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0年后,连本带利达1068。23万元”。
    销售乱象愈演愈烈。
    2001年12月,平安PA18网站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纪理财”的月收益率最高为4。87%,运作14个月已累计为客户创造了16。14%的收益率。如此骄人的业绩,一直是平安的业务员游说客户最有力的佐证。
    好景不长。到了2001年下半年,在清理银行违规资金、国有股高价减持、问题股地雷集中引爆等一连串打击下,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半年间狂挫25。79%。市场转头向下,投连账户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数据显示,2001年发展账户亏损454万,其中基金投资亏损305万;基金账户亏损6655万,其中基金投资亏损1972万。
    投连险濒于危机的边缘。
    2001年10月,保监会发布公告,针对新型寿险,例如投连、万能和分红保险,提醒消费者要认真了解产品特性,清醒认识自己将要承担的风险。这被认为是监管部门“对投连产品的风险性给予严重警告”。
    2001年12月6日,《南方周末》发表了记者杜卫东撰写的调查《平安“世纪理财”:被隐藏了的亏损真相》。该文称,如果扣除买卖价差等各种费用,“0。67%的人赚了,99%以上客户至今入不敷出”。尽管其计算的方法,保险公司并非完全认同,但是,投连险亏损的情况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
    人潮又涌向福州平安。不过,这次客户不是为抢购,而是要求退保。平安福州分公司的“第一次退保事件”被炒作得沸沸扬扬。
    很快投连“退保风”吹遍整个市场。到2002年上半年,投连险降幅高达36。04%,全国投连险退保率为4。9%。
    受投连影响,平安的声誉备受影响,保费规模大幅下滑。面对这场可能危及公司生存的危机,平安不得不壮士断腕,除了拿出巨额真金白银进行补偿,马明哲亦亲自坐镇处置。
    2002年在泰国芭提雅明星高峰会上,马明哲以《百年老店,诚信为基》做演讲,他对平安在投连中的失误作深深的反省。
    平安总部成立了直接向马明哲汇报的危机处理小组,各地分支机构高度戒备,成立以一把手为责任人,由总经理室直接领导的投连专项工作小组,每天一会,发布投连简报和动态报告。同时启动中国保险史上最大规模的客户回访,逐步释放了风险,集体性诉讼案件得以避免。
    颇有意味的是,投连事件不久,平安即被某媒体发起的首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评为最受尊敬企业。对于投连之殇,平安认为“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一群不恰当的人,卖给了不恰当的客户”。
    但是,这是全部真相么?
    实际上,就在媒体追打之时,就曾经有友邦的精算师撰文质疑称,就产品本身而言,同样存在重大的瑕疵——平安的获益可能多于客户,直指平安投连的收费。数据显示,第一代投连的费用普遍偏高。例如,主险合同包括5。26%的买卖差价、每月0。1%不等的资产管理费、投资账户转换费(首次转换免费,第二次按投资单位的1%收取,不得超过100元)以及退保费等。
    这些费用远远高于开放式基金。或许有鉴于此,此后的新型投连险,绝大部分都大幅降价,部分公司的买卖差价甚至为零,完全和开放式基金类似。
    由于初始扣除的费用偏高,如果按照标准缴费,客户第一年能够进入投资账户的资金相当有限。这样,即使平安在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投资赚大钱,客户能够分享到的仍然是少数。
    高费用显然会侵蚀客户中短期的投资回报。
    2003年5月,保监会下发《个人投资连结保险精算规定》。平安等开办投连险的公司先后停止了原保单的销售。至此,第一代投连产品折戟沉沙,淡出市场。
    投连危机是中国保险史上第一次因为产品问题引发的公共危机。
    但是,这样的危机并没有因为平安的教训而消失。经年之后,中国人寿的分红、友邦的重疾以及财产保险行业的交强险,分别因为“分红不如存款”,重疾“保死不保生”,以及“交强险暴利”说而备受质疑,并掀起巨大的风波。
    时过境迁,风雨之后,马明哲对于当年的投连危机亦有检讨和思考。马明哲在平安金融学院的讲话回忆:“当时整个公司陷入了上下各自为政,政令不通,指挥失灵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令人极为心痛!”
    投连之前,平安其实是有预判的。“事实上,公司在推出投连产品之前,是提前考虑到产品风险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在执行方面出了问题,我们最终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高估了我们这支队伍。”
    情况远比预期危险。
    “那时候,由于队伍执行的偏差,使公司与客户之间产生了许多争议,一些客户对我们不再理解不再信任,甚至发生了些不理性行为。一边是上海分公司遭到近百个客户群诉围攻,一边是北京方面有客户到保监会门口静坐,而保监会是连连来电通知哪些地方又出了问题。”
    无法回避。
    “为最大程度挽回、重塑客户对平安的信任,公司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推动实施了‘百万客户大回访计划’。”
    “我自己也曾在东北的一些机构,和几名公司领导一起回访过一些客户,通过回访,很多客户都表示理解公司,接受了产品,并表示不准备退保。”“前后我们总共回访了全国104万名投连客户,此项工作堪称平安史上的壮举,绝对值得写进我们的教科书。”
    “这使我们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公司存亡的角度看待执行的问题——企业成功不仅在于战略,更重要是执行力。”
    平安的分业抗战
    分业经营是一把刀。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以整顿199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金融秩序混乱、金融市场失控的局面。
    落脚保险行业,1995年10月1日出台的第一部《保险法》也明确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此时内地保险主体尚少,需要动手术的便是四家综合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新疆兵团保险以及平安保险。
    首当其冲的是最听话的中国人保。
    1996年,中国人保改组为中保集团,其下分设中保财产、中保人寿和中保再保险3家子公司。1998年,中保集团再度改革,被一拆到底,形成3家完全独立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
    2000年前后,新疆兵团保险和太保紧随其后,做完分业手术。新疆兵团保险改为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在把原有的寿险业务消化完毕后,成为专营财产险业务的公司,同时业务经营范围由兵团范围扩大到全疆。
    太保仿照人保,一分为二。太保改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太保集团发起设立太保寿险和太保产险,注册资本均为10亿元。太保分业极大地解放了寿险的生产力,太保产、寿险分业经营后,寿险业务发展迅猛。统计显示,截至2001年11月底,太保集团实现保费收入20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24%;人身险保费收入125。5亿元,同比增长68。3%。
    同为股份制公司,平安要固执得多。
    几乎和国务院的规定同时,1993年,马明哲就在平安内部提出了平安走综合金融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当年年底,外资股东高盛、摩根登堂入室,极大开启了平安的国际化视野。(4)但是,平安做金融控股、搞综合金融集团的战略设想,和监管层分业经营的思路背道而驰。
    宏观层面,1994年到1997年,分业经营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坚决地贯彻和执行,通过假回购、真拆借,大量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引发股市波动。于是1997年,中国的决策层再次强调“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平安不得不孤独地“违逆龙鳞”。平安心仪的模式是:集团控股模式,即由一个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产、寿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由集团控股公司对业务、财务、投资、人事、计划和风险内控等重大决策进行统一管理的分业模式。(5)
    这和监管层的要求直接相悖。
    平安从1996年即开始着手分业准备,但是方案并未顺利通过,1998年和199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