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才战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裁罗伯特李坦就表示:尽管非法移民已经过千万,但“这些人大多数是没有多少技能的。而高素质的合法移民的流失,才是更大的问题。如果这些人都回到各自原来的国家,将是美国的全国性悲剧。”
  该研究调查2006年全美国际专利申请情况时发现,几乎25%的发明家来自美国境外;而在1995…2005年间,所有在美开办的工程及科技公司中,有25%创办人是来自美国境外,其中一半在硅谷创业,仅仅2005年就聘用了45万人,并带来520亿美元的营业额。同时,依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外来移民只占美国劳动人口12%,但在全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中,47%都是外来移民。其中,“大约五分之一新的合法移民和三分之一的高级雇员或者计划离开美国,或者在持观望态度。”
  “如果这批人才回到他们的国家,美国的竞争优势将会面临什么问题?”生于印度德里、在杜克和哈佛两所大学讲授工程学和商学的维韦克?瓦德瓦教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持续撰文警告政府注意人才逆流,他是哈佛大学研究美国逆向人才流失项目的负责人,他说:“到目前为止,美国一直得益于吸引世界顶尖人才。现在,由于移民政策存在缺陷,美国已经为无数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离开‘创造了条件’。美国用自己的技术和市场训练了他们,使他们变得更有价值,这对美国来说是双重损失:美国失掉了有助于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人才,却创造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人才抄底(1)
日渐蔓延的金融危机加剧了美国的人才流失。同时,美国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加拿大已建立起类似美国的人才战略,德国、英国、法国进入21世纪后都改革了移民签证制度。中国、印度、韩国、巴西、墨西哥、越南等新兴国家都开始重视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杰出人才,建立各类人才回归计划,除了中国只是出台绿卡制度之外,其他新兴国家甚至都开始明确承认双重国籍,以减少海外人才回流的顾虑。
  一位美国学者就忧虑说:“即使每个国家只带走2%的人才,对于美国的影响也将是巨大” 。
  印度的《印度时报》也评论说:“一直到最近,损失顶尖人才的主要还是印度和中国。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美国‘不合时宜’的政策,阻碍了高技能移民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这种人才流动的受益者是过去的输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繁荣的经济,开始吸引那些到海外发展的人回国工作。”
  金融危机已经让中国、印度直接到美国去“人才抄底”。中国中央部门中组部就迅速出台了引起海内外关注的“千人计划”。2008年,中国上海市政府也牵头组织了金融人才招聘团奔赴英美。后来在一次接触当中,上海市人事局局长就向我表示:尽管过去5年,上海市政府多次在海外招募,但如此抢手还是第一次,上海市政府甚至从欧美运回来的简历都重达300多斤,仅在纽约的招聘会,一百多个岗位就来了一千多个应聘者,许多人甚至打着“飞的”(把飞机当出租车使用)来赶时间。
  当然,不仅仅是上海,江苏的无锡、辽宁的大连等中国新兴城市都在看准这个大好时机。我与无锡人事局的领导有过沟通和交流,这些“开全国风气之先”去海外人才抄底、甚至引起国外关注的政府官员都很有开拓精神,非常务实,局长都是亲自率队前往欧美招聘优秀的留学人才,无锡在支持海归创业这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包括培育出无锡尚德这样的高科技海归企业。用他们话说,上海、无锡等地都建有借鉴西方经验的科技园,也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雄心,而配套以“凤巢”,却不去海外引进“凤凰”——高科技人才,无疑是本末倒置。
  进行“人才抄底”的不仅仅是政府,也包括有雄心跨出国门的企业。重庆金山科技集团董事长王金山在2009年1月跟随*总理访问了德国、西班牙和英国,参加了这次著名的“采购之旅游”。金山科技正谋划在美国上市,因此,在欧美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国际性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在过去,尽管开出高薪,但英美金融人才大多数还是不愿来华工作。而此次王金山在英国相约面谈的伦敦金融街人士曾高达上百人,他还“抄底”了一个英国21人的一流医药研发团队,此前这个团队要求支付高昂的转会费,如今将其招入旗下却不花一分钱。
  “这不是人才打了对折吗?”王金山接受媒体采访说:“看到这种情况,我当面向总理建言,应该把海外抄底人才和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不应有任何质疑。只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并购,而没有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与扩张,这肯定不是正常的“开放”。并且,中国也不应该在全球产业链当中一直扮演“工人”角色,肯定需要成为全球智力产业的主要竞争者。

中国的人才抄底(2)
但是,这些西方产业有多大的“泡沫”?中国是否能够“救活”?中国有没有能对西方的产业进行准确评估的人才?即使是优质资产,中国是否拥有在西方当地经营与竞争的人才?许多本土人才虽然熟悉国内的市场、法律、游戏规则,其国内竞争力已经得到证明,但他们是否熟悉国外情况?是否具备国际上的优秀竞争力?是否有在西方当地多年具体操作、运营的实践经验与业绩?国家和企业是否值得用上百亿美元的财富去让这些“新手”去国外“赌博”和“交学费”?
  海外投资、并购、扩张的成功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国际化的人才。这些问题正是被长期忽略,因此导致中国海外扩张失败居多。我们不能把国际经验照搬进中国的国情土壤之上,可是也要习惯不能把中国的经验照搬到西方以及国际上使用。如果没有熟悉西方市场、能在西方当地经营、以及能与当地西方顶尖人才展开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自身培养不了又不愿引进,引进了又无法妥善使用,自然,“摸着石头过河”的跨海出征,结果难免是钱“打了水漂”。经济学家*就指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要有充足的资本和人才。我们现在不缺资本,缺的是人才。”
  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在西方经商,或者在海外遭到歧视无用武之地。在东南亚股票市场,华人上市公司大约占到70%。在美国硅谷,2005年度根据营业额评选出的150大上市公司名单当中,有18家华裔企业。然而,这些华裔要么是当地土生土长,或从小移民过去,或是当地留学并工作多年,不但熟悉以及完全融入当地,并且从基层一路奋斗到高层,其在西方的实战能力和经验已经为事实上的业绩所证明。因此,与其使用远在中国只能“隔海观花”的本土人才去经营一切,为什么不能在海外收购资产、商品、技术的同时,也去收购这些能在当地经营的人才呢?
  在2006年,百度因为在中国的成功已经难以撼动,开始进军海外。有人就揶揄说:“他们听华尔街的声音太多了,可能觉得这样能更快赚钱。”
  “为什么没有人质疑美国公司说:美国市场那么大,你为什么还要做美国以外的市场?”李彦宏的回答非常干脆:“15年之后,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来自中国之外。只把中国市场做好是不行的,在30年前中国企业也许没这样的机会,可是现在,中国的搜索企业如果不能在国际上拥有相应的地位,这是说不过去的。”
  而百度进军日本的人才选择则正是榜样。2008年1月,百度进入日本市场,请来的是索尼前董事长出井伸之担任独立董事,以便打响在日本商界圈子里的知名度。随后,百度在日本组建人才团队,招聘要求就是“日本人,对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有着深刻了解”。 李彦宏甚至不要求这些人会中文或英文,当被问及日本市场需要做什么样的产品时,李彦宏也表示“不知道”,他认为这需要由当地团队决定,他们只教授“方法论”。
  美国人一直期待中国利用庞大“中国美元”进行“金援”、购买债券、投资收购那些危机重重的产业,就像80年代日本人所做的那样,甚至可以买下洛克菲勒中心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楼。但是,如果中国是去抄底人才,美国人就难以表示“欢迎”了。2008年12月5日的《华尔街日报》也表达忧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