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空想,历史上也从来没有真正制造出来,况且也不可能制造出来,因为它违背了科学。
虽然制造永动机的种种热望早就被无情地浇灭了,但令人诧异的是,现实社会中有关永动机研制的事例却仍然层出不穷。远的不说上百年前有关永动机的各种不切实际的雏形,许多尚未成型便已胎死腹中;近的如中国河南省的南街村集团就有过同样的惨败经历。2000年伊始,南街村集团的“当家人”王宏斌董事长曾决策并投入2000万元巨资研制永动机,并夸下海口说要全面替代石油。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投资后来全部打了水漂,以方便面生产而扬名的南街村集团至此一蹶不振,教训不可谓不惨痛。试想一下,作为项目决策人的王宏斌先生事先如果了解一些能源利用方面的知识,或者征询一下相关专家的意见,这种不着边际的投资项目事实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等到事后再想起补充有关熵的理论知识,看起来已经于事无补了。而这恰恰契合了熵的意义,即事物通常表现出的不可逆性。
对于世间万物而言,静止是相对于运动而存在的。正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它永远在变。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无章可循的肆意乱变,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能够给其贴上指向的标签。英国着名天文学家爱丁顿爵士把熵喻为“时间之矢”,颇为形象而贴切。它标示着科学再也不能不顾及时间的方向了。牛顿力学解开了太阳系运行之谜,这无疑是牛顿的伟大功绩。但是,太阳系是不是永远这样运行呢?按照牛顿力学,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不仅太阳系如此。任何物体一旦初始条件确定,就将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与时间无涉。但是从熵概念的角度来说,牛顿力学的论断值得进一步商榷。因为天长地久,终有尽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旦系统的熵增加到某一临界值,太阳系就再也不能像原先那样运行了。情况就是这样,尽管太阳的运动在人们的视觉空间上是可重复的,可是在时间上却不能重复了。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日的太阳已不再是昨日的太阳了。事实上,连宇宙都会“衰老”,更何况作为宇宙一粟的太阳系。
熵的引入使科学从存在转向了演化,这是其最本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都在演化,唯一的不同在于其时间尺度,有机世界的演化相对短暂,而无机世界的演化遥远而漫长罢了。
人类社会能耗增加的秘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高能耗社会的未来(4)
人类社会对能源的消耗从远古社会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这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事。在这里,我们抛开人口总体上的数量波动等影响因素,专注于从个体或群体角度探讨人的活动,以及人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这看起来更符合本原的范畴。通过对熵概念的剖析与解读,我们可以认知其中的道理。熵原理告诉我们,随着温度的上升,孤立系统的熵增加,体系内的分子运动将越来越剧烈,趋向于无序,自由度也越来越大。
如果将我们人类的文明体系简单进行类比,看作是一个与外部空间没有交流的孤立系统,那么这个系统随着文明的更迭与进步将处于熵增加的过程;如果把我们每个人也加以意象,看作是社会的一分子,那么这个分子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轨迹将不可避免地向着更自由的趋势转变。那么,如何定义人类活动向自由方面的转变过程呢?我们先来考察人类活动的各种表现。
首先,我们人类活动的足迹越来越大,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活动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从农耕时代阡陌纵横的小村庄,到现代社会忙碌的“空中飞人”,再到五湖四海、全球一家的地球村,人类的活动圈子扩大了不止几百倍。从远古时代囿于陆地,到近代社会驰骋海洋,再到大工业时代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探秘。人们施展与发挥的空间实现了从点线向平面,再向立体的转换,这自然都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不仅如此,与之相随的更是整体上人们物质条件的进步、思想欲念的提升。从原始社会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农耕社会的布衣素食、居其定所,再到当代社会人们的锦衣足食、生命华彩。人类的生存品质改善了不止几十倍。人们的思想欲念在不断提升,因而对生存品质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人类不断在创造、不断在超越,人类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
如果说这些还停留在物质层面,那么更为深刻的是,人类个人意愿的增强,个人意识的彰显和释放。在古代的威权社会下,每个人的脚步都是整齐划一的,前进的方向取决于统治者的意愿。个人的自由得不到体现,或者有所体现但体现得并不深刻;而现代社会是自由的社会,个人的自由在一步步得到体现。人们不需要按照整齐划一的步伐前进,而是依照自身心灵的召唤和需要行事,这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上述三方面构成了文明进步的骨架,这一切都需要动力的驱使,对能源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要不断提升。前两方面对能源的需求是显性的增加,呈机械式的平稳增长;而第三方面对能源需求的增量就更大,往往呈几何增长的态势。
以第三方面为例,由于个人意愿的提升与增强、个人自由的彰显与释放,人类不可避免从整齐划一的步伐到各走各路、各行其是,这时能源的消耗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个单位的员工刚开始时的步调是整齐划一的,那么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只需要一辆大巴车。而后来由于个人自由的彰显,个人的自主意识增强,这使得大多数员工各行其是、各走各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的最后结果是每人各打一辆出租车。两者对能源的消耗孰多孰少便一目了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道理就是如此。
第三章 高能耗社会的未来(5)
其实,上述的例子派生出了更多新的命题。比如,为了彰显个人的自由是否应该放弃同乘一辆大巴车?个人意愿的挥洒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和节约能耗的总目标相契合?个人的能源耗费与自我道德约束如何实现统一与平衡?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在此不妨引入“能源伦理学”的概念,并将这些问题纳入这一概念所探讨的范畴。人类能源利用过程中意识与行为的伦理学关系问题,这正是能源伦理学探讨的重点领域。目前,世界各国都比较推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之所以深入人心,其中就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的思考与延展。就能源利用而言,我们过度消耗化石能源而给未曾谋面的子孙后代所剩无几,我们尽情挥耗石油时而不加体察子孙后代们的感受,不予征询他们的许可。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再向现实推进一步,如果认同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价值,那么同样也就不难理解化石能源的利用应该公平分配这一理念了。有所差别的地方只不过在于人们对能源的获取和利用有先有后而已。如果某个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占据并耗费了过多的化石能源,而这些消耗的能源远超出其正常需要,足以支持其他更多人的合理消费。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行为同样是不道德的,尽管他为这种能源消费行为而付出了经济代价。原因在于,其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利用这些能源的正常权利。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就曾陷入了这样的漩涡,正如媒体所言,旨在倡导人们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为戈尔赢得了巨大的赞誉,但是在戈尔家里,也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那就是他在田纳西州的家每个月用电量均在1万度以上,超出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可想而知,戈尔因此备受媒体的反讽和诘责。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曾披露了戈尔家的用电量,该机构负责人批评戈尔言行不一,甚至抨击他是“环保伪君子”。
如果这个将戈尔本人置于尴尬境地的事情确系属实,那么说明戈尔先生距离能源伦理学所倡导的理念还很远,戈尔家这种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确实也不值得效仿。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满足能源利用的伦理学要求与文明进步并不矛盾。人们也不是一定要过那种苦行僧式的近乎自虐的生活。与其如此,那原始社会看起来岂不是更符合要求?这无疑抹煞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