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利率平价学说简评
(一)利率平价学说的理论价值
利率平价学说是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是汇率理论上的大发展和大创新,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夯实远期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以往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研究即期汇率的决定问题,而利率平价学说将远期汇率的决定及其波动的一般规律作为重点,完善了远期汇率理论体系。②解析了汇率和利率的互动机制。利率平价学说看到了汇率和利率这两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联系,并从利率变动和相应的资本流动中发现了远期汇率变动的规律,找到了便于预测汇率(特别是远期汇率)的关键因子,不仅填补了以往汇率理论的空白,而且在实践上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③为各国货币管理部门运用货币工具调节和干预汇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往的汇率理论较多地从实物部门着眼,而利率平价学说所关注的重心是货币部门,故其为各国调节和干预汇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各国货币管理部门往往通过适当地调节国内的利率水平来稳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
(二)利率平价学说的不足
利率平价学说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①利率平价学说没有考虑外汇交易的成本。在实际的外汇交易中,成本不仅会直接影响利率与汇率的关系,而且还能影响到各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决策。②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假定与现实不符。事实上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不时会遭遇各国外汇管制的壁垒,即使在最发达国家,货币管理部门对于资金的转移也有某些限制条件。③抛补套利资金无限度保证供应的假设严重脱离实际。实际生活中从事抛补套利的资金绝对不可能无限度地保证供应,一方面因为与持有国内资产相比较,持有国外资产具有额外的风险,且风险随着套利资金的递增而加大;另一方面,套利活动本身存在着机会成本,出于资金的安全和保持一定流动性的需要,投资者一般不会把全部资金用于套利活动。④政治风险、差别税率、时滞等因素也影响了利率平价学说的有效性。以上种种不足,使得从理论上看似比较完美的利率平价学说的应用价值有所打折。
第四节 资产市场均衡否: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及其评价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西方主要国家均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保持汇率稳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越来越多国家的资本账户对外开放,逐步取消了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数量庞大的短期资本(“热钱”)在国际市场上穿梭套利,与汇率波动交互影响,使汇率波动日益频繁和剧烈。同时,为了规避汇率风险,人们的货币替代动机越来越强。由于资本账户的交易远远超过了经常账户的交易,过去基于经常账户研究的模型,已无法解释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格局下汇率短期波动的原因。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失灵,迫使经济学家们不得不从新的视角去探究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由资产供求关系所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成为构建汇率决定模型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197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召开的关于浮动汇率与稳定政策的国际研讨会上,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主张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和一些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作为制定汇率政策或分析、预测汇率变化的新理论依据。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扬弃了传统汇率理论的流量分析方法,更强调资产市场的存量均衡对汇率的决定性作用。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有以下一些基本假定:①完全的资本流动性,不存在任何资本跨国流动的限制;②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即对某一变量未来值的主观预期,等于以当前所有信息为条件的数学期望值;③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一般说来,资产市场包括本外币货币市场、本外币债券市场、本外币股票市场(以下为了简化分析,仅以债券作为非货币资产的代表形式,且不考虑交易成本)。在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内部,又有两大理论分支——货币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各自对资产特性(包括资产替代性和市场调节速度)的不同假定上,前者假定本外币债券市场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而后者则认为两者具有不完全的可替代性。货币主义汇率理论体系具体有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粘性价格货币超调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3种理论模型,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Flexibleprice Monetary Model)是现代汇率理论中最早建立和最基础的汇率决定模型,其代表人物有弗兰克尔()、穆莎()、考霍()、比尔森()等人。
(一)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基本思想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货币主义认为,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都有完全的弹性,通过价格的灵活变动使各个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货币需求与某些经济变量存在着稳定的关系,购买力平价持续有效成立是建立该模型的两个重要假设条件。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e=(M/M*)(k*/k)(Y/Y*)α(I/I*)β(211)
式中 ,e是均衡汇率;M是本国货币供给;M*是外国货币供给;k是本国国民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所持有的比例;k*是外国国民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所持有的比例;Y是本国国民收入;Y*是外国国民收入;I是本国利率;I*是外国利率;α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β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第四节 资产市场均衡否: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式(211)表明:①外汇汇率与本国货币供给的变化成正比,与外国货币的供给成反比。当一国货币供给相对于他国增加时,外汇汇率就会上升,本币贬值。②外汇汇率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收入成反比。当本国国民收入相对增加时,外汇汇率就下降,本币升值。③外汇汇率与本国的利率成正比。当本国的利率相对上升时,外汇汇率则会上升,本币贬值。
(二)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简评
学界对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批评,主要反映在对其基本假定的质疑上:首先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购买力平价一般是失效的,这使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建立的基础非常脆弱。其次是西方国家的货币需求极不稳定,以收入和利率为基础的需求函数不能全面反映货币需求的实际变化。
二、粘性价格货币超调模型
多恩布茨()在《预期与汇率动态》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粘性价格货币超调模型(Stickyprice Monetary Model),后来在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下,这一理论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该模型修正和扩展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传统的弹性货币模型,解释了汇率超调现象。
(一)粘性价格货币超调模型的基本思想
粘性价格货币超调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资产市场上的价格(利率)在长期或短期都是有弹性的,在货币市场失衡后,资产市场(证券市场)反应极其灵敏,利率将立即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而商品市场由于其自身特点以及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其价格具有粘性(即在短期内几乎固定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格水平才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因此,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相对于资产市场来说缓慢得多。由于商品市场反应迟缓,资产市场的迅速调整可能使汇率反应过度而偏离长期均衡值(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这一现象称为“汇率超调”。这是短期汇率容易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中解释的汇率从初始均衡状态到达新均衡状态的调节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调节过程图21中,A是初始均衡点;M0是初始货币存量;P0是与初始均衡点相对应的商品价格;S0是初始均衡汇率。其调整过程是: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货币供应量从M0增加到M1时,由于产生了瞬间的货币超额供给,作为资产价格的利率和汇率会作出迅速调整。由于商品价格粘性,在其价格水平来不及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应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