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惯,罗成在物质激励方面很抠门的一个最直接原因就是:“他们已经贪够了。”而这样更容易促使底下的人员“一贪到底”。
从对亿安的反思中我们认识到,其实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企业走不出这种奇怪的博弈怪圈,都将走向一个必然的失败命运。只是国企由于产权、制度等问题,更容易为这种奇怪而可怕的博弈群提供滋生的土壤而已。其实我们提出的产权改革、股权改革、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等办法,也是对这个恶性 “病毒”在不同层面上的一种宣战。
刘根山:公路大王的财富危机(1)
又一桩大案被曝光,而倒下的又是一个“公路大王”。上海茂盛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茂盛”)董事长刘根山,因涉嫌抽逃注册资金,被浙江省公安厅刑拘。从发迹到辉煌再到“身陷囹圄”,刘根山背后留下不少未解谜团。
公路大王崛起
现年51岁的刘根山出生于上海杨浦区,在崇明岛农场插队,种过地,当过工人。1980年,从北京通县交通局下海的刘氏,回上海做了一段“个体户”后,又转到深圳发展,1985年,又从深圳转到香港,于1988年成立了香港茂盛国际有限公司。
对于其发迹过程,外界知之甚少。而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过,“十几年前我投身商海,在香港从事成衣贸易起步,一度拥有成衣厂。先后与美国、中国台湾、加拿大、中东等地商家开展贸易往来,获得了投资成功的第一桶金。”
1991年,香港茂盛国际有限公司进入上海,成立上海茂盛企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杀回上海的刘氏企业享受了外资待遇,这一年,刘根山开发了茂盛花苑、七宝绿都两个住宅项目。
1993年8月,刘根山注册了上海茂盛房地产有限公司,在新闸路上兴建上海茂盛商务中心,此后成为刘氏企业在上海的大本营,这栋大楼据称“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外资持有地产项目,它带动了整个外资进入上海的步伐”。
1996年,刘根山又注册了两家房地产公司。在进入高速公路项目之前,刘氏企业在上海地产方面手笔颇大,开发了包括“大唐盛世花园”等房地产项目逾70万平方米,公司在上海城乡拥有大量土地储备。
据两年前的资料,刘氏企业在上海芦潮港、市中心九江路/西藏路、城隍庙方浜中路分别储备土地6000多亩、3万多平方米和1万多平方米。此外,他还在崇明收购土地5000多亩。
2000年前后,上海茂盛企业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茂盛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第一财经日报》通过查询工商注册资料获悉,目前由上海茂盛投资的全资、合资、控股、参股的企业超过20家,涉及国际贸易、房地产、资本运作、高速公路、国际贸易等十多个方面。
2000年左右,在上海的第一次高速公路招商会上,刘根山拿到了第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嘉浏高速公路,成为首家进入市政府建设领域参与投资的民营企业,从此踏上“公路大王”的生钱之旅。
“投资者招商”是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创造出来的一个特定用语,其投融资模式的实质内容是BOT模式。2000年上海推出包括同三国道上海段、沪青平高速、嘉浏高速在内的三个项目。
嘉浏高速公路的总投资是亿元,首次涉足高速公路的刘根山选择与上海城建(集团)公司(下称“上海城建”)合作,双方出资1亿元组建项目公司,其中上海城建出资51%,上海茂盛出资49%,投入不到5000万元。
而随后的投资逐渐增大。在沪青平高速上,上海茂盛、上海城建及上海建工共同出资组建项目公司,资本金总额亿,上海茂盛投入亿元。第三条路上海同三高速投资总额亿元,项目公司资本金为亿元,上海茂盛投入亿。第四条上海南环高速注册资金8亿元,由上海茂盛全资控股,投资总额为亿。
投资了上海四条高速公路项目后,刘根山的“公路大王”的名号广为人知。上海茂盛也确立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扩张计划,先后投资了宁波绕城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绍兴段),并收购了宁波北仑港高速公路。
刘根山:公路大王的财富危机(2)
