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的本质是固定性、永久性、艰巨性和不可抑制性。战争永远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战争是机会的王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近两个世纪前写道,“没有什么其他人类活动有如此大的范围,没有什么其他事情需要如此持续不断、多种途径地与这个入侵者周旋。”计算机、互联网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明都无法推翻这个判断。“那些屈从于战争狂热的政治家,”丘吉尔正确地指出,“不再是政策的主人,而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事件的奴隶。”因此,那些认为创新技术和高新技术能让战争顺从人类意愿的想法,只是异想天开而已。
这些古老的真理在几个世纪中不断被确认,平常得近乎陈词滥调了。但自从冷战结束之后,尤其是全球反恐战争开始后的头几年中,美国政治领袖以及几位高级军官的所作所为好像是说这些道理已经过时,或者至少不再适用于美国。
要理解困扰这些“军事思想家”的愚蠢,人们只需看看普通的简易爆炸装置或者路边炸弹,就知道这种想法对伊拉克、阿富汗的美军有多大伤害了。
侵略这两个国家的高科技部队忽视了这些土制炸弹带来的潜在威胁。有人指望美军行动的速度可以让敌人无法行动,甚至无法思考,更别说制造新的致命性武器了;配备高科技武器、拥有信息优势、迅即接近目标的小型部队就能决定战争的局面。2003年4月迅速推进巴格达好像证明了这一观念。“推进速度如此之快,让敌人乱了阵脚。”陆军副总参谋长杰克?基恩(Jack Keane)将军得意扬扬地说。
依靠电子技术进行观察、分析、决策和迅速行动的能力,显然赋予了美国军队一种不可超越的优势。伊拉克首都陷落后不久,
亚瑟?塞布罗斯基(Arthur Cebrowski)中将总结了这一观点:“速度至关重要。速度能够杀敌。这降低了附带损失,减少了美军伤亡。”速度似乎可以让美国军队用更少资源做更多事情。“速度是武力增强手段,”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海军陆战队将军彼得?佩斯(Peter Pace)也表示赞同,“如果你可以在90天内将5个师派到世界任何地方,能与30天内派出3个师拥有同样的影响力吗?”
规模更小、更加灵活的军队好似也能完成更多的任务。2003年“伊拉克自由行动”比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使用的军队更少,
道格拉斯?费斯解释说,背后的理由是 “这次行动是战略性的,其意义十分深远”。国防部高层正指望用小规模入侵部队来推翻“没有数十万军队美国什么也做不成”的说法。费斯接着说道,这种“旧式思维”的问题,是“让我们的军队更加无用武之地”。在21世纪最初几年里,五角大楼确信自己已经发现了一个公式,让军队前所未有地“有用武之地”,即技术提高速度,从而产生行动和政治确定性。
简易爆炸装置(其制造成本与比萨饼制造的成本差不多)让美国的胜利快车戛然而止。作为一种可以选择的对抗武器,它让美国军队不可能取得像推翻萨达姆那样的决定性战果。美国人的进入速度相当快,但现在却发现出不去了。解放变成了占领,速度不再是战争的制胜法宝,继续驻军成了新要求。就像德国人在南斯拉夫、苏联人在阿富汗、以色列人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一样,在伊拉克的美国人现在也发现显著的优势只带来了全新的劣势。
机动性最强的军队现在却被道路和固定基地网络束缚着。美军行动不再是快速突袭,设置检查站和交通岗,以及下车巡逻成了显著特征。对叛乱者来说,寻找美国人目标成了相当容易的任务。而对美国人来说,发现叛乱者却成了更严峻的挑战,就更别说定位了。
尽管极力强调机动灵活,但在许多重要方面,美国军队却远不如对手更为灵活。简易爆炸装置的使用引发了更激烈的竞争。为了击溃这一不可预知的威胁,美国国防部已经投入100多亿美元(可能还要花更多),希望为士兵提供更佳的保护,赋予士兵更强的辨识和拆卸炸弹能力。同时,制造炸弹的叛乱者,尽管资源相对缺乏,却一直在改进简易爆炸装置的致命功能,并想出了更好的藏匿和触发这些致命武器的办法。根据简易爆炸装置造成的不断攀升的美军伤亡数量来衡量,叛乱者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远远优于五角大楼。
