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一点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热潮。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抗战胜利以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今) 】
※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实践成就。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
第一, 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 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为了解决上述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三,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 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 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 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四, 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了解和认识这七年的社会性质、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重点把握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意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造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
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本。对民族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从根本上说,对于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于客观需要的,完成这些改造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了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进展,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八大及建设成就,“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原因和教训。重点把握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及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原则。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957年6月8日,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