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困难之时,一些最熟悉的朋友、下属、客户纷纷电话至王国良家中问候,其中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当年的第一任秘书。风暴过后,所有的传言化为无形。王国良开始独守一份宁静,甚至买好宣纸,准备重操青年时的中文学业。
    【注释】
    (1)确定寿险产品的价格有四个重要因素,分别为预定利率、费用率、死亡率(健康保险为疾病发生率)和退保率。通俗而言,预定利率为保险公司提供给投保人或者消费者的回报率,预定利率越高,投保人获得的回报越大,但是相对的,保险公司则要承担更多的利率风险。
    (2)2006年6月,新华人寿公开的股东信息显示,新华人寿股东分别是苏黎世、隆鑫集团、宝钢集团、亚创、东方集团、北亚、海南格林岛投资公司、神华公司等15家股东。
    (3)AIG在台湾的寿险公司称为“南山人寿”。
    (4)按照泰康筹备时候的分工,陈东升、任道德、徐徐主要负责人民银行审批的材料,寻找股东,落实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建设等,韩堃跑具体的联络和事务方面的事情。第二路是王恩韶、欧阳天娜、马云、郭德生,负责业务计划。陈东升主要精力是募股,招聘更是亲自过问。
    (5)《保险管理暂行规定》(1996)第五条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在特定区域内开办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
    (6)罗健:《永安保险二次创业》,《中国保险报》,1998年11月27日。
    第六章 壳公司困局(2000)
    2000年,借力投连险,平安步步紧逼,攻城拔寨;而竞争对手中国人寿连连败退,上海等多个重镇先后失手。
    平安兵临城下,国寿内部则引发了一场要不要推投连险的大争论。对于饱受降息折磨的寿险行业而言,投资型保险好像一剂补药,不仅解“利差损”之毒,而且可于短时间做大资产管理规模。
    不过,投资型保险却是一把双刃剑。一年之后,领跑的平安不得不自饮苦酒,并酿成一次危机。而国寿由于采取更为保守的分红险策略,侥幸躲过一劫。
    这一年,成立逾一年的保监会四处“开机构”。4月25日、26日、28日,保监会上海、广州和北京办公室分别挂牌成立。到年末,保监会已在13个中心城市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处或特派员办事处。和保监会呼应,11月1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时任人保总经理的唐运祥当选为首届协会会长。
    这一年还有第一诞生。
    6月16日,我国第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江泰保险经纪在北京揭牌。之后,6月29日、7月26日,长城保险经纪和东大保险经纪分别在广州和上海成立。至年底,有30多家保险代理公司、5家保险经纪公司获准筹建。
    不过,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介都未能成为主力军,更和其承担保险营销转型的期望相去甚远。保险中介的真正价值要等待一家名为“泛华”的中介公司上市,以及数家PE资本投资另外几家保险中介之后,才被市场于蓦然间发现。
    10月,面对脚步声越来越近的WTO,保监会一口气批准了四张有“瑕疵”,只能合资的寿险牌照——民生人寿、东方人寿、生命人寿和恒安人寿。
    围绕这四家公司,中国寿险市场又一次上演了激烈的资本暗战。东方人寿更因为深陷金融巨鳄德隆,至今尚未开业,几乎成为“牌照标本”;更使得坚持其中的职业经理人,“出师未捷身先死”。
    与资本同舞的还有北京的同城“德比”兄弟,新华和泰康。8月30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向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等外资机构招募24。9%股份的协议在上海签署。
    泰康不甘落后,11月21日,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宣布其海外募股落幕,海外股东包括瑞士丰泰人寿保险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等,泰康人寿的资本金因此达到20亿元,超过新华的16亿元。
    中资保险公司引入外资,表面“三得利”:资金、技术和公司治理。但是为话语权和分配权的博弈,可致三种可能结局:上局,众股平等,和谐治理;中局,一股独大,稳定向前;下局,祸起萧墙,纷争不断。
    引入外资之后的泰康,取上中局;而同城的新华,却得下中局。颇有意趣的是,这两家同时开业公司之间的“德比”,跨过20世纪,至21世纪的第四个年头才彻底分出高下——泰康胜出。
    胜出的泰康,宛如小乔初嫁。
    2008年,泰康挟2006、2007年A股市场的“暴利”,以雷霆万钧之气势,喊出了“越洋计划”,即规模上超过一直稳居第三的太平洋人寿,成为中国第三大的寿险公司。但是,功败垂成,2008年8月之时,年轻气盛的泰康却因为投资型产品的规模与结构失衡,而被监管部门“轻轻地”敲打。
    年轻的投资型保险,对于中国保险行业而言,或许是饮鸩止渴。
    投资型保险,饮鸩止渴?
    1999年开始,面对降息之痛,以及巨额利差损,三大公司各自寻找突围方向。
    不约而同地,三大公司都推出了“保险保障偏低,投资风险部分或者全部由投保人承担”的投资型产品,成为各家公司“上规模、冲保费”的利器。同是投资型产品,三巨头的偏好不同:国寿最保守,选择分红(1);平安最激进,借助投连;太保则居于中游,启用万能。
    不同的风险选择,亦选择了各自的命运。长远而言,这类产品,尤其是一次性缴费的趸缴产品,成为保险行业可持续增长的一剂毒药。
    表6…1 投资型寿险产品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无一例外,投资型产品都以火爆开头。
    2000年,太保开发了国内第一款万能寿险——“太平盛世·长发两全保险”,该产品以其缴费方便、保障灵活、投资保底等卖点,切中市场的需求,仅四个多月,保费收入就达5。3亿元。截至2006年,该万能账户累计资金已超过30亿,2006年平均结算利率达到6。5%。而参与开发首款万能险的陈尉华,后来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2007年),上海金融系统的唯一奥运火炬手(2008年)。
    但是,中庸的万能并不是最火爆的创新产品。
    1999年10月,平安推出国内第一个投资连结保险,其热销情况一度让竞争对手中国人寿各省市场频频告急。
    根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从1999年起,平安(市场份额42%)就超过中国人寿(37%)成为上海市场的霸主。到2001年,中国人寿的份额更是惨跌至23%,而平安寿险的市场份额已经升为51%。
    面对平安的压力,中国人寿何去何从?
    中国人寿内部争论激烈。有亲历者称,当时任中国人寿产品开发部总经理李良温(李后来成为中国人寿主管精算和产品开发的副总经理),坚决反对推出投连险。
    中国人寿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彰井泉曾吐露选择分红险的缘由:“1999年寿险经营形势严峻,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七次下调,保监会出台了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规定,中国人寿也推出了系列保障型产品,但市场不认可。经过市场调研,中国人寿将产品创新的重点定位于分红保险。”
    2000年年中,国寿个险渠道开卖第一款分红险——国寿千禧理财,拉开国寿著名的“分红险风暴”。其风头远远胜过了传统型的保险产品而成为新宠。
    本质上,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保险。
    全国市场看,2001年分红保险实现保费163。03亿元,占全年业务保费收入的46。57%。保监会亦专门点到:“寿险分红险产品已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再接再厉,2001年7月,国寿开发了银行渠道销售的国寿鸿泰两全分红保险,并于当年9月份推向市场。在到年底不满3个月的时间里,便成功实现保费收入49。4亿元的好成绩。
    部分国寿分公司更是迭创神话。例如,山东省仅鸿泰产品一项就创下10天创收保费10。5亿元纪录,而经济相对落后,位于西部的陕西省也在短短的7天时间实现收入保费7。5亿元的奇迹。
    事后统计,2002年上半年,国寿鸿泰实现保费收入340。8亿元,而当时中国人寿的全部保费收入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