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问题富豪-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例分析】
  王效金:又一桩创始人悲剧
  王效金悲剧的背后,折射出大股东意志和创始人意志的严重分歧。
  作为一家非常成功的地方企业(古井集团)的灵魂人物,王把这家无名的企业,由小到大,最后做成一家拥有数十亿资产的集团公司。
  在这紧张刺激甚至夹杂着一些令人不快因素的成长过程之中,王的个人,也由一个政府的低级官员,转变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但是,与其他一拨下海经商,或大胜崛起或被无情淘汰的同行不一样,王并不仅仅安于成为一个出现在企业家高峰论坛或者是高举民族工业大旗的人。58岁,身为安徽经济欠佳的亳州市市委常委的王效金一直身在商场、心在官场,为争取当上常务副市长,一直在运作很多事情。可以想象,在21世纪的企业领导者分心于与公司经营主业无关但是又极为考验智慧和手段的复杂事务,带来的必然是负面效果。
  更加熟悉的情节还在后面。古井贡的企业改制问题一再成为这家公司和王效金吸引媒体关注的主题词。王效金早在2002年就开始寻求古井集团的改制之路,他试图采取的是“全体员工持股、管理层持大股”的办法。他计划让出60%的国有股对外出售给战略投资者,余下40%作为职工持股。在该方案中,古井集团准备以管理层与员工量化的工资节余基金、亳州市政府用于国有身份置换的股权、个人出资现金、直接股权奖励和期权奖励的股权等,共同出资设立一个持股公司。不过事件进展首先就引起了内部职工的很大意见。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随后开始关注古井集团的改制问题。2004年9月,安徽省国资委下发了特急文件,要求省内地市的国资部门对于国企产权转让情况自查。随后,古井集团制定的先期改制方案被有关部门否决,亳州市政府开始全面接手古井集团改制事宜。
  领导人寻求官职以及谋求企业改制(姑且不讨论其动机),这样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常常带来很多非正面的因素。实际上,古井贡近年来在王治理下也显得步履蹒跚,净利润从1997年最高的亿元年年下滑。其后上亿元的国债投资损失,再加上随之被曝光的涉及一亿多元的“偷税”风波,古井贡在证券市场上的地位已经节节下降。2005年,古井贡直接变成了*ST古井,古井贡股价也创下了元的低点。
  而现在,当王效金在古井贡的未来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古井贡即将面临的是转售与一个和安徽以及古井贡毫无渊源关系的外资公司——其控股股东古井集团100%国有产权转让评标已结束,国际饮料控股有限公司(IBHL)被确定为中标候选人。
  其实,古井贡出售的背景,是古井集团多年来所进行的战略调整。古井集团旗下的酒店及旅游业如今已初具规模,此番王效金去职,代之的临时董事长,即是古井酒店集团董事长曹杰。因此,王效金悲剧的背后,也折射出大股东意志和创始人意志的严重分歧。
  曾几何时,王曾被誉为“中国酒界第一人”,他在1989年以低价产品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白酒革命”。在最辉煌的时候,古井集团所交利税曾超过亳州市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直到今天,同业仍然肯定,他对酒的生产技术很有研究,在酒的生产和推广方面很有一套。
  另外,王也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50岁后,他引入很多在当地罕见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他曾推出“批评与改造”的整风运动,试图在古井推行新的管理模式。他在企业组织机构、人事用工、薪酬、考核、营销战略上进行了调整。他还邀请当时白酒界颇具争议的职业经理人加盟,希望用空降兵的形式来改造古井集团的营销体系。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见效。
  或者,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王效金悲剧的演化线路:一个地方企业家,有着良好的专业水平,一度具有灵活的生产和营销水平,但是面对新的竞争,先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后天又偏重于对官职的眷恋,夹杂着对于企业所有权的私心,最后导致企业的正常运营遭遇多重复合压力而走入低谷。
  同时,接近退休之年的王效金,也遭遇到了“涉嫌违纪”的最后一击。
