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张牌照于当时极为珍贵,不仅成就了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未来的路,而且第二批新牌照的批准要等到8年之后的1996年。
马明哲认为,平安之所以能够获得牌照,是占了天时地利与人和。“(首先是)改革开放提出外商来投资的需求,这是核心,没有这种需求国家是不会批准的,这也是所谓的天时;而深圳作为特区却有地利之优;我以保险招商局重操旧业为理由,打动了袁董,并获得支持。”
4月15日,平安赚取了第一笔保费43998元。
5月27日,平安开张。旧历载,1988年5月27日乙巳时(上午9~11点)宜求财、见贵;庚午时(11~13点)宜祈福、求财、开市、交易。
不管这一黄道吉时出于有意或是无意,但是马明哲开始了中国保险史上一段最为著名的“马氏传奇”。
对于“袁董”,马明哲感恩备至。对于网上流传的,马曾为袁司机,因此受到额外恩惠的传言,马明哲幽默地谦虚道:“袁董那时候就是个神啊,能在电梯遇到都是荣幸。我在上山下乡时确实做过司机,这在当时还是选拔去的,但我哪里有给袁董做司机的荣幸?”
早在平安保险成立前一年,招商局集团下的另一家金融机构——招商银行于1987年成立。人们曾如此描述这两家深圳金融机构的“穷”出身:“蛇口中心区的招商路不过数百米,马路南头,招商大厦敦敦实实地盘踞着,招商银行在一楼,像个现在的支行,马路北头是平安保险,也在一楼,像个专卖店或事务所。”马明哲坦言:“那时哪有所谓一楼,整个平安也就在一楼一个小小的地方,只有600平方米,扣除洗手间和楼梯就只有400多平方米。还赶不上现在平安大学的一个大教室!”
马明哲就职平安保险第一任总经理,在招兵买马的过程中,有很多来自原人民保险公司的科长、处长扳着手指头算了算马明哲的行政级别:“哎呀,他马明哲才顶多是个科级干部嘛。”
不过,成立之初的平安却获得了部级领导的敲打——成立之际,陈慕华还通过人特别转达一句话:“希望把平安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
此后的20年,平安借外资,用洋人,搞股份制,做员工持股,坚持金融控股,尝试海外上市。马明哲善用他山之石的本领有口皆碑,他那句“有桥就走桥,没必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过桥论”,成为不可复制的业界经典。(9)
创业之路,筚路蓝缕。
1988年平安成立之时,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革开放尚处于初始阶段,整个国家的政策法规、人民意识、社会环境都落后。不要说是平安,甚至有不少人都不知保险为何物。保险业务员外出销售保险,还被以为是卖保险箱的。
这样的笑话不仅平安遭遇过,很多恢复国内业务之后第一代的保险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对于平安而言,打开局面更难。
彼时,整个商业保险市场刚起步不久,人保还处于独家垄断的状态。对于初来乍到的平安,深圳市一位公安局长觉得非常不可接受,“怎么可能有两家保险公司呢?如果有两家公安局,谁管谁啊?”
