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工资,也就意味着提高了购买力,他们以为,这会有助于美国走出大萧条。假定人们挣得越多,他们消费得就会越多,这样就能刺激工业和经济的恢复。按照这种“高工资”论,效率高的、能创新的、敢降价的商人,都是魔鬼,因为据说他们是造成低工资和购买力日益减弱的罪魁。他们违反了“公平竞争”。他们的所得不光是其竞争对手的所失,还有整个国家的所失。《国家工业复兴法案》通过鼓励制定“公平竞争”守则,给了全部已有的企业赚取利润、支付高工资、战胜压价者和发明者的机会。正如罗斯福所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案》,“是为了让人们重返工作岗位,使他们得以购买更多的工农业产品,将我们的商业按新生活的标准重新启动起来”。 。。
第四章 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2)
被罗斯福任命为《国家工业复兴法案》首脑的休·约翰逊说; 《国家工业复兴法案》是个“神圣的事物……是自耶稣基督以来最伟大的社会进步”。55岁的约翰逊,在俄克拉何马保留地的印第安人边界长大,西点军校毕业,脾气粗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进入政府,为伯纳德·巴鲁克和战争工业委员会工作。他的绰号叫“将军”或者“老铁裤子”,他长得结实有力,大块头,圆脸庞,宽阔的下巴,满脸浓密的黑胡子(只有两边间或发灰)。约翰逊是个爱激动的莽汉,性情刚烈。他性好狂饮,烟不离嘴,脏话连篇。约翰逊威胁道:“愿上帝怜悯那个或者那些轻视罗斯福的人。”贝鲁什,《〈国家工业复兴法案〉的失败》,第10…12页;吉姆·鲍威尔,《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蠢事》(纽约:皇冠论坛,2003),第120页;谢弗,《限制贸易》,第106页。关于约翰逊和《国家工业复兴法案》的可信描述,参见约翰·肯尼迪·奥尔,《休·S。约翰逊与新政》(迪卡尔布: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85)。德国也在试验卡特尔,思路与《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差不多。见丹·P。西尔弗曼,《希特勒的经济:纳粹创造工作机会的计划,1933…1936》(马萨诸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
跟罗斯福一样,约翰逊20年代的生意投资也失败了。他们对《国家工业复兴法案》的迷信不是基于经济规律,也不是基于对供求关系或者人性的认知。约翰逊宣称:“我认为工业能自我运行,也能自我管理。”即使经常倡导广泛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不赞同约翰逊的说法。凯恩斯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国家工业复兴法案》有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复苏,而且其实施也太仓促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S。马森也说:“如果说限制产量和提高价格的条款有效,那就是这会导致我们已经严重减少的国民收入进一步减少。”那些被高薪聘用的劳工之所得,正是那些在停滞的经济中根本找不到工作的人之所失。如果工资回归到其自然市场状态下的水平,更多的人就能找到工作,所生产的产品也会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此外,正如哈佛大学另一位经济学家爱德华·钱布林所说:“人为地提高工资,无疑强化了以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工资水平如果非正常提高,肯定会对那些本应该受益于这个制度的人造成伤害。”
通过在现有的生产商之间划分市场、垄断工资和价格,《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将全部行业视为停滞的和一成不变的。实际上,没有哪个行业符合这个模式。比如钢铁行业,当安德鲁·卡内基于1872年创立卡内基钢铁公司时,他不过是美国最小的钢铁生产商……而英国在世界钢铁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又大大超过美国。铁轨是当时主要的钢铁产品,铁轨的价格大约是每吨56美元。但是,与1933年情况不同的是,1872年的市场、价格和工资都是不确定的,它们都是变动的,所以美国的客户成了受益者。比如卡内基通过运用贝西默流程和敞开式高炉的冶炼工艺而降低了成本;他发明了双向记账的簿记体系;他在签订合同时胆大心细,坚信大规模的节约会帮助他圆满履约并且实现赢利。