据《财经时报》援引交通部一位专业人士的预测,上海茂盛旗下的7条高速公路位于长三角地区,这一地带的交通量会逐年递增。从以往的经验看,每个项目在25年后可获得25亿元的投资回报,项目内部收益率为8%左右,因此前景相当不错。
在2007年2月之前,刘根山同时是上海茂盛集团和茂盛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和最大股东。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茂盛集团的注册资本金达10亿元,茂盛控股截止到2007年3月的市值约为11亿港元。
这一切都是刘根山在短短10年间完成的资本神话。早在上海茂盛集团成立之初,刘根山的资金实力远逊于此。
2000年,上海茂顺置地有限公司和昆山茂盛贸易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上海茂盛集团的前身。当时的注册资本金为亿元,但货币资金仅为2500万元,其余为一块位于南汇芦潮港的700亩滩涂围垦土地作价入股。
且出资现金入股的昆山茂盛贸易公司,在彼时还是一个集体企业,并非刘根山个人所有。
此后,刘根生进入了“路生路”的运作模式。其曾对媒体表示,“高速公路法定资金是35%,但是一般来说,只需自有资金注资20%就可以启动一个项目了。贷款方面政府方面是开绿灯的,因为是政府的基建项目。”
成立后不久,茂盛集团开始频频增资,注册资本金分阶段跃升至4亿元及6亿元。且在2001年的增资扩股中,刘根山第一次以自然人股东的身份登场,现金出资控股。
2001年8月,其余企业股东悉数退场,只剩昆山茂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刘根山个人两个股东。2001年底,一家同样由刘根山控制并注册在北京的企业中机电投资有限公司加入。至此,茂盛集团的股权构成至今未变,只是由刘根山不断追加资本金。
2002年10月,刘根山完成了资本市场上的最大动作。茂盛集团动用亿港元、溢价7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亚细安资源(),借壳上市。
此后,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刘根山希望能将高速公路装入其中,完成资本三级跳的最后一环。
但除了北仑高速成功装入之后,其余操作皆未能如愿,刘根山在沪港两地的财技也逐渐式微。
2006年度的财报显示, 上海茂盛集团的现金流入为亿,但是现金流出高达8亿,并有亿元借款。而净利润仅有区区3557万人民币。
且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净利润中,来自主营业务的利润仅有万元,其它业务利润则高达1193万元。
截止到2006年底,茂盛集团的应收账款高达亿元,比期初的亿上升近50%之多,应付账款也相当之高,达到亿人民币,流动负债亿。显示上海茂盛的现金流已经出现周转困难。
2007年12月31日,上海茂盛的财务报表显示公司情况进一步恶化。长期股权投资高达亿元,但是公司负债也高达16亿人民币。全年上海茂盛亏损亿元。
沪青平肩负沉重贷款压力
在刘根山的公路王国里,沪青平是茂盛在上海仅剩的一条高速公路。
2000年7月上海茂盛、上海市政工程建设发展、上海西部市政工程,以及上海城建上海建工吧总公司、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沪青平高速公路。
据公开资料,政府授予该项目公司25年的高速公路收费经营权,项目公司则作为独立的“项目法人”,具体承担对沪青平高速公路的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并以收取车辆通行费、经营公路的相关服务设施等其它收益取得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项目公司将沪青平高速公路设施全部无偿交还给政府。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刘根山:公路大王的财富危机(3)
沪青平A9公路入城段、中段、西段分别先后于2001年4月、2002年12月、2006年9月建成通车。
路桥建设最主要的供血就来自于银行。媒体报道,沪青平高速公路前后集结了工行、农行、广发、上海银行、华夏等近十家银行贷款。
工行是该项目的最大贷款行,该行2001年给沪青平项目贷款约15亿元, 2013年7月到期,借款利率约为,到了2005年,贷款余额大约为亿元。
到了2006年贷款余额并未进一步减少,相反工行给沪青平项目增加了两笔短期贷款,工行长宁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