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区支持的补偿,东部发达地区应当给予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以相当的补偿(这也是公平原则),而国家也应当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加大投入,包括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国家应当给予在西部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以相当优厚的待遇,这种待遇应当超过东部地区,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西部地区工作。同时应当加大对西部落后地区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这些投入可以从东部地区的补偿中获取,这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
有了优厚的待遇,有了好的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实现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就有了基础。
城乡教育的差距、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教育的差距,以及“嫌贫爱富”风气在教育行业里的公然盛行,让现实与教育公平的梦想背道而驰,而一些掌握着教育资源的人的做法,又进一步粗暴地践踏着教育公平原则。
据2009年7月31日《北京晚报》报道,肝功能不正常成为各高校招生简章中最常见到的拒录理由。按照*、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仅在学前教育、航海、飞行、烹饪等专业录用上受到限制,但是不少高校都明确对乙肝携带者关上了大门。
报道说,即使是首都医科大学这样的医学专业学府,都在其《本科、高职(专科)招生章程》中提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不要填报我校各专业,否则不予录取。”而在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高校的招生简章中,也包含类似的规定或条款。
在首都医科大学,就连残疾考生也被其堂而皇之地拒之门外。按照该校的招生章程:“躯干和肢体残疾考生不要以我校各专业为实现理想的专业,否则不予录取。”对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门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肢体残疾考生仅在就读法医学专业时受到限制,首都医科大学凭什么不许残疾考生“实现理想 ”?这种行为无疑妨碍了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身高是另一个经常被高校拿来说事儿的录取条件。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明确提出,报考该学院的女生身高不低于米。
陕西一所中学招生的做法,则把教育机构对公平原则的践踏发挥到极致。据2009年5月21日《华商报》报道,铜川市某中学新校区开始报名,市民李先生一大早就来到该校为孩子报名。学校大门内侧摆放着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两名工作人员。李先生兴冲冲地拿出户口本,交给两名工作人员。两人看了看户口本后,请李先生出示工作证。
“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他问。两人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为什么?”李先生一下子蒙了。“学校有规定!”一工作人员说。很快,这名工作人员从抽屉里拿出一页纸,“这上面的单位的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
《华商报》记者在“报名处”也见到了那页纸。上面罗列了一堆密密麻麻的单位名称:“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 。 想看书来
中国教育怎么了 公平之忧(8)
“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记者问。工作人员回答说:“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四个班,资源有限!”
孩子被拒绝入学之后,李先生有些生气:“公立学校应该是公共资源,怎么能专为公务人员享用?”
此后,还有多名带孩子来报名的家长都被拒之门外。
看了这个新闻,谁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优质教育资源正在被少数人垄断,普通百姓正在被公共教育资源排斥,“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正在成为一句空话。
事实上,教育行业人为设置的歧视性障碍比比皆是,譬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和高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些做法虽然被公众广为诟病,但并没有受到严厉的禁止,相反,有的所谓名牌大学还人为地降低本地学生的录取分数,提高外地学生的录取分数,以此方式变相地把外地学生堵在校门外,而只对本地学生敞开。
外地学生为了能够进入这些名牌大学,就只有更加拼命地读书,以期考上高分。有的学生在这残酷的拼杀中,甚至付出了身心健康彻底毁坏的沉重代价。而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由于从起点上就没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面对这些人为设置的录取障碍,他们更是只能望洋兴叹,根本无缘进入梦想中的名牌大学学习。所以有人就在网上嘲讽,北京大学已经不是中国人的大学,正在变成“北京人的大学”。
公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全民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公共教育资源被部分人甚至少数人垄断,这不但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粗暴践踏,更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漠视和践踏。
由于长期的政策性倾斜,导致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产生严重不公,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所谓名牌大学却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本已不公的资源配置又遭遇了歧视性的录取障碍,使得西部落后地区的学生进入发达地区名牌大学的难度大大增加,这样势必让教育不公进入恶性循环,最后演变成社会不公——名牌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而资源的优势又使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和机会,是那些一般大学的学生所难以企及的。
对名牌大学的盲目追捧,正是这些名牌大学人为设置歧视性障碍的根本原因。由于太多的人希望能够进入这些名牌大学学习,导致这些大学变成稀有资源,奇货可居,从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容量有限,想进入的人又太多,它不设置歧视性障碍才怪。
我曾经问过一些立志要进入北大清华读书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他们回答我,进入北大清华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人生目的,“能够进入清华北大就是一种荣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目的,进清华北大本身就是目的”。
对这样的回答,我感到很失望。如此盲目的追求,就算真的能进入北大清华,又有什么意义吗?
我也问过一些重点中学的老师——拼命让自己的学生考入北大清华有什么意义?他们回答我:“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上北大清华,这就是对我的教育能力的最好证明。”我以为他们会回答我要“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结果我得到的回答是为了他们自己,这真是十分滑稽。 。。
中国教育怎么了 公平之忧(9)
这些学生和教师的回答让我明确无误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而是一场争夺稀有之物的群体*。
在本书的很多文字中,我们已经探讨过中国教育的目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担当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而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穿了就是为了一己私利。抱着这样的目的而读书,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事实上,由于大部分社会资源被少部分人垄断,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改变个人命运,读书的确是一条捷径。在这动机之下,那些升学率高的中学就势必成为学生们争夺的对象,那些名牌大学更是成为学生们争夺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会有人去关心的。那些名牌中学和名牌大学面对蜂拥而至的学生人为设置歧视性障碍,或多或少也是出于无可奈何。
与其强制性禁止大学设置歧视性障碍,还不如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让学生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内心与行为统一的人,能够勇敢地担当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不是谋取黄金屋的蛀虫。但现行教育唯考分之上的做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品格教育和能力教育,让大量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丧失了人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目标,从而盲目追求所谓的名牌大学,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当教育目的被异化后,出现种种怪象,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又绕回到那个老话题上——应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