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在暗算股指期货:"黄金十年"中国七大投资焦点-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论述,在4月中旬得到了美联储报告的印证。这份名为《汇率对美国进口价格的影响:一些新的证据》的报告证明: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帮助美国阻止了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对降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起到了关键作用,对美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亦至关重要。
  可原本“两全其美”的中美汇率关系,现在为何风云再变?
  美国国会单边货币主义的动机
  本报预言也未完全排除2005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扩大到5%之内的可能性。
  我们的逻辑是:这“完全出于中国自身发展需求:一、小幅度放开浮动区间可以培育探索中国自己的汇市和汇率形成机制;二、有利于刺激中国企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三、避免热钱绝望,集中撤离,使热钱进退维谷,为中国经济服务”。
  周小川行长在最近的谈话中亦指出:“我认为中国作为大国来讲,改革主要是出于内部的动力和压力,按照内部改革的逻辑、内部行程和需要来设计的。”
  但这种主动的进程,现在却受到美国的干扰,正像中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所评论:“美国的施压只会使人民币改革更加困难。”
  4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一份提案,要求中国政府在180天内允许人民币升值,否则将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高达%的关税惩罚。4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也谈话,表示中国在汇率方面采取过渡性措施将有助于缓解中美间紧张的贸易关系。美国财政部部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先后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美国国会的这种“最后通牒”令世界上大多数“公共立场”(为投机热钱谋利的代言人除外)的经济学家大惑不解———认为美国显然选择了对己不利的经济政策。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里茨,亚元之父黑田东彦等在内的国际货币权威对之持广泛异议,甚至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并没有被低估,美国的贸易赤字也不会因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而减少。
  动机只能从政治上找。有舆论认为,美国国会这样做,是因为提案的议员不懂国际经济,仅仅为了迎合选民。这种“一叶障目”的观点是在避重就轻,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两位议员在第一次提案后曾经很快撤销提案,后来又再度提交;二、两次参议院投票都是压倒性的多数通过。
  

作者人民币汇率、美元欧元汇率预测及印证(5)
真实的动机还要从汇率报复案的后果分析。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全面加征%的关税,在战略上对中国损害是最大———既通过遏制中国的出口,引发中国复杂的国内金融矛盾,又“羊毛出在羊身上”,从中国直接剥夺以百亿美元计的关税收入。
  5月10日,在美国驻新加坡使馆,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安抚担心与中国“一损俱损”的东南亚舆论时称:美国从来没有遏制中国的概念。他的发言或许能代表美国政府,但未必能代表国会。
  双方的货币单边主义均不可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总统布什谈话的基调与国会提案差异很大。他说,中国在汇率方面采取过渡性措施将有助于缓解中美间紧张的贸易关系。
  从布什总统此前两度否决美国国会汇率报复提案,以及过去美国财政部部长斯诺的一贯讲话来看,美国政府其实并不认为国会的提案是现实可行的,但他们希望中国做出适当的让步,以使双方能够达成妥协谅解。
  现在的中国并不是1985年“广场协议”前的日本。当年日本与美国主导产业高度重合,日本对美国支柱产业电器、汽车等造成严峻冲击。现在美国经济已经全面向服务业升级,其与中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高度互补,甚至很多在中国的制造工厂就是美国人自己主动搬过来的。中美间实质已结成了共享一个“脐带”(国际互补贸易)的“连体胎儿”般的关系,硬性撕裂双方,只能两败俱伤,甚至同陷危机。
  因此,从这个根本利益上看,中美双方都不具备采取货币单边主义的现实条件。但现实中却不能完全排除这一可能———出于美国的政治家们维护自尊的需要。因此,中国需要加快国内的金融改革步伐,最好在年底之前,雷厉风行地成功解决A股股权分置问题;届时,小区间地扩大人民币浮动汇率,并配合以继续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使热钱为中国所用,推内地A股、香港H股水涨船高,并顺势将中、建两行成功上市。如此,中国就更有条件进一步深化汇率制度改革。
  正像周小川4月末在博鳌论坛所强调的:“外部有压力,也不是坏事,说明改革应该走得快一些,否则这个矛盾有可能得到积累。”
  中国的“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就这样到了同步对接的最紧要关头。这或许是继续诱惑《财富》论坛未来第四度花开中国的关键。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不会超过
  时间:2004年10月30日
  背景:在《第一财经日报》创刊之前,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主流声音是,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应当放开,44%、27%、18%、10%等升值幅度论层出不穷。在此之后,我们一直坚定地认为,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之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小幅和渐进改革才是正确的道路,也是对中国、美国和世界经济最有利的选择。我们并一再强调,中国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系统的改善是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市场的前提,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和资本项目放开的前提。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反反复复讲道理,摆事实,这一观点逐渐成为现在中国金融界,乃至全球经济界的主流声音。
  核心话语:“之所以预测存在浮动5%以内(上下各———笔者注)可能,完全出于中国自身发展需求:一、小幅度放开浮动区间可以培育探索中国自己的汇市和汇率形成机制;二、有利于刺激中国企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三、避免热钱绝望,集中撤离,使热钱进退维谷,为中国经济服务。”“目前,中国央行实际已在同热钱的较量中开始控制局面,如果热钱完全屈服,不能完全排除央行小幅调整汇率浮动区间的可能性。”
  现实印证: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加上其后的升值幅度,至年度实际升值幅度为。
  预测评价:方向基本正确,坚持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和世界,却最不有利于热钱的价值观导向,由此影响舆论,影响决策,影响市场,收获对中国相当有利的结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作者人民币汇率、美元欧元汇率预测及印证(6)
原文照登:
  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不会超过
  理由:从中国因素看,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是因为中国商品竞争力大幅提升而是因为热钱的涌入,因此人民币升值并不具备基本面真实支撑,升值对中国经济有害无利;扩大浮动汇率区间,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到浮动区间上限,意味着中国对“热钱”低头,客观上纵容热钱加大对中国的投机。热钱的大进大出,轻者导致中国宏观调控紊乱,重者引发金融危机。以周小川为首的中国央行管理层始终对此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不会允许热钱得逞。
  从国际因素看,随着美国利率走上升息通道,加上本土投资法的实施,大量的资金可能回流美国,而且,由于世界各国央行和投资者纷纷减持美元资产比例,从而可能使美国国债收益率走高,从而进一步吸引资金回流美国,从而减轻东亚国家包括中国的升值压力。
  对于中国的人民币升值,美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美国政府在2004年已经两次否决有关议员“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提案,原因是人民币如果升值,会导致美国升息压力加大。因此,在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欧、美、日已经分道扬镳,成为欧洲人和日本人的独角戏,难以形成足够的压力,但欧盟会增加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
  之所以预测存在浮动5%以内(上下各———笔者注)可能,完全出于中国自身发展需求:一、小幅度放开浮动区间可以培育探索中国自己的汇市和汇率形成机制;二、有利于刺激中国企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三、避免热钱绝望,集中撤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