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即ICAC)。廉署成立短短数年后,香港便跻身全球最清廉的地区之列,2010年在全球的排名是第13,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
清廉带来的良好商业环境奠定了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据统计,香港服务业出口1973年为93。03亿港币,1983年增长了五倍多,达到473。27亿港币,到1993年增长了22倍多,达到2095。76亿港币。同期服务输入也由1973年的47。81亿港币增长到1983年的327。35港币、1993年的1399。75亿港币,增长了29倍多。(见下图“服务贸易”)(港币以当时市价计算,资料来源:。censtatd。gov。hk)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制造业比重迅速下降。制造业在GDP的份额从1970年的31%下降到1980年的25%、1989年20。4%、1993年13。2%。而服务业以及非制造业在GDP的份额却从1970年的60%上升到1980年的65%、1985年的70%、1992年为86%。从就业人口来看,1976年后到1986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整个香港就业的比重已下降到36%,1992年又下降到23。5%,1993为20。7%;与此同时,非制造业部门吸收就业的比重却从1976年的55%上升到1986年的64%,1992年上升到76。5%,1993年为79。3%。'资料来源:香港经济的转型及未来繁荣国世平著人民出版社'
法治已经成为香港经济最大的优势之一,根据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就司法独立而言,香港在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行第15,是亚洲最优秀的地方之一,商界一直对香港营商环境充满信心,主要是因为香港的法律制度和基建稳固。在当下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要想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像香港一样的国际金融中心,法治是它最大的短板,如果不能实现法治,上海不可能会取代香港。
中美经济的不同之处
在第一节美国GDP数据表中,美国私人经济是美国经济的主体,私人经济产值平均占据GDP的87%以上,拥有像通用、福特、高盛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近两年私人经济份额略有下滑是受2008年“次债危机”美国政府救市计划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私人经济在经济份额中的比例偏低,在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方面都无法和美国相比,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政府对产业的影响
中美两国经济私人份额差距最大的原因在于制度因素,根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成立。二百多年前,一群社会精英——主要是奴隶主和律师,在建国的时候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个人权利不受政府侵害,在制订的宪法中规定美国公民的个人权利不可被侵犯——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写道:“未经正当法律程度,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非有恰当的补助,不得将私有财产充作公用”。对个人权利强有力的保障,才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我们国家,统治阶级代表的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在建国后,通过没收资本家财产等方法消灭了私有经济,达到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实行的是依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1978年,伟大的经济导师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在这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增长期,这个过程是政府逐渐放权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民营经济活力逐渐恢复过程。
改革开放至今,虽然中国经济改革不断继续,但是在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占据的资源比例依然过大,这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的成长。现今按照官方统计,国有经济产值大约占据经济总量的35%,但事实上,这一比例被严重的低估,许多由多个国企持股甚至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在统计时并没有算作国企,但实际的产权还是国家。有一种说法就是计算上产权、土地等,政府拥有社会财富的60%以上。
国企占据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带来高的产出,依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资产和产值为例(见下表),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占据工业企业资产规模的50%以上,而工业产值只占31。78%。为了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在能源、航空、金融等行业对民营企业实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准入限制,在其他一些行业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及外资。
中美经济对比(3)
三、对外资的扶持
2010年12月1日,我国对外企开始正式征收城市建设维护费和教育费附加,意味着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结束。三十年来,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我国一直实行鼓励外资进入,并为外资提供了诸多超国民优惠政策,涉及所得税率减半、优惠价供应土地、“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等,核心目标有两个:补充国内储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相较于民营企业,受益于超国民待遇的外商最高减税幅度一度高达40%,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著的,截止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04万亿美元,中国经济也实现了三十年来持续的高速增长。
国企利用垄断保持着优势,并且享用国家大部分资源——比如全民储蓄等;外资拥有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还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在国家开放的行业打压着民营企业的成长,民营企业则在夹缝中生存。2010年12月1日,我国对外企开始正式征收城市建设维护费和教育费附加,标志着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的终结,而事实上,这种现象依然存在。2012。04月,三星宣布三期项目总投资300亿美元的闪存芯片工厂落户西安市,为吸引项目能够落户西安,地方政府给出了大量的优惠条件。据媒体披露,其主要内容包括:财政补贴对投资额进行30%的补贴;项目所需130万平方米厂房由西安方面代建并和土地同时免费提供;每年补贴水、电、绿化、物流费用5亿元;对所得税征收进行前十年全免后十年半额征收;为项目修建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Ф米Ф花Ф书Ф库Ф ;http://www。7mihua。com
在这之前,2008年重庆市政府通过对外资、港台企业进行类似补贴,成功的把重庆打造成亚洲笔记本最大的生产基地。在国家取消掉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后,地方政府通过补贴来吸引外资企业的落户,最大的动因在于GDP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扶持外资而不愿意扶持民营企业,是由于民营企业相较于外资企业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带来的产值规模低,生产经营中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差,收效太慢。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自于发达国家(地区),本身拥有成熟的产业链,地方政府吸引它们落户,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加剧了民营企业的竞争风险,造成本地区的经济过份依赖于外资企业,大树底下不长草,会带来一定的经济结构风险。
而美国在这方面一直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早在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就设置了小企业局。它用各种方式为小企业提供援助,如直接向小企业放款或者帮助小企业向银行借款以资助企业扩大生产,购买设备和材料,或者提供流动资金,还有专门用于解救小企业在自然灾害或者社会动乱中受到的困难的贷款,小企业局的贷款最高限额是25万美元,最长期限是10年。从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建立了一系列新计划来支持小企业。这些计划的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是基于以下两个判断:一是私营部门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资金不足;二是由联邦政府选择社会效益高或能赢利的技术创新项目给小企业以资助。2008年次债危机后,政府给予小企业大量的税收优惠、投资优惠政策来鼓励小企业的发展。'当代美国经济p247~p248'
除此之外,相较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拥有“外资身份”这一护身符优势。在中国,针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人身权利等保护不够,而外资企业的外资身份,无疑是一道护身符。Acemoglu等(2005)的研究表明,对于经济增长而言,私人财产保护制度更为重要。他们在解释这一结果时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契约维护制度较弱时,个人还可以通过采用其他替代的正式和非正式机制以避免其影响;而当制度不能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