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诺华基金会有着较为长远的眼光,单独出资成立了基因研究所,授权舒尔茨招揽既能建立新技术平台,又能应用它开发新产品的科学家。
第2章 创新生态系统(4)
舒尔茨谦虚地说,基因研究所只不过是“一次有趣的实验”,是想打通学术界与私人企业的经脉,为基础和应用研究之间建起桥梁。研究所的部分项目是纯探索式的,但它同时也有开发医疗保健应用产品的资源和技术。“我们吸引了许多不害怕闯入新领域、善于从不同领域吸收观点和数据的人。”舒尔茨说。
诺华基因研究所是一个有趣的混血品种:它是一家独立的实验室,既享有探求基础科学的自由,又掌握着充足的资金,能把发明转换成产品。因为有着高瞻远瞩的领导层和世界一流的人才,再加上耐心的经济支持,这个实验成功了。
直觉式开发
在技术、成本和客户要求之间判断合适的取舍,是开发社群的一项关键挑战。实现了恰当平衡的企业,如IntuitiveSurgical,能够真正大展拳脚。
如今的大多数外科手术都需要在患者身上切开足够大的口子,好让医生把手放入体内施术。腹腔镜或微创外科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大医学进步,它缩小了切口尺寸,但施术工具使用困难,动作幅度也比不上人手。故此,尽管医学不断进步,连摘除整个器官这样的大手术都可以做得很快,但整个过程仍需要极为精妙的操作。这样的情形恐怕还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改善这些复杂手术的临床结果,是硅谷新创企业IntuitiveSurgical的开发目标。该公司推出了一套名为“达芬奇”的自动手术辅助系统。
达芬奇使用一种类似手腕的机械装置,能像人手一样活动。医生坐在大型控制台前,通过3D显示观察患者,同时以精确的手上控制操纵机械臂。设备内置电脑,确保外科医生对机械臂的所有动作感到完全自然,从而大幅减少训练时间。“就跟做普通手术一样,”公司总裁兼CEO加里·古哈特(GaryGuthart)说,“你看到你想看的,你动起来去拿到它…只不过它改进了微创手术,造福了患者。”我去拜访公司总部时,古哈特带我进了示范室,向我演示整个过程是多么符合直觉。我惊讶地发现,几分钟之后我就能操作仪器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名叫弗雷德·摩尔(FredMoll)的医生兼创业家到斯坦福研究院参观一种电脑辅助手术的模型,该模型是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出资赞助的一个项目。摩尔敏锐地预见到了这种技术的潜在影响,于1995年注册成立IntuitiveSurgical,并聘用了一些原来斯坦福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其中便包括加里·古哈特。
开发“达芬奇”,需要若干不同技术的同时演进。机械臂的设计蓝本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理危险品所用的工具。视频组件和注气法(将气体注入体腔的技术)改良于腹腔镜手术程序。此外公司还对虚拟现实显示和临场环境操作投入了研究。高解析度投影和光学设备的进步,是保证医生身临其境…就好像当真站在患者身边做手术一样…的关键。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公司栽过几次跟头。要把3000多种微小元件组装起来,使之无缝运作,才能让“达芬奇”动起来。经过检验,商业上广泛使用的内窥镜无法满足公司的成像需求,所以它只好自己开发视频技术。把“达芬奇”跟常规手术室结合到一起的最初想法泡汤了。可一旦整套系统交付使用,外科医生不仅立刻投入它的怀抱,还找出了不少新用法。德国的一位医生建议说,用“达芬奇”来做前列腺手术再理想不过了。很快,他开始培训其他医生,现在70%的前列腺手术都在使用这套系统。此外,“达芬奇”还适用于胃绕道、子宫切除和二尖瓣成形手术,由于创口微小、恢复时间缩短,患者受益匪浅。
第2章 创新生态系统(5)
“达芬奇”是FDA认可的第一套微创手术自动系统,业已为600多家手术室采用,公司的市值达到50亿美元。早期的投资人尤根·达拉说:“仔细看看他们的系统,你就知道,它不是渐进改良出来的产品,而是出自彻彻底底的原创。”
IntuitiveSurgical是研究、开发和应用群落跨学科融合的一个绝佳例子。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资助的项目,为一家创新公司带来了灵感;公司开发出产品,并在客户的帮助下,应用崭新的技术拯救生命。
