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应该看到自己的成绩;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消除上述误区的第一步。你完全可以将自己作为崇拜对象。当你不再抱怨别人;不再崇拜偶像时;就可以从外界控制型转化为内在控制型。对于内在控制型的人来说;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是不存在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如此。
我们所论述的是非问题与宗教;哲学或道德等方面的是非概念完全不同。这里的重要研究对象是你;是你的是非观念怎么会使你精神不愉快这一问题。一般而言;你的是非观念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在这方面;你或许有着一些不确切的认识;例如;你可能认为;所谓对的就是好的;合理的;而所谓错的则是坏的;不合理的。其实;这种认识是荒谬的;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意义的〃是〃与〃非〃。这种〃是〃本身有一种保证:你如果以特定的方式做某件事;就肯定可以成功。然而;这种保证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现在起;你可以将某个决定视为不同的;有效的;或者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将其视为对的或错的;那你就掉进了一个陷阱;即〃我一定要保证事事正确;如果某个人或某件事出了差错;我就要不高兴。〃
你需要找到正确答案的心理;也许是你愿意将事物绝对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你总是会将世界划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黑与白;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事实上;要将世界上的事物都这样绝对地分类往往是不可能的。聪明人通常都游荡在模糊的中间地带;他们轻易不会明确地说对或错。这种喜欢黑白分明的倾向在家庭生活及其它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为明显。你或许会注意到;人们平常进行的讨论总是会发展为辩论;最后无非是要证明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人们常常说:〃你总以为自己一贯正确〃;或者〃你从不认错〃。但是;在日常讨论中;往往不存在是非问题。人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倘若非要证实一方是正确的;结局必然是中断思想交流。
现在;只有改变以是非标准衡量一切的思想方法;才能跳出这一陷阱。例如;克里福德每天都在家里与妻子争吵。我向他建议说;〃不要总是力图向你妻子表明她错了;你不妨只同她讨论讨论;而不去辩明谁对谁错。只要你不再强求她接受你的意见;你也就不必自寻各种烦恼;不必为证实自己的正确而无休止地争吵了。〃其实;各种是非观念都代表着一种〃应该〃框框。这些条条框框会妨碍你;当你的条条框框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尤为如此。
我曾问过一位前来咨询的人;他是否很难作出决定。他回答说:〃嗯;这很难说。〃你或许会觉得难于作出决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是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后果。人们之所以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希望作出正确的选择;以为通过推迟选择便可以避免犯错误;从而避免忧虑。如果做决定时能抛开僵化的是非观念;那你将轻而易举地作出决定。如果你在报考大学时竭力要做出正确地选择;则很可能不知所措;即使作出决定后;也还会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你可以这样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所谓合适的学校是不存在的。假如我选择甲学校;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要是我选择乙学校;则会出现另一些情况。〃这两者都谈不上正确或错误;仅仅是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选择甲学校或乙学校或其它学校;都不会得到任何保证。同样;要消除优柔寡断的癖病;就不应将各种可能的结果看做对的或错的;好的或坏的;甚至不应视为更好或更差。各种选择的结果只是不同而已。例如;在商店里;如果你买这件衣服;穿上后你就是这个样子;这与你穿另一件衣服只有差异;并没有好坏区别。只要你不再采用自我挫败性是非标准;就会认识到;每当你作出一项决定时;你只是在权衡选择哪一种结果。倘若你事后后悔自己的决定;并且认识不到后悔是在浪费时间;下一次你就会作出不同的决定;以达到你的期望。但是无论如何;你决不会以〃正确〃或〃错误〃来形容自己作出的决定。
任何事情都没有主次之分。一个孩子在海滩上拾贝壳;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在制定一项重大决策;这两个人所做的事都无所谓更为正确或更为错误;更为重要或更为次要。他们仅仅只是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而已。
你可能会认为错误的思想是不好的;甚至根本不应提出来;应当鼓励正确的思想。你或许会对孩子;朋友或妻子说:〃不正确的话不说;不正确的事不做。〃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这种以权威自居的态度如果扩大到国家或国际范围;就会发展为极权主义。应该由谁来确定事物的是非曲直呢?这是一个无法圆满回答的问题。法律只能决定一件事是否合法;却不能决定它的对错。一个多世纪以前;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
〃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我们所压制的是不是错误的意见。即使我们压制的是错误的意见;压制意见的做法比错误意见本身更为邪恶。〃
衡量真正生活与否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你在作出选择之后;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自我抑制能力;因为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包含着我们前面谈到的〃条条框框〃;而你应当努力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这里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将在两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一方面;你将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应该〃标准;另一方面;在消除了是非观念误区之后;你便能更加果断地作出各种决定。
有人创造了一个小词;叫〃必须性〃(musturbation);借以描述人们循规蹈矩;安份守己的心理。每当你违心根据〃必须〃;〃应该〃标准行事时;你便陷入了〃必须性〃。一位杰出的精神病学家曾指出:
各种所谓的〃应该〃标准必然给人造成精神压力;越是努力遵照这些〃应该〃标准行事;所受的压力也就越大。。。。。。此外;由于这些〃应该〃标准是外界强加的条条框框;所以它们总是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
〃应该〃标准在你的生活中占有主导位置吗?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和善地对待同事;应该照顾妻子;应该帮助孩子;应该努力工作?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未能达到标准;你是否会责备自己;是否会感到精神上的压力?当然;这些〃应该〃标准或许并不是你自己制定的。假如这些标准是别人的发明;而你仅仅是搬来借用;那你就是陷入了〃必须性〃。
实际上;同〃应该〃标准的框框一样;〃不应该〃的框框也是数不胜数的;比如:不应该粗鲁;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糊里糊涂;不应该过于幼稚;不应该没羞没臊;不应该抑郁不乐;不应该唐突无礼等。然而;你没有必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不能保持冷静或不善于理解人都是正常的。你只要愿意;就完全可以不去顾忌脸面问题。没有人会给你打分;你不按照别人的意愿说话办事也不会受到惩罚;更何况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肯定难以持久。因此;任何条条框框都会给你造成精神压力;因为你不可能完全按照这种误区性要求行事。给你造成精神压力的并不是你的不庄重;不顾他人;轻率随便等行为;而是外界强加于你的各种条条框框。
礼节问题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那种为适应社会环境而必须遵守的〃应该〃标准。你不妨回顾一下那些毫无意义的规矩;人们从你小时候就告诉你要遵守这种或那种规矩;其原因仅仅是某某权威人士在某书中是这样写的。例如;吃玉米有固定的方法;出外吃饭要等女主人先动手;到教堂参加婚礼要时要坐在教堂右边;在为双方做介绍时;先将男子介绍给女士;什么情况下要给小费;应该穿哪种衣服;说什么话。。。。。。言下之意;不要自己去思考判断;只要查查书就行了。当然;在生活中讲礼貌是合情合理的;人人要尽量为别人着想。然而;在所谓礼节〃条例〃中;有90%是毫无意义的规矩;因为这种规矩是人们过去凭空武断地确定下来的。实际上;你根本不必机械地遵守这些死板的规则;只要不妨碍他人;你认为怎样做合适;就可以怎样做。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如何为人做介绍;何时给小费;穿哪种衣服;说什么话;坐在哪里;怎样吃东西等等。你如果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或〃如何做事〃;非要去查书或请教别人;那你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我并不是要人们成为社会的叛逆;叛逆者其实是通过标新立异而寻求赞许;我所要提倡的是在生活中以自己;而不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