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绻镜挠判鉓BA毕业生来看,这些人的年龄大致在28~38岁之间。 跨国公司对待MBA具有比较成熟的心态,用人机制也比较健全,因此成为MBA的首选。 从行业上看,MBA主要集中在IT、金融和管理咨询等行业。从地域上看,MBA多数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因为这里比中小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具体到职位,即使是国内名牌商学院毕业的MBA,一般也不会马上做到很高的职位。 读MBA就像学一些企业管理的常规动作,讲述的是驾驭企业的一般规律,掌握的是最基本的商业语言,以逐步形成职业经理人的思维方式,培养的是中层管理人员。要是想成为职业的企业管理人,最好读MBA,但不能担保会成为企业家或大老板。 近几年的MBA开始行业细分,即针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培养,如医学MBA、IT业MBA、财经MBA、教育MBA等。这样,在“宽”的基础上再“专”,相信会更有竞争力。 但是,一些不成熟的企业、跟风炒作的媒体和急功近利的商学院,将MBA涂上了金色。我国的企业由于缺乏经验,盲目地把MBA理解成企业的救世主,点名道姓要某些名校的MBA。一旦发现与原先想象的不一样,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再加上大部分国企、民企的上升空间较小,MBA在就业选择时大多比较谨慎。 关于MBA的飞短流长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源于东西方MBA教育的不同。 在西方,如果没有实际企业管理经验与经商潜质,是难有资格接受正规高校MBA教育的——美国大学MBA就学之前基本要求有4年以上的职业经历,而我国MBA入学资格是通过联考(单科考试)评判考生的理论学习成绩来决定的。 我国MBA教育套用的是研究生的教育体制与培养模式。这本身就与MBA的市场要求背道而驰——MBA市场要求培养职业经理人而不是研究人员。 西方的MBA是一种职业训练,而我国的MBA是一种学历教育。 西方的MBA毕业时要求做一个项目报告,而我国的MBA毕业时却要求写一篇论文。所以,西方的MBA在模拟着一个又一个实战案例,而我国的MBA在记录着一个又一个西方的经济故事,背诵着一条又一条经济学定律。 更为我们所忽视的是,西方的MBA案例教育注重的是团队如何沟通、协作攻关,而我国的MBA往往还局限于单兵作战、个人奋斗。已有专业人士尖锐地指出,西方的MBA教育是斗兽场或者竞技场,我国的MBA教育更像是一个美容院。    
神秘的同学会
当MBA、EMBA在中国极度升温时,以有关培训机构学员为主体构成的学友俱乐部也应运而生。虽然其影响力还没有以势力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下的人际网络建设热潮中,赶紧拿到一个俱乐部的会员证,已成为未来精英追逐的梦想。 中国金融投资家俱乐部实际上是一个同学会,因为俱乐部的所有会员,都由北大经济学院中国金融投资家研修班的学员组成。这些学员的身份是投资公司老板、证券商、银行家,以及政府金融部门的要员,人员总数才200多名,相对应的企业、单位在200家左右,但控制着120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1200亿元是怎样一个概念呢?现在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是10万亿元,换句话说,每一个中国人手头的100元钱中,就有1元是被这群人控制的。 目前开展MBA、EMBA等项目培训的机构,绝大多数都成立了以学员为主体的俱乐部,比如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同学会、清华大学职业经理同学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学友俱乐部、上海交通大学MBA同学会等,均产生了巨大的群聚效益。学友俱乐部的利益网络已初见端倪,但要达到像美国那样“政出哈佛”、“法出耶鲁”的状态似乎为时尚早。专家提醒,“俱乐部”日积月累的资源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这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新的经济力量,在中国商界产生举足轻重的意义。 毋庸置疑,寻找可能的商机以及合作伙伴,成为了加入MBA部落的动机之一。在这里,“圈子”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读MBA有三大作用,一是获得MBA文凭,这是获取高薪的敲门砖;二是完善知识结构;三是建成一个价值较高的关系网络。”北京大学MBA联合会发起人、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王璞说。 欧美同学会MBA协会副会长王耀辉也开诚布公地表示,如果不是通过学习MBA获得的关系网络,他的生活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某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关系通常是以财富和社会地位为纽带维系的。在偌大的人际网络中,学友及校友这种关系显得特别而有趣。尤其比如你沾有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血统,一毕业就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了名校俱乐部的功利网络中,有着分配与被分配的权利与义务。求职、跳槽、晋级,这个网络都是一笔重要的社会资源。工作和平日交往中也有着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随着职业生涯的变迁,社会生活一步一步推进,这个网络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MBA、EMBA更甚,因为这个部落的成员原本就拥有丰厚的社会财富资源,在他们之间再建立一种学友关系,无异于如虎添翼。     。 想看书来
个案:归国MBA史冬梅(1)
史冬梅的职务 史冬梅在壳牌中国公司担任内部审计经理职务。内部审计对国内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和理念,常常被误会为财务管理。事实上,它是一种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许多跨国公司,这是一类很重要的职务,但在中国,可能只有壳牌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壳牌的管理有一个标准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一个油站爆炸,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所以壳牌对风险管理投资很大——养一个内审部成本其实很高。 内部审计在公司的位置很特殊,因为它属于公司中非常高的管理层,所以好多时候在经历、经验等方面要求很高。一般在国际公司都是外国人做这个职位,史冬梅是第一个本地化的。她的前任是老外,接任她的也是老外。 史冬梅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她每年都要跟老板讨论自己的职业目标,要想达到目标自己欠缺哪些能力,应该怎么弥补差距……她的个人计划是在一个大公司做高级财务管理工作。 史冬梅的经历 史冬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政府部门当翻译。 史冬梅原来的单位是北京科委,毕业的时候刚21岁,正赶上进外企热,好多同学都去了外航什么的,为了去外企,当秘书都可以。史冬梅的父母比较正统,所以选择了科委。 史冬梅去科委的时候碰上科委青黄不接,没有太多的年轻血液进政府,没有很好的科技翻译。她刚好补了这个缺。当时史冬梅所在的部门就只有她一个人会外语,所有的项目都是她来做翻译,那几年跑了很多国家。做的是不同的项目,做多了就发现,虽然项目不同,但在管理理念上都是一样的,像做石油和医药,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它们的生产环节都需要很多的质量控制和很好的监督机制,需要不断更新。 这段工作经历对史冬梅非常有用!首先,她熟悉了各个领域。她跟以色列做过农业项目,跟肯尼亚做过医药,另外还做过新型建筑材料、风险投资等等。当时的太平洋风险投资是北京第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是跟IDG合作的,翻译和谈判都是史冬梅。另一方面,她接触了很多人。对于年轻人来讲,见识是最重要的。她见的人都是很高层的,他们的很多理念对史冬梅冲击很大。 后来史冬梅代表壳牌跟中方谈比较大的项目,与同事一比,发现自己比他们要强得多。因为他们一直在外国公司做,没有自己那么多的经验,没有那么大的接触面,不知道谈大规模的项目应该是什么样的步骤,主要的难点会在什么地方。而史冬梅在政府部门工作时,就已经学到如何跟领导打交道。 中国员工很怕跟高层作阐述,但是史冬梅曾经做过高层领导的翻译,所以不那么胆怯。 史冬梅的能力 史冬梅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是在面对一个新项目时,如何找到它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在跟非洲国家合作时,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如何管理不确定因素。一个项目从技术合作、技术访问到后来的技术销售,可能需要2…3年时间,跨越的时间很长。但非洲很特殊,最不稳定的是政治因素,也许在这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