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4)。关于智库的起源,见“塞缪尔·罗森曼致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的信”,1969年1月16日,藏于RPL的“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档案”。
消费不足论对知识界尤其具有吸引力。如果富人们在摧毁美国的经济,掠夺减免的税收,利用其经济权力使农民和劳工贫困化,那么资本主义就要失败了。理所当然地,政府就应当介入,任命“专家”到计划委员会任职,重振美国的经济,增加消费支出,重新分配财富。这项一味要求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计划,使得许多受过教育的专家教授能够在计划委员会里发挥作用,从而能够调控和管理美国的经济了。回头来看,历史资料常常是与消费不足论相矛盾的。因此,最卖力地鼓吹这种论点的人,都没有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也就不足为奇了。包括本杰明·安德森、亨利·黑兹利特、伊萨克·利平科特和欧文·费舍尔在内,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和许多经济学家都驳斥这种论点。如果罗斯福聘请几位企业家加入其智库,他也许就能更加审慎地思考自己的对策了。本杰明·M。安德森,《经济学与公共福利:美国的金融与经济史,1914…1946》(印第安纳波利斯:自由出版社,1979,〈1949〉);亨利·黑兹利特,《一堂课经济学》(旧金山:*出版社,1996〈1949〉);伊萨克·利平科特,《现代世界贸易的发展》(纽约:阿普尔顿…世纪出版社,1936);以及“欧文·费舍尔致富兰克林·罗斯福”,1936年6月16日,1933年4月30日,和1937年12月19日,藏于RPL的“欧文·费舍尔档案”。这四个经济学家中,黑兹利特没有受过正规的经济学训练。参见戴维·莱德勒,《凯恩斯革命的复原:战争期间关于货币、周期与失业的论文之研究》(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莱德勒指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而其他人则致力于完成后来所谓的凯恩斯革命。
在谋取总统职位的过程中,由于1930年轻松地赢得了州长连任,罗斯福自我标榜是*党的总统候选人领跑者。之后,在1932年初,他参加了几次*党的总统候选人初选角逐,通过自己在各地的胜利、他的个人魅力和他流露出来的要带领*党人赢得11月大选的信心,争取到不少*党领导人加入到他的阵营。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5)
在逐州拉票的过程中,罗斯福对大萧条含糊其辞。一方面,他许诺通过自由市场实现经济增长:缩减联邦支出、减税、降低《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征税标准。他经常提到的这三点,无疑帮他拉得不少选票。但是在其他演讲中,他表达了自己有关消费不足论的观点。5月22日,罗斯福在亚特兰大州奥格尔索普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了低工资、消费者购买力不足及需要政府介入以便“为我们处于混乱中的经济注入活力”并且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系统”。塞缪尔·罗森曼编著:《富兰克林·D。罗斯福公共文件与演讲集》(纽约:兰登出版社,1938),Ⅰ,第626、645…646页。
7月2日,罗斯福到了芝加哥,接受*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这次,他向代表们描画了自己的经济蓝图。“我们的党必须是个有自由思想的党,一个行动时有计划的党。”他这样敦促大家。之后,他要求代表们“稍微看一看(大萧条)最近的历史和简单的经济学”。
我们知道,在1929年以前,这个国家完成了一个建设与通货膨胀的大轮回。十年间,我们说的是修复战争造成的损害,但事实却大大超出了我们自然的和常规的增长极限。现在,我们应当记住,那段时间里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价格几乎没有下降,客观的统计数字能够证明这一点。同样的数字还证明,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了,其间企业的利润大大增长。同期,只有极少的利润被用来降低价格。消费者被遗忘了。他们中间增加了工资的人数极其有限。工人们被遗忘了……