这一事态的意义既是战术性的,也是战略性的。受装备有简易爆炸装置的叛乱分子困扰,美军无暇应付其他正在迫近的威胁。布什总统的“全球战争”舞台在范围上大大缩小,美军在很大程度上被困在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伊朗是所谓的“邪恶轴心”的一个成员,但其实际影响和地位却在提高。
所以,从布什总统的两场军事冒险中得出的第一个教训是:今天的战争与以往的战争没有区别,还是难以捉摸、难以驾驭、代价高昂、充满意外,且肯定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只有真正精神错乱的人才会有其他幻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美国奇怪地迷恋上了武力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第二个教训源于第一个教训。与整个历史上的情况一样,武力的功效依然有限。甚至在信息时代,武力“奏效”只限于特定范围的紧急情况。
这一教训直接涉及当今美国政治家的勃勃野心。
在冷战中,武力逐渐成为受美国人宠爱的政策工具。尼布尔在1958年写道,美国越来越“奇怪地迷恋上了军事力量”,非常令人担心。冷战的结果也无法影响这种迷恋。“9?11”之后,高压政治对华盛顿的吸引力达到新高度。对布什总统来说,“军事选择”一直“摆在桌面上”。他的政府把军事力量当成多用途工具,不再是最后手段,也不仅仅用于防御目的。相反,军事力量成了纠正偏失、改正错误的手段。
例如,布什总统时常宣称,在伊拉克,美国不仅是为保护自己及利益而战斗,也是为了推广*和*。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读这一所谓的自由议程。第一种解读从字面理解总统所说的话:他把战争看做解救和解放的工具。通过威胁使用或直接使用暴力,美国致力于让整个国家服从西方的自由价值观。这是布什希望通过保罗?沃尔福威茨让伍德罗?威尔逊再现。
另外一种解读是把自由议程看做玩世不恭,仅仅是为*裸的侵略战略提供一点道德合理性。这里的想法是武力可以产生霸权。始于伊拉克的高压政治会让美国征服整个大中东地区。这是布什希望通过迪克?切尼让西奥多?罗斯福再现。
布什本人是倾向于威尔逊和沃尔福威茨的军事理想主义,还是倾向于罗斯福和切尼的军事民族主义,这是一个存有争议的话题。在他的内心,这两派思想很可能相互交织。美国总统喜欢把“美国为自由而战”这句格言既当做核心诉求,又当做权宜之计,布什显然不是第一位这样做的总统。
真正的重点在于美国无论打算解放还是主导,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事态表明,这一努力都没有奏效。
美国动用武力既不会解放大中东地区的人民,也不会让美国控制这个地区。美国正在走向失败。
在伊拉克,布什政府产生了一种摇摇欲坠、难以控制、反应迟钝的依赖性。
在推翻萨达姆5年之后,伊拉克政府依然不能保护其边界,管理其自身事务。美国发起了“国家建设工程”,相信其能再现1945年后在联邦德国和日本的成功,但这项努力却与联邦政府对卡特里娜飓风的反应一样糟糕。到2007年末,伊拉克的发电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全国每天用电需求的一半。巴格达的家庭每天平均用电只有12小时,比“*复兴社会党”统治时还少6小时。石油产量还没有达到美军入侵前的水平。关于管理美国援助方面的欺诈、浪费和无能的报道,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持续一个新闻周期。
同时,布什政府的官员一再徒劳的抱怨、争论让伊拉克议会陷入瘫痪,猖獗的*吞噬了伊拉克政府的各个部门。如果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服务,那么很难说伊拉克政府是事实存在的。相比之下,索摩萨统治下的尼加拉瓜和费迪南德?马科斯统治下的菲律宾,可以算是“善治”的典范了。
许多相同的判断也适用于阿富汗。“解放”之后,这个国家很快重新获得了世界第一非法毒品生产国的地位,到2007年,它提供了世界市场上93%左右的海洛因、吗啡因和其他鸦片剂。美国扶植起来的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