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前门肯德基店就成为北京旅游的一大景点。很多来到北京的人,必定要去肯德基消费一次,然后与门口的山德士上校留影纪念,并让这种全新的经历成为回去之后的谈资。肯德基的大好形势,几乎让投资者都惊呼估计不足,于是在北京西单、王府井连续开出了新的分店。分店多了人也不拥挤了,于是就有铁杆“肯德基粉丝”择良辰吉日,包下了前门肯德基的二三楼,在那里举办婚礼。
在快餐店举办婚礼,这在现在看来简直就像是在长安街上开拖拉机一样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那个时候能够到肯德基举办婚礼,在北京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见多识广的老美万万不会想到,会有消费者到餐厅结婚。因为在厚厚的国际标准的管理手册上虽然详细罗列了各种服务要求,却没有一条提到顾客在餐厅结婚的情况。或许那一天已经被肯德基餐厅的管理者记录在案,标题就是:“当顾客要在餐厅里结婚时该怎么办?”
作者无意贬低这些渴望感受新鲜生活的人群,只是说明肯德基这家洋快餐走进中国,不仅是对中国老百姓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而且得到了让肯德基的投资者们半夜醒来张大嘴巴狂笑不已的业绩。
有趣的是,2009年5月,杭州肯德基公司真的刊登广告,煞有介事的邀请了3对“80后”新人到肯德基餐厅举办婚礼,引来了杭州多家媒体的关注,只是如今的社会已经见怪不怪了。杭州肯德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特坦诚,“这只是一次商家形象活动,KFC暂时没有推出承办婚宴服务的计划。”
决胜亚洲市场 肯德基两进“东方之珠”
为了扩大肯德基国际业务发展,在肯德基早期的全球发展战略当中,尤以其成功地打入日本市场最为著称。肯德基进入日本是在1970年日本召开大阪万国博览会的时候,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化输出的一部分,肯德基当年7月在日本注册法人,11月在名古屋与三菱公司合作开设了第一家餐厅。
日本人口大约有亿,中产阶级占了总人数的90%,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不仅如此,日本居民的爱好及其消费的产品都与美国很相像。到1972年年末,肯德基日本公司开设了14家新店,大多数设在东京。1973年又新增了50家。但接踵而来的石油危机打击了日本经济,持续的损失迫使店铺扩张计划减缓了。
之后,日本公司把肯德基当做一项时尚事业来经营。这个决策导致了日本肯德基生产与营销战略比美国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快餐店主要位于车站附近;标准店铺面积比规定减少了一半还多;菜单中增加了日本人喜爱的煎鱼和熏制鸡肉;不断推出富有新意的与经营有关的内容,比如推出迎合日本人胃口的“迷你套餐”等一系列动作。
1。4 肯德基的中国起点:北京天安门(2)
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上校对肯德基日本公司的经营也评价甚高,并先后三次赴日巡视。因此,肯德基日本公司专门向日本纪念日协会申请,将9月9日定为“哈兰?山德士日”。据说,风行亚洲的肯德基各分店门前的山德士立像也是日本人的创意。
在亚洲日本的成功,使踌躇满志的肯德基公司把目光瞄准了香港。在营业前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肯德基公司夸下海口:要在香港开设50~60家分店。一时,肯德基成为占据港岛报纸重要版面的重点新闻。
1973年6月17日,香港无线电视举办第一届香港小姐竞选,为当时香港首次通过电视公开播映的选美比赛。此时,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在香港美孚新村开业,声势浩大的电视广告宣传攻势,迅速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在“好味到舔手指”这一世界性的宣传口号下,一年后,肯德基在香港实现了11家连锁。
然而,当肯德基正准备大摇大摆地“征服”香港时,遇到了或许是其最糟糕的“噩梦”。1973年,香港遭遇了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恒生指数一年内从1 点暴跌到150点,跌幅高达,成为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1974年9月,肯德基公司宣布多家门店停业,只剩4家坚持营业。但这4家门店也仅仅是多“苟延残喘”了5个月,到1975年2月,首批进入香港的肯德基全军覆没,全部关门停业。