这几句话反映了罗斯福有关消费不足的观点,其中谬误百出:2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是低而不是高。而“客观的统计数字”表明,雇员从企业赢利中所得到的份额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没有变化,汽车、收音机和其他消费品以及工业产品的价格都在持续下降,而不是上升。到1929年,跟以往相比,绝大多数的工厂工人购买自己生产的物品时压力更小。在罗斯福上面这段话里,几乎没有一句话能表述准确的经济信息。
但是,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罗斯福认为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减轻企业家们糟糕的投资决策所造成的损害。至于具体计划,他还是含糊其辞,但在其接受提名的演讲中,他的确谈到了一个公共工程计划,通过这个计划,“上百万人可以找到工作”,还谈到了“补贴农业”的必要性,说“一旦我们有了机会,联邦政府将采取大胆的困难救济措施”。对罗斯福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将那些膜拜钱财的企业家们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那些听了罗斯福此番讲话的人可能会问,他怎样才能找到大规模公共工程、他许诺给农业的补贴以及大胆的困难救济措施所需要的巨额款项?这个的确令人困惑,因为罗斯福在承诺政府要采取积极行动的时候,也承诺要将政府规模精简25%,以及保证其在任总统期间每年的财政预算都要实现收支平衡。
可是,罗斯福怎么可能既扩大联邦项目的规模,又精简政府,并且平衡预算呢?我们还得回到罗斯福缺乏经济学训练这一点上来。他的话简直是天方夜谭。担任赫伯特·胡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的阿瑟·巴兰坦跟罗斯福相熟,也是罗斯福在哈佛时的同学,他在听到罗斯福这番引人注目的经济宣言时,一定也是迷惑不解。他后来说:“我关注着(罗斯福)非同寻常的事业,有几次我真的希望富兰克林·罗斯福当初在大学期间能够想想办法,花更多的时间了解前辈们在经济学和政府管理方面的谆谆教导。”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6)
巴兰坦的老板胡佛总统,还真的总能挑出罗斯福经济计划中的毛病。胡佛嘲笑说;罗斯福的计划无论如何也平衡不了预算,倒是会“导致联邦政府的空前扩张”和“官僚机构前所未有的增加”。问题是,胡佛不讨选民喜欢。四年前,胡佛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发表演讲说:“在今天的美国,我们与其他任何国家在战胜贫穷的斗争中相比,更接近于胜利……靠着上帝的帮助,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在这块土地上消除贫困。”胡佛的时间概念比罗斯福的经济概念强不到哪里去。不同的是,后者尚处在暗处,而前者由于大萧条的缘故,已然遭到了公众的唾骂。
而且,胡佛应对大萧条的措施也遭到了彻底的否定。首先,他支持并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本身就是导致大萧条的原因,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而罗斯福在竞选的时候不断地攻击该法,这时他对经济的理解要强于胡佛。其次,胡佛设立了联邦农业委员会,使政府不适当地干预农业事务。该委员会浪费了5亿美元去补贴小麦和棉花的价格,然后又将过剩的产品倾销到过度饱和的世界市场上。再次,胡佛支持设立了复兴银行公司;该公司把15亿美元借给(或者赠与)倒闭的银行和企业。可是,面临数量如此之多的困难的银行和企业,政府应该帮助哪一家呢?不可避免的是,所有有关的决定都是政治性的,跟胡佛政府走得近的,常常能优先获得纳税人的钱。
最后这一点值得强调一下:当胡佛把纳税人缴纳的15亿美元给予被挑选出来的特别政府贷款的获得者时,其挑选过程不只是很快,而且极其政治化。那些具有政治背景的人会被排在榜首。比如,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财务主管为他在克利夫兰的银行获得了1 400万美元的贷款。更不像话的是,复兴银行公司的总裁(也是共和党的前副总统)查尔斯·达维斯为得到贷款,及时地从复兴银行公司退休,为他在芝加哥的银行赢得了9 000 万美元的贷款。因此,胡佛政府深陷于经济决策的泥淖之中,以至于其对来自罗斯福的攻击根本无暇顾及。詹姆斯·S。奥尔森,《赫伯特·胡佛与重建融资公司,1931…1933》(埃姆斯:爱荷华州立大学出版社,1977);哈里斯·盖洛德·沃伦,《赫伯特·胡佛与大萧条》(纽约:诺顿出版社,1967〈1959〉);默利·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