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论中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地改革的实施应当适度加快。同时,2014年房地产价格的平抑必须落脚到房地产供给的放量和现有土地供给的放量之上。?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5、“大改革”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从中长期来看对于资金成本的降低有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层次的多元化需要很长的时间,存款利率市场化初期带来的是商业银行对于存款吸收的恶性竞争以及存款成本向贷款需求方的强劲转嫁。因此,企业的财务成本在2014年不会下降,特别是传统的银行贷款大户将受到明显的财务冲击。从世界各国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存款市场化的初期很可能出现资金市场的波动、金融竞争秩序的恶化和银企关系的恶化,这也决定了在市场利率上扬中,金融监管和货币调控的压力在2014年将大幅度增加。

    表1:“大改革”对于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TFP的改善1)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利率、汇率、资源以及服务类价格的全面市场化;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府职能的转变;寻租空间和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创新体系的构建;

    4)劳动力市场的改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失业减少。
第5页 :
    投资1)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提振非公经济主体的信心,促进民间资本返流和国外资本的进入;

    2)混合所有制的推行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空间;

    3)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4)向外资开放服务业,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资本项目对内对外自由化;

    5)投资审批权限的废除与下放,市场准入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可以降低投资成本;

    6)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门槛;

    7)扶持创业的优惠机制建设;

    8)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土地市场改革,将提高土地供应和房地产投资;

    9)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企业资本金获得充实;3米3花3书3库3 ;www。7mihua。com

    10)房产税推进对房地产投资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1)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绩评价体系的调整,政府投资冲动和投资饥渴症将得到抑制;政府投资项目大幅度减少;

    12)转移支付增长机制的改革,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与地方资金配套;

    13)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提高,将降低国有业企业的投资能力;

    14)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变化。

    消费1)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将改变未来收入预期和提振消费信心;

    2)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将增加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收入和公共服务消费;

    3)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将减少中低收入群体的所得税负;

    4)农村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城市建设,个人享有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将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和资本;

    5)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大大提升这些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高该类人群的消费水平;

    6)人口政策的放开,将从中期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
第6页 :
    7)财政公开、反腐倡廉、四风整顿、群众路线以及八项政策的常态化,将大幅度减少公款消费、政府消费、高档消费、假日消费、婚丧消费;

    8)消费税的提高,将降低高档商品的消费。

    出口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服务业的开放;

    2)自由贸易实验区的推进;

    3)资本项目开放;

    4)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价格物价1)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2)资源税改革;

    3)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生产能力和价格形成机制的稳定性。

    房价1)房产税的立法与推进;

    2)土地市场的改革;

    3)城镇化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利率1)利率市场化;

    2)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三、“大改革”对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产生约束。

    “大改革”将引发一系列的震荡,要想“大改革”得到顺利实施,一方面需要强力的政治实施力量,但另一方面还需要采取各类辅助性政策,以对冲改革带来的社会经济的震荡。

    因此,宏观经济的稳定在推行“大改革”的进程中十分重要。具体表现是:

    1、对于就业的稳定有刚性要求。

    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的核心在于就业的稳定。2014年新增长就业如果确定在1200万,所需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7。1%即可(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维持在8。3%的基础上,GDP只需要7%增速即可保证12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但考虑2014年大学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之和能够超过1200万,如果要维持目前的失业率水平不急增,2014年的新增就业目标应当维持在1300万。在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第一产业增长4。0%的假设条件下,第二产业必须增长8。1%左右,而GDP需要增长7。9%。因此,如果我们要将明年就业设定目标区间为1200万…1300万,那么GDP增速的区间就应当设定在7。1%…7。9%。如果取平均数的话,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应当设定在7%,而应当是7。5%。
第7页 :
_米_花_书_库_ ;http://www。7mihua。com
    表22014年三类产业增速及就业创造效应预测(以服务业8。3%为基础)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GDP占比(%)9。543。547。0

    增速(%)4。0(推测)8。1(只要达到)8。3(假设)

    新增就业(万)——350830

    合计城镇新增就业(万)1300

    GDP增速(%)7。9

    2、对于收入增长的要求。

    “大改革”的合法性和群众的基础,是建立在大多数民众在改革中获得福利的改进,最为核心也最直观的指标就是收入的增长。“大改革”的合法性和群众的基础建立在大多数民众在改革中获得福利的改进,最为核心也最直观的指标就是收入的增长。民众收入的提升,能够使“大改革”获得更多的支持,而收入增速的回落就会带来更多相关利益者对改革的反对。中国过去35年中的两次大改革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不仅与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权威有关,更重要的是相关改革马上带来了民众收入的快速提升。

    图1:“大改革”都需要收入增速提升的支持

    1978年的改革使1979年…1980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7。9%;1992…1993年的改革带来1994年城镇居民收入达到历史最高点35。6%;2013年改革的呼声达到高点,不仅与宏观经济深层次的各种矛盾显化有关,也与2013年居民收入增速回落密切相关——1…9月中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较2012年同期下滑了3个百分点。因此,政府要赢得2014年大改革开局之年的顺利进行,必须遏制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趋势,使收入增长速度有一个明显的反弹。

    如何才能使收入增速有明显反弹?

    第一;GDP增速不能有明显回落。如果GDP增速回落在7%以下,那么居民从初次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实际增速应当会低于7%。

    第二;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应当有所强化,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1993年大改革之后,1994年居民收入中来自转移支付的收入增长了41。4%。
第8页 :
    第三,工资形成机制改革应当是重点。

    在农民工工资持续市场型上升的环境中,适度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政府职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