当时的香港评论家曾大肆讨论此事,最后认为除了经济大萧条之外,导致肯德基全盘停业的原因是鸡的味道、宣传和服务上出了问题,败在肯德基公司未对香港的环境文化作深入的了解。任何一家跨国集团在进行异域扩张时,都不能漠视当地的文化背景。
在广告上,“好味到舔手指”的广告词,在观念上没有被香港居民所接受。在服务上,香港通常是一群人在买的地方进餐,但肯德基则采用了美国式不设座位的服务,这等于是赶走了一批有机会成为顾客的人。因此,虽然广告规模较大,吸引了许多人前往尝试,但是回头客就不多了。
退出香港市场后10年,肯德基在亚洲地区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已相继投资成功。这时,肯德基准备卷土重来再度进军香港。当时是由一家在香港、伦敦同时挂牌的著名上市公司—太古集团旗下的一家附属机构取得香港特许经营权,条件是不可分包合约,10年合约期满时可重新续约。
1985年9月,首家新一代的肯德基门店耗资300万港元在香港著名的佐敦道开业。在开业时,肯德基策划了一个“我们的鸡块棒极了”的粤语广告,在经营第一个星期里,餐厅竟然出售了41 000多份炸鸡,这是其他任何肯德基分店开业之初一个星期内都没卖到过的数字。第二年,第二家门店在铜锣湾开业。
第二次在香港登陆,肯德基公司明显调整了市场策略,宣传方面也是采取低调的手法,只集中在店内和店外周围推广。据说,佐敦道门店开业时只在店外拉了横幅和竖了一块广告牌。之外,把1973年的广告词“好味到舔手指”改为带有浓厚港味的“甘香鲜美好口味”。
香港肯德基营销策略的调整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肯德基终于被香港人接受了,成为与麦当劳、汉堡包和必胜客比萨并立的香港四大快餐食品之一。
王大东来了 中国市场从北京开始 。 想看书来
1。4 肯德基的中国起点:北京天安门(3)
在香港站稳脚跟后,时任肯德基总经理的迪克?迈耶(Dick Mayer)开始考虑一个更加宏伟、更加激动人心的计划,那就是进入世界人口第一的中国内地市场。在充分吸取香港发展失败的经验教训后,肯德基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古老“新大陆”的发展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就是熟悉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就此肯德基高明地先选择了生活习惯与中国内地最为接近的新加坡市场作为进军中国前的试点。
在对中国内地市场进行实际的调查后,肯德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中国内地投资的第一家肯德基店址应当选择在哪个城市?这对今后中国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开拓以及投入管理资源的决心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由于当时信息以及在中国投资经验的空白等原因,陌生的中国市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这使肯德基公司决策者们的选择变得异常困难。就在这时,出现了把肯德基引进中国的关键性人物:王大东。
王大东习惯被人称呼为王托尼,1949年出生于四川省,5岁时全家迁往台湾。1968年获得了台湾中原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然后又漂洋赴美。随后进入纽约大学商学院,并于1975年获得该校国际商业管理的硕士学位证书。
1979年,王大东在肯德基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并一直升至公司的商业发展部总管,直接对迪克?迈耶负责,两人由此发展出极为亲密的私人关系。1982年,王大东自肯德基原有职位离职并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管理公司。
1982年的夏天,天津市政府组团访美,王大东受邀参加了接见。在旧金山召开的一次茶话会上,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对王大东说:“希望你来中国,帮我们发展餐饮业。”这并不是一次信口开河的交谈,李瑞环回国后就给他发来了邀请函。出于对中国市场的好奇,王大东答应了。
辞去在美职务回国的王大东依然还记得,那天,他乘坐的美国飞机降落在深夜的上海时,虹桥机场一片漆黑,只在远处有零星的灯火。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百废待兴。
从上海转飞北京,再从北京坐火车到达天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