  王效金式的悲剧会是最后一个吗?情况不容乐观。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孙树华:“破烂王”玩转“空手道”(1)
河南首富孙树华,从拾破烂开始,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就营造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触角伸向众多产业。两年内使产值不到2亿元的华林集团总资产达到了47亿元;孙树华同样创造了另一个“奇迹”,刚登上“河南首富”的排名不到三个月,旗下庞大的产业就几乎全军覆灭,整个集团一夜之间到了崩溃的边缘……
  “破烂王”的奋斗史
  12岁那年,孙树华一家由淮阳县城迁到了乡村,家中兄弟姐妹7个,孙树华是老三。为求生计,孙树华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他炸油条,卖烧饼,做过小买卖。19岁那年,孙树华开始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收破烂,做起了“最没有前途的职业”。他没有想到,走村串户收购废旧塑料的他竟然渐成气候,成了远近闻名的“破烂王”。
  淮阳县是国家棉花生产基地,由于棉花育苗需要塑料地膜遮护,因而废旧农业地膜随处可见,外地厂商常年收购。当时年仅19岁的孙树华看到了其中的利差,他把掘到第一桶金的地点,放到了位于离龙湖不远的淮阳县曹河乡。他以曹河乡为据点,挂靠当地供销社。将从农地里收来的废旧塑料薄膜运到济南、上海一带出售,并且从云南贩回大批的磷肥销售。在1980年代末,这两项生意运转了几年,使孙树华积累了五六十万元自有资金。
  5年后,他成为曹河乡供销社的副社长。24岁的孙树华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时任曹河乡乡长的迟新志,他看到孙树华从事的塑料薄膜生意,建议他自己建厂生产塑料薄膜。孙树华告诉他,自有资金不够。这位乡长便做主由乡里的信贷社给他提供了100万元左右的贷款。1992年,孙树华利用手中多方筹集的90多万元资金与当地乡政府合作,办起了一个小型的塑料农地膜厂。同时兼任该县曹河乡副乡长。
  也有人说,这一阶段孙树华通过“搞关系”的方式,从淮阳县工商银行等地方贷过几十万元。但迟新志的帮助,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孙树华一直将迟当作恩人。当迟从淮阳县法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休后,孙树华便让他到华林当了一个厂的厂长。
  由于起步早,经营机制灵活,他生产的农用地膜很快就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有产品就有市场的年代,半年过后,20岁不到的孙树华净赚200万,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扬眉吐气的孙树华为父母买了房子。
  不料1994年5月,在一次去郑州途中,孙树华横遭车祸,腹部器官发生严重错位的孙树华被送到医院时已是奄奄一息。抢救结果是孙树华与死神擦肩而过,随后深度昏迷,成了仅有生命体征的“植物人”。当时,医生连连摇头,向家属暗示救活的希望不大。 这一昏迷便是200多个日夜。此后,塑料厂停工,瘫痪,员工甚至搬走了机器,刚有起色的小厂就此化为乌有。谁也没有料到,孙树华会在8个月后神奇康复。
  组建华林系
  大难不死,乡亲放起了鞭炮,满街都是关于孙树华的“离奇”传言,众多“迷信”的工人都纷纷跑了回来,工厂得以复工。 大难不死,孙董事长对个人得失看得很淡,成了工作狂。
  经过一段时期的休整之后,孙树华开始“发力”:1997年8月,他将树华塑料厂更名为淮阳沪光塑料有限公司,并迁至淮阳县城。1997年,塑料厂创产值1200多万元。就在该年,孙树华组建了沪光塑料厂。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孙树华:“破烂王”玩转“空手道”(2)
到1990年代末,孙树华的几家塑料厂加起来也不过每年几千万元的销售额。但1998年的长江洪水给了孙树华一次生意上的飞跃机会。洪水过后农业的恢复性生产给生产农地膜的孙树华提供了“百年不遇”的机会。他的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抗洪抢险所需要的塑料编织袋,赚到了不少钱,并且还成立了一家号称长江以北最大的塑料篷布厂。
  在随后的时间里,孙树华又相继创办了华林塑料篷布有限公司、淮阳华洋贸易有限公司、淮阳土工膜有限公司、郑州福林塑化有限公司。2000年,孙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