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嵘辖病康逼笠党鱿忠桓鲂露颍愣蓟岱⑾郑骰舷赂鞑闳耸克枷敫叨纫恢拢鳰ichael的眼睛是放着光的,嗓子是哑哑的。
他是这样喜欢思考,喜欢演讲,我们索性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让他把思想诉诸文字,传播得更广更远。于是,在我们的杂志《SP/计算机产品与流通》(专注于中国IT渠道的专业媒体)上,“Michael读书”栏目诞生了,每两周由Michael和读者分享一篇读书笔记,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Michael读书”一经推出便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可以说,中国广大的IT渠道商们伴随着“Michael读书”一起成长,获益匪浅。
Michael的思想多来自实践与书的碰撞。他的实践有多深,思考就有多深。在大约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面对过如此多的情形,包括搭建一个新兴的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的机构,转换品牌,转型业务等。这一切都是一个普通经理人无缘经历的宝贵经历,但也带给他很多待解的难题。于是他便向书中探寻解答。
随着每个时期业务焦点的改变,他的注意力不断转移,思想也日益丰富。我们看看明基各个阶段的变化,就会了解Michael的思考脉络,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此书,甚至可以读出: 明基“为什么”?
1997年到2000年的明基可谓“我家有女初长成”。Michael招聘了大量大学毕业生,把他们培养成参天的“红木”成为当务之急(Michael把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喻为“红木”,因其木质坚硬密实)。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思考如何培养“红木”,另一方面也在想如何让组织成为适宜“红木”生长的沃土,于是大量关于“主人翁精神”、“职业忠诚”、“学习能力”和“企业文化”等主题的文章问世了。
从《把信送给加西亚》中,Michael想到的不仅是“职业忠诚”,说“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而且反过来又想到,一个领导者绝不能只问员工“为国家做了什么”,而要问自己是否值得“罗文”们的信任。如此一来,他把一本叙事极为简单的书丰富化了。
《韦尔奇自传》和《从优秀到卓越》是他此时最喜欢的两本书,“无边界组织”、“先人后事”等思想被他奉为指针。
2001年的明基迎来了自己的“策略转折点”。Michael认为,一般当企业发展到一个局部高峰的时候,通常也是到了事业瓶颈的时候。在这个关键时刻,企业往往面临策略调整,如果掌握得不好,很可能就是企业衰退的开始;调整得好,则能推动企业向新的事业高峰迈进。而在企业高峰到来之前,明基已隐约看到消费电子热潮到来的“策略转折点”,于是,毅然采用自己的品牌,从DIY市场走向消费电子市场。Michael有关“策略转折点”的初步思考,便源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发展。
拥有自己的品牌之后,2002年的明基突然风格大变,从一个“平实”的“邻家女孩”,变成又“酷”又“炫”的时尚女子。《这是一个感性营销时代》和《文化力决定品牌力》等文章为这些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那时的Michael满脑子充斥着如何激发员工差异化营销创造力的想法,于是花巨资在企业内设仿“星巴克”区,建沙滩排球场,从而产生《企业里的“星巴克”》这样的文章。
2003年的明基从绚烂归于平静,进入一个痛苦的转型期。产品线从DIY向笔记本等系统产品迁移,企业的组织、人员结构因此而变,而业务却不能停顿,按照Michael的话说,是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着换轮胎,风险很大。《资源重组是战略转型成败的关键》等文章便是当时思考的沉淀。
走过2003年的调整期,明基调匀了呼吸,步伐相对轻快起来。Michael的神态多了几分轻松,笔调也多了许多人文的色彩,《生命如歌》等美文便折射出他此时的心态。
可以看出,除了书和工作外,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让他感悟“商道”: 从打桥牌,他想到每个人的竞争对手都是自己,要懂得用手中的牌,打出自己人生最佳的“打法”;从上下班的途中,他想到生命如歌,只有通晓张弛有序的节奏,才可以演绎美丽动人的曲子……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三 内心宇宙边界的追寻者(2)
我想这样一本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文笔酣畅的书,一定会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启迪。
是什么能让一个人的思想如此火花四溅呢?我常想。那就是,全情的投入,每时每刻的思考,每时每刻的探寻……而又是什么让人全情投入呢?“你的工作才是你生命的终极魅力所在。”Michael说,“如果你的工作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你从事的是你热爱的事业,那么追求卓越就变成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我想这就是答案,也是他追寻内心宇宙边界的注解。
我们期待永远追寻内心宇宙边界的Michael,继续产生新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李雯:《SP/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杂志副主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前言 这是一个开始
从2001年开始写专栏,不知不觉过了4年,一步一个脚印真是一点也没有错。一篇一篇的文章,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让随兴的心得与感想,一点一滴地沉淀。涓涓细流,从脑海流向指尖,从小溪流成一条时间的河,流出一本书。
1996年,外派到祖国大陆,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从台北市古老的迪化街出发,在祖国大陆第一个夜晚入住上海市乌鲁木齐路的上海宾馆。有趣的是,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原来的名字就是迪化。从台北的“迪化”到上海的“迪化”,让我了解到这是从中国的一个地方,来到中国的另一个地方。一切是那么的陌生,一切又是那么的熟悉;从来没有来过,却又好像没有离开过。
营销的工作让我在祖国大地上东奔西跑,从东北的酸菜火锅吃到广州的海鲜;从四川的麻辣火锅,吃到苏州的大闸蟹。俗话说“吃饱了,不想家”,营销人员的天性是走到哪里,就能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四海之内皆兄弟。走遍五湖四海之后,使我这个从台湾地区来的人,比内地大多数的人,更融入大陆。
曾经有一位前辈说,从事营销的人,能够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候,来到祖国大陆,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人的一辈子只能有这样一次幸运。在这个巨大又原始的市场,从头开始创立一个事业,建立一个组织。在其迅猛的发展过程中,让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让理想延伸到无边无界。奔波在祖国大地,有如驰骋在原始的大草原上,狼群环伺,策马狂奔,感受到一股力量在内心跳动。跑得越快,生命越有力,活得就越有劲。
随着工作的积累,认识的朋友也逐渐增多。除了公司里700多人之外,认识最多的就是媒体朋友。在内地接触的媒体记者,文学气质特别浓郁,写出来的文章,生动而又有内涵。跟这些朋友长期接触,潜移默化之下,让我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专栏的写作。在这里要感谢《中国企业家》的牛文文,以及《SP/计算机产品与流通》的李雯,没有他们的邀请,就没有我的专栏,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本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希望被归为作家这一类,而不是商人那一类。
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公司每年举办的大学招募活动。在招募的过程当中,与大量的新人面谈之后,我忽然悟出一个道理,领导最重要的工作是人的工作。如何在芸芸众生当中,找到有缘的人,培养他成为公司的骨干,是领导最重要的工作。从那一刻开始,我逐渐转移工作的重点,从“管理”转型成“领导”,从处理事务人转型成带领人。就是因为这样的转型,逐渐从理性的工匠,转型成感性的工艺家。这本书,就是转型之后的成果。
回顾过去,我的生活可以用“幸福”两字贯穿,而这幸福往往伴随着幸运,在每一次生命的转折之后,以令人满意的喜剧收场。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低潮,经历过一段“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之后,还能够幸运地以35岁“高龄”进入明基,幸福地以37岁“高龄”来到大陆,开创一份事业。人要惜福,要与人分享,希望周遭的人,越多越好,都能拥有幸福的感觉。企业拥有资源,便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将组织里的人凝聚在一起,将个别的家庭凝聚在一起,形成社会的新部落(New Village),然后利用部落的力量,帮助每个人、每个家庭,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