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今天仍然活跃,为绝大多数股民所熟知的申银万国,而早在此一年之前,它的旧主人管金生,就已经获罪而锒铛入狱。
然而,无论是万国的死去,或是管金生的灾难,都并不值得我们为之惋惜,这一场至今想起来仍然令人惊心动魄的厮杀,其带给中国金融业的负面影响,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悲哀之处。
现代金融市场遥遥无期
在这场灾难发生后的三个月后,即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了著名的《关于暂停中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认定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因此做出将该项交易暂停的决定,至此,中国拥有的首个金融期货品种就此宣告夭折。
当专家对这桩故事进行评论的时候,坚持认为当局在期货业务上的选择过于草率,不仅缺乏监管规则,更缺乏对市场风险的认识,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而许多人更会对此抱着一丝庆幸的态度,因为就在“327风波”爆发的同时,一个名叫里森的年轻交易员,以违规的方式进行股票交易,最终使拥有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并进一步引发了后来的亚洲金融风暴。
然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尽管“327”风波并没有像巴林银行事件那样,引爆惊天祸国的金融危机,的确算的上是一件万幸之事,然而这却并不能掩盖其不幸的本质。
实际上,暂停国债期货贸易的副作用,远远不止于阻碍其本身发展那么简单,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要继续着过去“低效配置,高度消耗”的老路。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国家开放国债期货市场,一方面可以募集到最亟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许多民间资本融到足够资金参与市场竞争。
更重要的是,国债市场的存在,是由国家信用来为金融做后盾,尽管这种由国家拥有银行和证券市场的方式,会带来太多的道德风险与利益争夺,但是在中国经济领域普遍缺乏诚信的前提下,这样的方法倒不失为一种快速建立契约执行架构的方式。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说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蹒跚难行的残疾者,那么这种由国家信用来充当委托——代理关系链、由国家来执行金融契约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为这个残疾人加上了一副拐杖。
事实上,看上去我们是在这里讨论金融发展的问题,但是这个话题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政府职责的领域,而在中国股市中,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因此,在第四部分的讨论中,我们还将会说到这个话题。
注释:
①:这一数字包含了退休金与基金投资。
②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德军与法英联军之间的大规模会战,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共投入100多万人,损失达到70余万人,由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屠场”。
③口:证券交易术语,1口=人民币2万元,按照当时上交所规定,个人持仓不允许超过3万口,机构持仓不允许超过5万口,由于万国有着较好的信誉,允许多开多持,但最多也只允许开40万口。
中国房价高昂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这个标题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
在西方经济学的最大假设里,所有的人都被设定成“理性”的经济人,具有最大的利己本能和自私性,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判断房价,无论房价是什么水平,购买者都一定会觉得高,只有当交易不发生的时候,经济人的自私心态才会消弭,这么看起来,只有白白赠与,才会让购买者不再发出房价高昂的喟叹。
不过,假设毕竟是假设,在脱离了学术范畴之后,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判断房价高与不高的标准,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只有按照购买者消费能力水平来判断,才能得出一个恰当的结论。
这样看起来,我们的命题也就成立了。那么,它的答案究竟如何呢?
在中国调查网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认为中国房价高的参与调查者,占到了总比例的,表示勉强可以承受的占到了,大约只有4%的参与调查者,觉得房价不高。
从这份统计数据看起来,绝大多数的民众都认定房价的确到了难于承受的地步。那么,民众的判断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我们只需要从房屋的真实用途来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假如把房子当成生活保障品,那么按照马斯洛的五档需求理论,房子理应属于最低一级的需求——温饱范畴内,这么看起来,只要民众不具备购买保障自己生活产品的能力,那么这种产品的价格就一定是高昂的。
那么,假如把房子当做是一种商品,情形就又会完全不同了。
和其他商品比起来,房子的属性明显特殊得多,它既可以像粮食一样,做为一种消费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可以像股票一样做为一种投资品满足人们投资获利、实现消费跨期替代的愿望。
看起来,这个问题可以沿着两个方向继续讨论下去,但是这种讨论在这里便会戛然而止。
原因很简单,在一个拥有政府的社会中,房屋是拥有天然的福利属性的,对于一个政府而言,房屋是其为了确保人类基本居住权而设定的公共产品,其属性便决定它注定从属于保障范畴。
事实上,这样的义务代表了民众的公共意志,这一点是民众与政府的社会契约中达成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房屋绝对应当以一种公共产品的面目出现,只要民众的居住需求因为价格因素而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它就必然是高昂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房价是否高昂,其判断标准只有很简单的一条:房价是否超过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
那么,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我们的房价是否超过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呢?判断这个问题的标准,又取决于什么样的因素呢?
房价与民众收入的关系
可以说,当房价在多年时间内持续上涨,其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民众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时,就意味着其距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远。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的收入即使上涨,也会被更快的房价增速所抵消,加之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万千民众再也无缘得享消费福利。
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在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之后,消耗掉了数十年的积蓄,而采用按揭贷款方法购房者,则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为还贷压力所累而不堪重负。
在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堪为佐证: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大为降低,了解这一数据含义的人都知道,这本是一个值得欣喜的变化趋势,说明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正在变小,说明民众的生活正在变得富裕起来,不过在中国,这一变化却蕴含着另一层面上的含义。
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是,我们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在通膨已显雏形的今天,甚至还有变少的趋向,而恩格尔系数却是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居民用在食物上的支出变小了,简单说,就是我们的食物水平正在变差。
那么,节省下来的钱哪里去了呢?
答案是,这些钱被悉数投入了房贷消费,投入了购房消费,这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众正在被迫节衣缩食,来购置一套高价的商品房,用以保证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或者说,中国的民众正在牺牲自己的一部分生存权利,来换取另一部生存生存权利。
在高昂的房价下,中国民众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不得不被迫透支,在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严重不健全的情况之下,诸如医疗、教育、养老等许多消费项目,都必须由民众自行来负责,当民众没有住房压力的时候,凭借其微薄的收入状况维持这些尚且举步维艰,而当高房价的现实成为了民众的桎梏时,势必会在民生之上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其本质无疑是对民生构成了恶化。
民生不济,简单说就是老百姓手中缺钱,然而,有人会在这里提出质疑,回顾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居民收入不是每年都处于上升状态吗?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吗?
不错,居民收入的提高,的确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甚至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在内,也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