之间,即使按照0。02%的标准,万亿保险资金支付的托管费也需要2亿元左右。
首批30家试点的公司中,既有规模数以百亿计的中型保险公司,也有资产十几亿元的小公司。
相对而言,合资保险公司和中小型的保险公司比较积极,而大型保险公司则顾虑较多。特别是“全过程”托管,大型保险公司认为实施有一定难度。
目前主要大型保险公司采用“支公司、分公司、总公司”逐级上划的模式,保险资金层层沉淀,层层漏损。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全过程”托管要求保险公司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分支公司的保费收入通过托管银行每日直接上划到总公司,实现分支公司收入账户零余额,避免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安全度和使用效率。但是,其难度亦显而易见。
面对大型保险公司的顾虑,以及市场上的异议,保监会期望以“柔手”化解。首先推动“全金额”托管,解决总公司资金第三方监管的问题;然后推动“全过程”托管,约定两年为期,留下调整时间。
保监干部下海潮
2005年5月27日,位于香港的中国保险(控股)的董事长之职由原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接任,原董事长杨超北上就职;中国再保险集团总经理之职由原保监会财险监管部主任刘京生接任,戴凤举离任。
稍早一些时候,保监会原监察局局长陈默已经辞职。对于他的去向,市场尚在猜测之中时,5月20日,保监会网站公布消息,批准太平保险有限公司聘请陈默担任副总经理的申请。
陈默,1984年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之后进入保监会,离职前任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