不过,平安硬是虎口夺食。
平安“经营方式比较灵活,业务发展很快”,1988年成立后前7个月的保费收入就为600万元,至1990年已经达到5962万元,增长了近10倍。
这背后的秘诀其实也简单。
曾担任平安产险副总经理的孙建平回忆,到平安报到的第二天,深圳代理处的主任孙兵(后离开平安,出任新华人寿总裁)指着窗外国贸高楼,说:“这半个月先跟着我跑。我们这半个月的任务就是摸情况,从51层深圳房地产公司开始,一直到最底层。”
这仅仅是表面。
彼时的平安洋溢着一种创业的精神。例如,平安的常务副总孙建一来平安之前,已经是武汉人保的一位年轻的副总,但是到了平安竟从业务员做起。
马明哲亲眼看见,当时财务部一位20多岁的经理,拿出一张8分钱的邮票和信封冲孙建一说:“哎,老孙头,帮我寄封信。”孙建一应道:“好,我去。”于是,孙走路去邮局。
对于“老孙头”,孙建一曾有一自我说明。他在《老孙头自白》一文中写道:“想当初,当科长,主任找我谈话:你现在职务高了,要去掉小孩子气,拿出工作魄力来;当副总,组织部找我谈话:你是最年轻的局级干部,不能骄傲。在人保系统开会,便觉得小孩参加大人聚会。而到平安,称呼多了,叫‘老孙’还嫌嫩,后面加了个‘头’,‘老孙头’,索性倚老卖老。”
这种水泊梁山式的英雄主义成为平安初创时最为特别的气场。其实,当时的平安并不能天天都能吃肉喝酒。实际上生活条件艰苦,员工全部住在6~8个人一间的集体宿舍,有的甚至睡在办公室。有员工到北京出差,住的地方太差,甚至被老鼠咬伤脚趾。那个时候平安几乎每个业务员身上都怀揣“三宝”——地图、名片和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因为担心被误解为当时流行的“皮包公司”)。
贫贱不能移。于艰难困苦之时,马明哲为平安画了一个大大的饼。
1995年,马明哲曾向公司1000名员工赠送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亿兆传奇》,讲的是台湾国泰人寿创业发展历程。国泰用30年时间,成长为台湾最大的保险企业,总资产达到近3500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相当于1000亿元左右)。
除了书,马明哲还在每本书里都附了一封短信。
信中,马明哲激扬不已:“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比国泰人寿更壮观的奇迹。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希望同样的历史,由平安人来创造。”
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于10年之后果真成为现实。
2005年国泰总资产大约是4600多亿人民币,如果单纯按保险业务计,剔除银行资产后,国泰的总资产和平安相差不多(平安的总资产为3000多亿元);从公司市值看,国泰和平安均已是千亿市值公司,而后者的成长性更好。
不过,在马明哲实现“亿兆传奇”之前,尚有多个磨难于前等着他,这其中就包括分业之争、投连风波,甚至包括针对其个人财富神话的质疑等。中国保险业自诞生以来,一直就陷于一个怪圈,理论与实践脱节,发展与规范脱节,监管与市场脱节,走一步算一步,行的是“先污染后治理”之道。
这个怪圈,年轻的平安保险同样会亲历。
【注释】
(1)1992年,受邓小平南方谈话影响而下海创业的企业家,其中多数为青年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
(2)《上海地方志》记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于1979年5月1日恢复建制。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对外办理保险业务。
(3)《上海地方志》记载,1984年1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脱钩,确定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直接领导的副局级经营实体。1985年升格为正局级。
(4)这是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专业再保险公司。
(5)王安:《保险中国200年》,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200页。
(6)成立一年多之后,国民人寿遭一家名为“国民保险代理公司”的代理公司状告“名称侵权”,败诉后被迫更名为“嘉禾人寿”,成为保险行业首例,亦是唯一一例。
(7)《平安之路20年》,“百年圆梦”。
(8)时任招商局集团副总的车国宝亦为平安牌照奔走良多,而招商银行的牌照和车国宝直接相关。
(9)“过桥论”意味着,如果这河上有桥,付点过桥费就可以跑过去,那何必冒着危险、花费时间摸着石头过河;马明哲还有一句仿“猫论”的名言,“不管洋猫土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成为平安吸收海外人才和智力的逻辑原点。
第三章 友邦破冰(1992)
“AIG returns to its roots。”
1992年,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年报以黄色的标题,骄傲地书写道。这一年9月25日,AIG的全资子公司友邦保险(AIA)在中国获得一纸牌照。当年12月11日其上海分公司开业,营运资金1210万美元,办公室设在南京西路1376号上海商城5楼,总经理徐正广。
尘封50多年之后,友邦打破了中国内地寿险市场的坚冰。友邦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家在中国开业的外国保险公司,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