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银行、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的职责是评估需求、筹集资本、建立行为标准、确立投资优先项、配置基金,以及汇报情况。全球环境基金必须更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性项目投资,应该和国际金融机构、各地区发展银行以及国有投资机构一道,与私营部门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将私人投资引入清洁能源技术或清洁能源生产中。
建立担保机制:风险规避可以调动私人资本,并降低其成本,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中。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就是,国际金融机构与各国国有银行合作,为私有银行的贷款提供部分担保,为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产品进行融资。在中国,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担保支持的需求就很大,已经超过了可提供的基金力度。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即以国际金融机构模式为起点,创建新产品,解决高能效产品投资的跨期风险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都应该通过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verseas Private Investment Corporation)等投资担保机制,建立国家风险规避措施标准。57
分担责任、担保风险:碳固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等技术需要经过多年的商业测试才能真正投入使用。58应建立全球风险担保机制,可免除国家法律责任,以鼓励在技术前沿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各国需要就国家法律免责的条件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此外,各国还要在国内实施配套项目,与研制有着特定风险且价格昂贵的试点产品的公司分担责任,实现产品的商业化。例如,法国最近宣布了一项碳固存倡议,为12个私人投资的碳固存试点项目承担责任。59 。。
抑制气候变化(15)
建立公—私投资伙伴关系:目前,《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制定了一些投资激励措施,以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这样的方式,清洁发展机制可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并将资本引入到那些能产生最重大环境影响的投资市场。不过,清洁发展机制还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它就不用再为工业国家掏钱,去开展那些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也能筹到钱的能效项目。
利用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各地区开发银行应该继续作为中心点,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为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建设提供支持。2008年,英国、美国和日本承诺为世界银行气候投资基金(World Bank Climate Investment Funds)注资50亿—100亿美元,通过技术创新和清洁技术配置,以及气候适应能力建设,加速向低碳增长的转型。60中国也表示,有兴趣为非洲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这将有助于中国在非洲的其他投资。能源公司和经营其他商品的公司在贫困国家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中也是有利益的。开发银行应建立一种机制,将私人基金与投资需求匹配起来,并制定共同的标准。将私人资本和其他援助通过一个共同的渠道引入,可以保证质量,减轻多重捐资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管理负担(第九章将对此予以讨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受益。
监控保护雨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于2008年9月发起了一个“减少滥砍滥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计划”(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Program),帮助九个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和津巴布韦)建立森林覆盖情况的监控、评估和报告体系。挪威捐资3500万美元启动项目第一阶段行动。该计划将成为重要的实地试验,将会表明外部融资是否能有效降低毁林速率。61
开发创新型技术:应建立一个可续资的国际基金,启动资金为100亿美元,基金将用于资助各种竞争性的技术创新倡议。基金可以由国际能源机构管理,向公共和私人申请者开放。基金的资助重点是技术创新和商业发展能力。它将致力于在风险最大的技术领域减轻投资责任,并在私营部门和公共研究与开发项目之间搭建合作桥梁。基金的一部分可以储备起来,资助那些努力构建公—私伙伴关系并致力于研究工作及其产业化的非政府组织和项目,如民间研究和发展基金会(Civili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等。该基金会已聘请了成千上万名武器专家和研究机构,为他们提供商业机会。
建立国际研究伙伴网络:可以在各国的国家实验室、大学的研究实验室、其他专业研究中心和私营部门的创新和投资中心之间建立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发布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将同一个领域的科学家联系起来。网络中的研究伙伴可以寻求技术基金的资助,也可以在范围更大的投机资本社团中寻求资助。
二轨:排放控制
如果主要排放国都不加入气候变化国际框架,那么气候变化问题就无法解决。《京都议定书》之所以不能有效抑制排放增长,是因为美国、中国和印度都没有参与。迄今,美国向大气中排放的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量是所有国家中最大的(至2006年估计已排放3200亿吨二氧化碳)。62到2030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占世界总量的26%,与煤炭相关的排放将占世界总量的48%。如果在未来25年里,中国和印度实现预期的经济和工业增长,那么这两国的碳排放增长加起来将占到全球增长的60%左右。63。 最好的txt下载网
抑制气候变化(16)
控制排放的第二轨道创建了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主要排放国——16国集团气候小组——要制定一项减排战略,并将它们之间的谈判与成员范围更大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程联系起来。我们已经指出,新的国际框架应限制全球气温上升并削减排放,这也是对气候变化委员会所作出的科学研究结论的反应。二轨应该建立指导方针,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基础实现上述目标。二轨应该以排放表现为基础,强调结果而不是规定政策。作为一个核心原则,它必须认识到,一定要以定价的方式来反映因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洪灾、疾病、物资匮乏和冲突等代价。各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或者是将税收和限制交易体系挂钩,或者采取提高能效和节能的政策措施。
各国要有一定的灵活度,采取符合政治现实的政策,但是综合政策结果必须以科学目标来衡量。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征收碳排放税是难以推行的。限额交易体系很难在国家层面建立起来,在全球或地区层面就要容易得多。全球碳市场将会面临重大风险,比如,美国或者中国等排放大国有可能会从市场撤出并导致市场崩溃。在各国之间可以进行国家限额交易体系的跨国协调,但是各国的定价机制必须具有可比性。以法规的方式确定控制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也许能产生短期效应,但可能不足以刺激对新技术的投资。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有些复杂问题会导致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无法达成协议,但目前这些问题为数很少。相反,哥本哈根会议能出台一个过渡性的框架,以维持进程,到2010年达成一揽子协议。该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支持气候变化委员会制定的目标:到2050年,地球气温与前工业时期相比,上升不应超过℃。二氧化碳当量年排放必须在2015年达到峰值,在2050年前减少50%—85%。
要求各国立法限制2015年的年排放:这样一种责任规定即便不具备国际约束力,也可以对市场发出信号,使之改变投资方式,并有可能推动向高能效技术的转型。
在综合协议中建立碳定价“最佳模式”:综合协议中的最佳模式应建立几个目标。价格长期稳定,而不是短期波动,能为投资人建立信心,从而革新技术、改变消费模式。任何价格机制都要有短期安全阀或者价格控制机制,以便对极端经济紧缩进行补偿,就好像是需要有一定的灵活度来调整短期利率一样。应该在投资影响最大的地方采取投资激励措施。例如,因为欧洲和日本已经在能效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所以累积性投资在这些经济体中所能产生的作用不如在中国和印度产生的作用大。如果排放目标抑制增长,那么可以通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