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问苍茫-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苍茫》:激荡中国企业的文学教案
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如何化解?
  资本运作陷阱密布,《新劳动合同法》保护谁的利益?
  第一部用中国现实阐释《资本论》的小说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改革开放版
  一部激荡中国企业的文学教案
  血汗工厂的工人*,美女老板跳脚。国企的下岗书记拿着老板的钱,握着工人的手,听着大学教授的话,看着当地官员的脸。看真实的劳资矛盾,看*裸的利益追逐……台商、干部、大学教授、工人、农民,一条中国式的资本链条;交易、欺诈、无奈、无为,一种中国式的企业“大败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深圳一家血汗工厂的工人*了,台资老板不堪压力,重用倒闭国企的书记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女工以“*”为代价走出深山,过了试用期就要走人,找到书记就找到了主心骨和代言人,*平息了。书记是工人交心的“靠山”,是老板资本运作的法宝,看似两面讨巧,左右逢源,其实危机四伏,漏洞百出。工人从“企业的主人翁”变成“劳动力商品”,知识分子由从属政治而变成依附资本。最后,资本断链,老板失踪,工人走上街头,书记锒铛入狱。企业的困境、阶层的困境、人的困境轮番上演,资本运作的“大败局”不可避免。就在这时,《新劳动合同法》颁布,新的风暴悄然来临……《问苍茫》以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为背景,用惊心动魄的故事,鲜明个性的人物,深沉锐利的思考触摸社会现实,考量《新劳动合同法》的利弊得失,追问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世界工厂”中国的未来走向……《那儿》的作者曹征路再次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资本运作中草根人物的人性与命运;再次用浑厚的现实主义笔法、富有社会理想的责任意识触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整体现实。
  恩格斯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在《问苍茫》里,农民进城成了工人;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成了CEO;大学教授成了资本顾问;村长变成了董事长;打工族变成了公民代理……小说中每个个体身份的变化都不那么简单,反应的恰恰是整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在这样的变化中,劳资关系已经成为全部矛盾冲突的核心。《问苍茫》以深圳一家台资企业的劳资矛盾为切入点,全面叙写由此带来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变迁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流动重组。在以点及面,由表入里,以史鉴今的叙写中,《问苍茫》深刻触及了中国社会由农业转向工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变化,它既可以作为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深刻总结,也可以作为*《资本论》在中国的文学案例。
  在温软的耳语式写作之风泛滥,越来越多的作家局限于“身边现实主义”和“个体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气下,在“底层写作”越来越失去生活基础和情感根基,日益变成“诉苦文学”、“安慰写作”,日益失去批判声音的写作环境中,曹征路的写作异军突起,他秉承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对底层现实的批判认知,对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足以赋予他表达文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时候的高亢音调。文学写作为什么人的问题,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等等这些属于传统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老话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因为《问苍茫》的出现而拥有了新的内涵,也理应得到新的、更高的定位。
  

付艳霞:金融海啸中的中国声音
——长篇小说《问苍茫》的阅读感受
  一场台风引来了一场*,这看似草率的开场却牵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国企的下岗书记变成了夹在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工贼”却毫不知情;以“*”为代价争取打工“名额”的女工发现受骗了,急于“报仇”;不堪体制内束缚到深圳“待价而沽”的大学教授,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却迷失了人性;靠解雇刚过试用期的工人起家的投机分子打起了《新劳动合同法》的主意,吸引了很多老板的注意;小小村长鼓胀起了走向更大政治舞台的野心,目标居然步步实现;老板断掉资金人间蒸发……长篇小说《问苍茫》以厚重的现实感和*立体的生活图景为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原创小说拉开了大幕。
  说起来,曹征路是一个“老”作家了,但他广为人知却是在2004年发表中篇小说《那儿》之后。这部写下岗工人的小说如今已经成为所谓“底层叙事”的代表作。其实,小说的价值跟意义远远不是描写“底层生活”那么简单,作家的写作价值观也远远不是草根立场那么简单。小说中最为动人的,是工人作为企业的主人翁,面对国有企业的破产所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或许,从宏观上而言,国企重组,工人下岗,是工业改革推进的必由之路,但相伴而来的,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却不是轻轻松松能够解决的。当个人命运、个人前途与改革命运、社会前途不合拍的时候,历史喜剧的车轮之下往往是一个个个体的悲剧,而个体的悲剧整合在一起,又往往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增加历史命运的多义性。对这种多义性的挖掘和探索,正是文学的用武之地。在目前的文学创作格局中,“下岗工人”这个新兴群体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是一个新课题。曹征路用自己多年工人身份的经历,用置身深圳这个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的见闻感触,敏感到了这个巨大的社会变化,并由中篇而长篇,由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个体走向多层次、多内涵的“劳动力”群体,走出了一条关注工人阶级命运的文学之路。
  刚刚问世的《问苍茫》,被称为“像报告文学的小说”,这是对小说扎实的生活基础和秉笔直书的叙事态度的高度赞赏。部分章节在现实主义文学的重镇《当代》杂志刊发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小说从发生在深圳一家台资企业的*写起,将老板、执行经理人、工人、劳动局的干部、知识分子等各色人等编织而成的现代劳动体系之网,丝丝入扣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劳资矛盾是推动小说叙述的全部动力,而在劳动力群体中寻求与资本对话的中坚力量,从而达到社会生态结构的再平衡状态,则是小说全部的主旨所在。尽管,以一部小说的弱小身躯可能承担不了这样宏大的社会责任,也难以开出什么药方,但文学敏感于社会变迁,并敢于和能够对宏大的社会生活发言,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中弥足珍贵。
  阅读《问苍茫》这样的小说,直冲到面前来的是坚硬的生活质地,不可回避的矛盾纠葛,以及让人感同身受的现实气息。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做底,有深厚的现实关怀为根,作者驾驭起矛盾来显得深思熟虑,有张有弛。小说大致分两条线索行进,一条是台资企业内部,一条是企业所在的幸福村。前一条线索中,进城的农民工、内地来的工人、国有企业的下岗书记、投机分子共同构成了劳方,而他们与资方多层次、多侧面的纠葛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资本运营的牟利本质。后一条线索中,大学教授、劳动局的干部和村长组成了一条亦官亦商的经营之道。两条线索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凸现了中国式劳资关系的全部丰富含义。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其身份本身就戏份十足的人物,比如已经成为“工贼”的私企“书记”,比如变成村长的笔杆子的大学教授,都在各自的利益链条上认认真真的经营,最终发现他们只不过在资本的大手上翻了跟头,从来就没有什么个人价值。恩格斯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或许在这个轴心的作用下,劳动力一方寻求个人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说中每个个体的身份变化,反应的都是整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在以点及面,由表入里,以史鉴今的叙写中,《问苍茫》深刻触及了中国社会由农业转向工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变化,它既可以作为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深刻总结,也可以作为*《资本论》在中国的文学案例。
  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时下温软的“耳语式”写作之风泛滥,越来越多的作家局限于“身边现实主义”和“个体现实主义”,“底层写作”越来越失去生活基础和情感根基,变成“诉苦文学”、“安慰写作”,日益失去批判的声音。而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