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2)
一些学者认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还有更坏的影响……它导致了1929年10月股票市场的崩盘。这种说法虽然是臆测,却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因此值得一提。在参众两院就这部关税法展开辩论时,投资者忧心忡忡,非常关注。他们感觉到,这样的高关税,将影响他们的股票价值。那时当提高关税的提案可能被否决时,股票价格就会走高;当提高关税的提案似乎要被通过时,股票价格就会下跌。1929年10月下旬,是股市最低迷的时候,参议院对关税法案进行表决,将所有商品而不仅仅是农产品都包括在里面。主张降低关税的议员团中,有16位关键的议员倒戈,致使这部法案极有可能被通过。胡佛总统收到了紧急信件,请他否决这部法案;1 000多名经济学家签名上书胡佛,要求他动用否决权。胡佛对这个法案的取舍似乎也拿不定主意,但他认为,只有签署它,才能兑现共和党的竞选承诺。1930年6月,他签署了该法案。当年7月,股票市场大跌,10个月里损失了市值的三分之一。居德·万尼斯基,《世界运行的方式》(纽约:西蒙…舒斯特出版社,1978);道格拉斯·A。欧文,“关税:一个量化的考察”,《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88年5月号),第326…334页;拉里·施威卡特,“两种关税的故事”,《自由人》杂志第52期(2002年6月),第46…48页。
  引发大萧条的第三个原因,是美联储行为失当。宪法授权政府铸造货币并调控其价值。1913年设立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其职责是通过调整利率和向银行借款稳定货币体系。设立这一机构的意图是,通过授权它确定利率、向急需现金并且重要的银行借款,来预防银行倒闭。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或者将会员银行单位的资产折旧来得到现金。当初的设想就是这样。米尔顿·弗雷德曼与安娜·J。施瓦茨,《美国货币史》(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最近的论文,见克里斯蒂娜·D。罗默,“是什么终结了大萧条?”《经济史学刊》第52期(1992年12月),第757…784页。
  事实上,1928年至1929年,美联储曾经四次提高利率,从提高到了6%。这使商人们很难借到投资所需的款项,因此阻碍了经济的增长。最终导致储户争相到银行提取现款造成多家银行的倒闭,也引发了1929年10月股市的崩盘。30年代早期,美联储犹豫不决,坐视抢兑风潮继续。银行一般将存款的3%~10%作为存款储备金,以备那些急需从账户中提取现金的储户使用。然后,银行将其余存款借给投资者、购房人或者其他银行。如果太多的储户选择提取存款,银行的现金就会提空,因而倒闭。或者,假如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收回,银行也会倒闭。银行的倒闭具有传染性:一家倒闭了,其他银行的储户就会恐慌,一般也会去抢兑,想在银行倒闭之前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来。
  1930年12月11日,著名的美国银行倒闭了。这引发了对其他银行的抢兑风潮,美国各地数百家银行不是倒闭就是濒临倒闭。美联储本来是能够通过向急需现金的银行借款来减缓甚至制止这个危机的。可是,它坐视抢兑持续,眼看着数百家银行破产。到1932年,美国的货币数量在三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些钱,如同不能归还的贷款一样,就这样消失了。随着银行的倒闭,它们的资产也消失了。美联储系统的许多顾问督促美联储进行干预,但他们的建议没被采纳。本来是为了预防银行危机而设立的美联储,反而助长了危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3)
大萧条的原因很复杂,上述三个原因虽不能解释一切,但很能说明问题。它们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银行会陷入危机、股市会下跌、出口会锐减、生意伙伴会生气、美国人对国债的可靠性会产生疑问,以及关键行业如汽车制造业会垮塌。此外,所有这三个原因都跟政府有关,而非跟自由市场有关。战争债务、高关税和失效的货币管理体系,全都是由于政府的愚蠢所致。
  30年代的知识界的确流行过一种说法,那就是大萧条是自由市场制度所致。这种说法现在已经被摈弃。前面简述过的消费不足论也承认,20世纪20年代是工业增长的十年。但这种说法指出,经济繁荣之成果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而梅隆和柯立芝倡导的税收减免政策使得更多的钱流向富人,更是加剧了这种阶级分化。由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享受不到经济繁荣的好处,许多人买不起本国所生产的东西。因此,很快就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太多而购买者太少。其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大萧条。细致的政府计划和管制才是应对的良策。劳伦斯·W。里德,“大萧条的大神话”,麦金娜公共政策中心,2005;加里·迪安·贝斯特,《祈求于灵丹妙药:新政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新泽西新不伦瑞克:变革出版社,2005);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保卫*的斗争》
  表面看来,消费不足论似乎的确也有些证据。许多企业家之所以成了百万富翁,梅隆的减税政策是一个原因。十年间,农民的产出的确过剩了,大萧条袭来时,美国未售出的汽车、电冰箱和电话也堆积如山。但是,仅凭这些零散的数字是无法支撑起一个理论的,这就好比在没有鸡蛋时仅凭白汁沙司和一撮糖怎么也不会做出蛋奶酥一样。对消费不足论来说也如此,该理论缺少统计数字的支持。
  消费不足论要想立住脚,就必须能够肯定地回答如下问题。首先,在20世纪20年代,富人们真的拿走了国民收入中极高的份额了吗?其次,雇员们从企业收入中得到的份额真的偏少吗?再次,20年代后期国民生产总值中消费支出的比例,真的比20年代前期要少吗?我们看看历史资料就会发现,所有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第一,1921年时,5%的美国人创造了的国民收入;1929年,5%的富人创造了国民收入的。的确,这个数字是增加了,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第二,1900年到1920年,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1920年到1929年间这个数字也是。十年间,企业的利润率没有增加,但20年代雇员所得的工资实际上由企业利润的55%增加到了60%。换句话说,20年代雇员从企业利润中拿到的,远远超过以往。第三,消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没有下跌,实际上还从1920年的68%上升到了1927、1928和1929年的75%。托马斯·B。席尔弗,《柯立芝与历史学家》。
  准确地讲,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购买的收音机、电话、汽车、吸尘器和冰箱越来越多。与其说那个十年是消费不足,不如说是消费过度。需求超过了供给。用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彼特·特明的话说就是:“在现代宏观经济的研究中,所谓消费不足的概念已然被抛弃了。”他对此作了简要的说明:“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20世纪20年代并没有下降。因此,说那个十年是消费不足的十年,完全没有根据。”彼特·特明,《是货币的力量导致了大萧条吗?》(纽约:诺顿出版社,1976),第4、32页;彼特·特明,《大萧条的教训》。。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4)
对消费不足的分析很重要,因为当时急于找到恢复经济的办法的罗斯福,死死抓住消费不足的概念不放,并把改善消费不足作为竞选总统时的一个杀手锏。他以改善消费不足来对抗胡佛的主张。现在,我们不清楚罗斯福是自己发现了消费不足还是受其“智库”的诱导。作为纽约州州长,罗斯福常常宴请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帮教授,这些教授组成了他的“智库”,他们给他介绍了学界流行的各种经济学观点。这些顾问中的一些人,尤其是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就倡导消费不足论,没多久罗斯福就在智库帮他起草的演讲中提到了“消费不足”。关于特格韦尔的消费不足说,见《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日记》,“导言”,第6…10页,藏于RPL的“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档案”。关于对消费不足说的批评,见斯坦利·莱伯格特,《失去工作的人们:失业经济学》(新泽西恩格尔伍德·克里夫斯: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1964)以及莱伯格特,《美国人:一个经济记录》(纽约:诺顿出版社,1984)。关于智库的起源,见“塞缪尔·罗森曼致雷克斯福德·特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