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涨,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最大的恶果,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100%。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北上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红军十五团会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日本侵华的基本史实,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两个战场及其评价、抗战的重大战役等,重点把握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成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的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二、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灭1000余人,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人。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同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认识抗战胜利后的复杂形势及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方针,重点把握三种建国方案的较量、斗争、结局及原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