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0-1924 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4-1928 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
矣” ——孙中山
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
2.先进中国人的思考: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思想启蒙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涮干净不可。”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陈独秀在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3)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科学与民主——现代价值的重建目标,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想适应。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进攻:鲁迅《狂人日记》等。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并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楷模”——《新潮》发刊词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1)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德国人的思想灵魂深处,德国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 ——恩格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 —海涅'德'
“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
(2)局限性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3)后果: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例: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
了、发展了。”“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
“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李大钊
——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的怀疑,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思想土壤。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2.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转变?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俄国对华宣言的鲜明对比)
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1923 年,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在全部497 票中得227 票,高居榜首。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发表于《新青年》的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 年初,一战中获胜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派代表出席,“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
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 月4 日到6 月5 日,以学生为主
(2)6 月5 日,以无产阶级为主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对“彻底性”的理解: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 年,1921 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3.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