绝对的创新
午夜时分,从世界各地出发的飞机相继到达,凌晨两点,最后一班飞机启程离开。整整两个小时,坐落在孟菲斯的联邦快递集散中心忙个不停…卸货、分类、重新装载。联邦快递一天之内要在世界各地空运、陆运数百万个包裹,服务水平几乎已臻化境。这固然需要良好的纪律性和毫不松懈的注意力,但从弗雷德·史密斯创办它的那一天开始,公司一直坚持不懈地应用各种新技术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它为飞机开发了新型降噪技术,并和马里兰州大学一起生产平视显示系统,提高飞机安全性,方便飞行员在可见度差的条件下着陆。公司设计了各种新方法,依靠随车摄像头和传感器提高运输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安全度。凭借先进的运筹研究,联邦快递得以优化航班时刻表,行车路线和配送物品;新的分拣技术有效地实现了包装流程自动化。公司立志要在IT方面领先于人,是因为史密斯意识到:“包裹的信息,跟配送包裹同样重要。”
公司最突出的一项创新是它的网站,如今,该网站每天可运输100万件包裹,跟踪量超过500万件。它为联邦快递节省了数百万美元,有了它,客户再也用不着费时间费工夫等着电话接通客户服务代表了。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利用网站的交互功能贴近客户似乎很平常。但在1994年,公司刚刚注册这个域名时,此种做法远未流行开来。那时候,大多数网站只不过相当于企业的宣传册。联邦快递是第一批不落窠臼的商业公司。诸如亚马逊、雅虎、eBay、谷歌、Facebook和Linkedln等利用互联网开发新业务和客户应用方式的企业,我们如今已经习以为常。但互联网的最初用户大多是学术研究人员,他们主要是在寻找一种能快速、大范围分享信息的途径,他们可不喜欢“商业化”的网站。
在1994年的一次将来技术发展概要报告会上,SUN公司的共同创办人、技术前瞻领袖比尔·乔伊(BillJoy)用了大半天的功夫谈论互联网的衍生物,以及瑞典“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发的一种叫做“万维网”的新技术。离开会场时,联邦快递的首席信息官罗勃·卡特意识到,公司必须展现在互联网上,但具体采用何种形式展现,他还无法确定。于是他找到IT创新总监麦利·艾因沃斯商量。
艾因沃斯素来热心最新技术,他飞到硅谷到斯坦福学习网上编码的HTML语言。他带回了一套“马赛克”(Mosaic)软件,这是第一代最好用的网络浏览器,由当时还在伊利诺伊州大学就读的大学生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sen)开发。艾因沃斯寻思,访问联邦快递网站的客户,肯定不想光看看公司服务的广告,所以,他在网站上加入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写着“请输入单号查询包裹。”只要公司把网络软件跟后台数据库连起来,客户靠着浏览器就能查到包裹的配送情况,再不用打电话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2章 创新生态系统(6)
这种新的业务方法很快靠着口碑传遍了整个公司。联邦快递的网站上可以跟踪包裹单号的消息,如野火般在粗具雏形的互联网上蔓延开来。“仿佛是一夜之间,公司就建立起了很好的名声,”卡特说:“它省钱、灵活。它的好处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很快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网站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艾因沃斯的预期。如今,使用网站的客户比打800免费查询电话的还多。它成了面面俱到的业务接口。没有坚定的创新核心价值观、没有生态系统中各群落之间的紧密联系,联邦快递不会那么早就投入网络的怀抱。
融合未来
上述组织不仅展现了生态系统中每一群落的重要性,亦说明群落之间形成正确的问题、知识和技术循环能带来多强的动力。接触实际数据造福了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实验室源源不断地提出观念、培养能人则保持了私营产业的蓬勃生机。
通常,开发在应用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