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内的分支机构。”
    媒体的报道被一一印证。
    但是,如果遮住偿付能力的瑕疵,新华人寿则是另外一番歌舞升平的景象。
    根据新华人寿的数据,“2005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10。8亿元,同比增长12%;市场份额达到6。1%,稳居寿险市场前列。截至2005年底,公司总资产达605亿元,总体实力持续提升。目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全国拥有34家省级分公司,166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779家营销服务部,内外勤员工近14万人”。
    颇有意味的是,2004年8月26日在银川召开的“全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讨会”,共有3家公司被点名,除新华人寿之外,还包括太平洋寿险和中国人寿集团。这两者的偿付能力问题皆源于巨额的“利差损”,前者通过痛苦的再造,已经获得新生;而后者则长期成为悬在中国寿险之上的“堰塞湖”。
    一位精算师分析,新华人寿面对的偿付能力问题,首先源于其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以趸缴为主的银行保险及团险业务占据新华人寿产品篮子的大半江山。尽管个人业务虽然增长较快,但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1996年开业至2000年之间,新华已形成了以团险为主的业务结构。而2001年之后,银行保险异军突起,最终形成银保、团险双高的险种格局。”
    以2001年开业的上海分公司为例,2006年1~11月份,新华上海分公司个险收入保费8477万元,团险2。18亿元,银行保险13。95亿元。其中,个险的新契约仅为3400万元,团险的短期业务仅为1838万元,而团险趸缴则高达1。53亿元。
    从2000年开始,新华人寿保费收入每年都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01年新华人寿保费达到22。98亿元,2002年达79。83亿元。尤其是2002年,新华人寿银行保险增长达1200%多,甚至超过了2001年的保费总收入。
    经过两年的疯狂发展,2003年,新华人寿保费收入暴增到171。85亿元,市场份额由2002年的3。51%上升到5。7%。但是,这样的产品格局对于资本的数量要求颇高,成为压垮新华偿付能力的沉重包袱。
    业务结构的短板仅是硬币的一面。
    新华人寿偿付能力不足还可能和该公司急速扩张、过快消耗有关联。保险市场开放全面前夕,新华人寿曾经有一年内筹建25家分公司和105家支公司的记录。筹备一个分公司的费用在几百万至千万不等,如果分支机构扩张太快,可能对于总公司形成财务压力。
    实际上,扩张的态势并未伴随全国布局的基本完成而停止。只不过其方向由纵向演变为横向——新华人寿将搭建金融控股平台。
    而新华人寿原董事长关国亮曾面对媒体曾经大谈,“以新华人寿为核心成立新华保险集团已经获得批准。在我们的2007—2009年的发展计划中,完善集团战略规划方面不仅要做大格局,而且也要做出参股、并购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规划;不仅要做好保险控股公司的规划,而且也要做出金融服务集团的规划”。
    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曾说:“过去20年,中国企业家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的诱惑太多,很难不分心。”
    回首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危机,表面上是为单一的业务结构以及过快的机构扩张埋单。其实,这背后还隐藏更大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将在强人关国亮倒台之后陆续曝光。
    皆为牌照狂!新公司毒药
    “狼真的来了!”
    2004年,经过短暂三年的WTO过渡之后,保险市场将于当年年底彻底开放。而面对海外巨型航母的虎视眈眈,除了少数公司外,多数人的底气都不足。
    实际上,2003年之时,外(合)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中资保险。外资保险主体从1992年的个位数,迅速增加到2003年末的37家,分支机构达到67家,外资或合资保险主体的数量已占全国保险公司的一半以上。
    期间,除1996年当时负责保险监管的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新华、泰康、天安、华安和华泰五家保险公司之外,1996—2004年这8年之间,中资牌照一纸难求。
    即使有新的中资公司出现,其实也是另辟蹊径。例如,2000年10月,1998年设立的保监会又批准4张有瑕疵的牌照,即专为合资而设的“壳公司”——民生、生命、东方、恒安。再如,2001年底的太平人寿与太平保险,这两家公司均以复业的名义回归内地市场,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全面开放,发放新的牌照,引入新的资本,保险市场对内开放成为应有之义。
    年初之时,政策暖风频吹。
    监管部门表明了开明的态度,“将完善保险市场准入机制,批设新的保险公司,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或设立再保险公司”。
    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保监会已接到申请设立保险公司24家,资金200多亿元。“今年保监会审批新保险公司没有数量限制,将是成熟一家批一家,预计将新批设十多家保险公司。”
    市场热烈追捧。
    到这年的3月份,排队申请牌照的数字就已经上升为28家,涉及资金274亿元。
    多年之后回首,这些资本肚子里至少隐匿三种盘算。
    其一,巨大的市场空间想象和高额的投资回报诱惑。例如投资平安保险的中远集团在6年间年年分红,投资回报率超过400%。最初参与发起平安保险的招商局,在2002年退出时获得了10倍的收益;首钢2001年出资1。8亿元参与生命人寿,两年后首钢可分享的所有者权益达到2。75亿元,是当年投资额的152。8%。
    这仅仅是表面,即使暂时不赚钱,但是保险公司特有的充沛现金流,更让长袖善舞的资本大佬们垂涎欲滴。
    最最不济,稀缺之保险牌照亦可转手他人,炒牌照,这亦成为部分资本的小算盘。
    这年的3月15日,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召集这28家公司筹备组负责人开会。不过,这次会议却存心要给热心淘金的“资本们”泼冷水,敲警钟。
    第一条就是关于投资风险的提示,与会的负责人被告知,“对投资回报周期要有心理准备:从国际经验看,新设立的寿险公司一般要经过6至7年经营才能盈利。”
    同时,“保险资金运用受到严格监管,保险资金包括各项准备金、资本金、营运资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和其他负债以及上述资金形成的各种资产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渠道、比例范围内进行运用”。
    监管部门显然希望传递两个信息:一是保险行业不是暴利行业;二是保险资金不是想用就用。不过,此后的事实表明,被热晕的资本们只有少数听进去了,其余或者心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心理,或者根本就是为“炒牌”而来。
    经过斟酌和挑选之后,2004年6、7月间,保监会集中新批了18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资保险公司牌照。其速度之快与数量之多,前所未有。这18张牌照包括了8家寿险,3家健康险,7家财产险,即所谓“8+3+7”格局。
    链接:保险业“扩容”历史进程
    1996年,首次扩容,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新华、泰康、华泰天安、华安5家保险公司;
    2000年10月,4家专为合资而设“壳公司”——民生、生命、东方、恒安;
    2001年,巧度陈仓,太平人寿与太平保险内地复业;
    2004年,中国保监会8年来首度解禁中资牌照,一次性批筹18家中资保险公司,即所谓“8+3+7”;
    2005年11月,长城人寿在京开业,截至年底中国共有保险机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6家,财险公司35家,寿险公司42家,再保险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
    2006年11月,正德人寿开业;
    2007年1月,华夏人寿于西安开业;5月,长江养老挂牌开业;11月,国华人寿开业,成为中国第52家寿险公司。至此,中国保险公司达到104家,2004年保险公司大扩容基本收官。
    除了上述18家公司之外,此后还有新公司陆续获得筹备牌照,包括当年12月批筹的阳光财险,以及2006年2月开始筹建的幸福人寿等。
    不过,这些新公司的数量和速度均不如这18家公司。同时,由于批筹时间集中于2004年,阳光财险也被纳入广义的18家公司中。
    由于新批公司较多,同一时期内居然有两三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