跟竞争对手不同的是,假如卡内基发现哪种制轨办法更省钱,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拆掉工厂,及时按照省钱的办法重建厂房。结果,到1900年,卡内基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其规模比英国所有主要的钢铁厂加起来还大。他生产的铁轨成本每吨只有美元。价格和产品方面的竞争帮助了卡内基和所有的钢铁客户。伯顿·W。小福尔索姆,《罗伯·巴伦斯神话》第5版(弗吉尼亚赫恩顿:年轻美国人基金,2007),第66…67页;哈罗德·利夫赛,《安德鲁·卡内基与大企业的壮大》(波士顿:小布朗出版社,1975),第150、165…166页。
第四章 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3)
1901年,卡内基卖掉自己原有的企业,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该公司资本高达10亿美元,控制着美国钢铁市场61%以上的份额。但是,没有卡内基掌舵的美国钢铁公司缺乏创新力。董事会主席埃尔伯特·加里对《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很着迷:既然美国钢铁公司具有垄断地位,那就让我们维持现状吧。加里说:“价格应当是合理的,但我们需要的是稳定。”可是,铁轨的市场价格多少才算是合理的?1872年时,铁轨的价格是每吨56美元,连1900年的一半都不到。保持1872年的价格对卡内基来说是好事吗?对世界各地的钢铁客户来说是好事吗?对经过创新和竞争而主宰了世界钢铁市场的美国来说是好事吗?谢弗,《限制贸易》,第125…127页。美国钢铁公司也担心受到反托拉斯起诉。也许这是使加里在生意上缩手缩脚的原因所在。
1925年,加里说:“我们相信竞争,相信活跃而不屈不挠的竞争……但是我们反对,或者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反对不公平的、破坏性的、不正当的竞争,因为这样的竞争是损害竞争对手的阴谋。我们相信稳定和正当交易是好的,是对所有的人都有好处的。”谢弗,《限制贸易》,第126页。加里的意思是:“让我们竞争吧,但别竞争得太厉害。我们得确保价格一直走高,让每个钢铁企业都有生意做。”如果卡内基也相信这个,如果美国在1872年就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案》,50年后铁轨的价格也许还是50多美元,英国和德国就可能还在主宰着世界的钢铁生产。铁路和电车旅行对所有美国人来说变得更加昂贵,成千上万移民到美国的穷人将为铁路旅行支付更高的价格,用在食物和住房上的钱会更少。
按照加里的观点,钢铁价格将不再下跌,发明创造也将完全停止。最后,贝特莱海姆钢铁公司在查尔斯·M。施瓦布的带领下,于1910年左右重新展开钢铁产业的真正竞争。施瓦布没有得到其他安于现状的钢铁生产商的支持,就投资于建造桥梁和摩天大楼所用的建筑钢材。他发明了“贝特莱海姆钢梁”,使制造工艺从钢锭直接跳跃到整条块钢梁,而不用再将许多小钢梁焊接在一起。施瓦布令人炫目的成功改变了钢铁市场。建筑钢材成了抢手货。《纽约时报》说,贝特莱海姆钢铁公司“可能是全国最有效率、最能赢利、最为独立的钢铁企业”。而同时,美国钢铁公司的高层们却在为开工不足的钢铁厂和士气涣散的员工而头痛,其市场份额从1901年的暴跌至1921年的。假若在1901年就有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案》,美国钢铁公司的垄断地位就会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而施瓦布会因为分给他的市场份额只有那么多,而没有兴趣(可能也没有法律依据)将资金投在不确定的建筑钢材市场上,美国在建筑钢材方面的创举也就不可能出现,美国的桥梁和摩天大楼的数量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或者最终不得不从国外进口钢材,因为外国对钢铁企业的产量、创新和市场份额不像美国那样有如此多的限制。谢弗,《限制贸易》,第125页;《纽约时报》,1915年4月14日;罗伯特·赫森,《钢铁巨人:查尔斯·M。施瓦布的生平》(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75),第230、265…266页。
钢材价格的下降意味着汽车成本的降低,亨利·福特抓住了机会。他买来便宜的、种类日益繁多的钢材,组建了新的生产线,着手制造T型汽车。大约到1920年的时候,福特公司占有了美国汽车市场大约一半的份额,将每辆汽车的价格从3 000美元降到了300美元。通用汽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