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了孩子在“淘”中所表现出的优点和值得赏识之处。甚至还有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淘气”行为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俗话说“淘丫头出巧,淘小子出好”。在很多情况下,“淘气”是孩子聪明、富于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表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淘气”,赏识孩子的“淘气”,甚至和孩子一起淘气,让孩子在淘气中学习,在淘气中进步。
当孩子特别淘气的时候,我们要挖掘孩子淘气的真正原因和淘气的目的。比如上面案例中的乐乐。他的淘气绝对不是坏事,相反是乐乐的一个最大优点,乐乐的“淘”是淘出了名堂的。
针对这个情况,爸爸应该采取如下做法来赏识孩子的淘气:
爸爸走到孩子的身边,露出惊喜的表情,说:“哇!好漂亮的‘坦克’呀!你是怎么做出来的?真是了不起!爸爸小时候玩泥巴只会弄一身脏,却没有你这样的创造力,能造出这么漂亮的坦克。你为什么要做坦克呢?是不是长大后想开坦克呀?”
“是呀,我就梦想着长大后,自己造坦克、开坦克。”孩子高兴地回答。
“嗯,这真是个好主意!是个伟大的理想。可是你打算怎么实现这个理想呢?造真的坦克可比造泥坦克要难多了。它需要掌握好多好多知识呢!”爸爸不失时机地赞美孩子的伟大理想。
“哦,是呀!那我一定好好学习!”可爱的孩子沉浸在他的理想中。
“好呀,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实现造坦克的伟大理想,爸爸一定会支持你的,未来的‘小坦克家’。”爸爸摸摸孩子的头说,“好了,咱们现在开始学习知识,充实自己,为将来造坦克做准备好吗?等做完了作业,爸爸陪你一起做坦克好不好?我知道乡下有种红胶泥,用它来造坦克更漂亮呢!”
“真的呀,太好了,你真是个好爸爸!”
孩子淘气,多数表明孩子性格好动,求知欲强烈。但在多数父母眼里,这样的孩子却是不听话、好争斗、叫人头疼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不听话恰恰反映他有主见,而所谓好争斗恰恰反映他有进取心。虽然主见多带有主观和无知的倾向,进取心也有些逞强和虚荣心的成分,但这并不能掩盖孩子在淘气中所表现出来的值得父母赏识和鼓励的闪光点。因此,对于淘气的孩子,父母要站在赏识的角度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可有针对性地带孩子看电影、逛公园、参观展览馆,或者学习唱歌及绘画等。通过多渠道教育,因势利导,更换兴奋点,将他们过剩的精力、体力发挥到适当的活动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好动和求知的心理和需求,而且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因此,面对孩子的淘气,父母不仅不要感到生气和难过,更要给予赏识和鼓励。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的淘气中看到他的创造性、想像力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赏识和鼓励,让孩子在淘气中获得知识、掌握做事的方法,进而树立更为远大的理想。
在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赏识孩子。
竖起大拇指,告诉孩子他的“杰作”是多么神奇,多么棒。例如:
“真棒!多么漂亮的坦克!”
“太好了,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呀?”
拍拍孩子的头说:“你这个小脑袋瓜里的好主意真是不少啊!说说看,你还能做出什么更好的东西?”
细节9 赏识孩子的大胆怀疑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到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断成两截也可以活下去,并可能分别再生长出完整的蚯蚓。
小女孩很好奇,一定要弄个明白。
于是,她挖来蚯蚓断开两段,放在窗台上养起来。母亲发现后非常生气,狠狠打了她一巴掌,并把蚯蚓扔出窗外。
对这个故事,###一位领导同志曾经沉重地说:“这位母亲完全没有想到,她这一巴掌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觉得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一个女科学家。”
怀疑就是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某个结论不轻易认同,更不随声附和。如果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怀疑,家长一定要珍惜他们的这种意识,而不能强迫他们认同自己的观点。
孩子的怀疑是可贵的,他们的怀疑完全有可能结出科学的硕果。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写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却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了。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竟然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称,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很偶然地发现一只没了翅膀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便觉得很奇怪,然后就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发声的真正器官。
正如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聂利发现蜜蜂发声器官的过程本身并不曲折,而关键在于聂利具有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权威提出挑战的精神。正是聂利身上的这种“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具有价值。
要赏识和鼓励孩子的怀疑意识,因为怀疑才能产生真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轻信别人和书本,要勇于怀疑,在怀疑中发现事物的真实本质。
不久前,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让法国的小学生和中国的小学生同时完成下面这道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超过90%的法国小学生对这个题目提出了异议,认为这道测试题根本没办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显而易见,这些学生的回答是对的。而中国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学认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做出正确回答的同学竟然只有10%!
这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很惊讶,两国小学生的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他通过对中国这80%小学生的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是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平时教育我们,只有对问题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话,就连一分也得不到。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总是有标准答案的,不可能没办法做,也不可能没有答案。”
由此可见孩子的怀疑精神是多么的重要!而作为父母,应该好好珍惜孩子的怀疑,而不是横加干涉,浇灭孩子怀疑的火种。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非常好。
一天晚上,小路拿着语文书从房间里走出来,对妈妈说:“我觉得书上有一个字写错了。”
“是吗?哪个字,让妈妈看看。”
小路指着书上一个“他”字对妈妈说:“这个字不对。”
“为什么不对呢?”妈妈问小路。
“因为‘他’指的是小蝌蚪,小蝌蚪是动物,应该用这个‘它’。”小路一边说,一边在妈妈的手心里写了一个“它”字。
“噢,你的怀疑很有道理,让妈妈看看。”妈妈把书拿过来,仔细看了一下课文,然后对小路说:“在正常情况下,小蝌蚪是应该用‘它’,但是课文中是把它当成一个找妈妈的小朋友来写的,这是童话里常用的方法,所以就用了‘他’,明白了吗?”
“噢,在课文里小蝌蚪是妈妈的孩子,是和我一样的小朋友,所以用了‘他’,对吗?”
“嗯,小路真聪明!”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里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改变过去给孩子填鸭式灌输的消极模式,改变孩子被动的地位,鼓励孩子怀疑事物,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赏识孩子,就要允许孩子怀疑,培养孩子善于怀疑的习惯。
当孩子对事物产生并表现出自己的怀疑时,不要认为这是可笑和荒谬的,而应该对孩子说:“你的怀疑很有道理,再说得详细点。”
当孩子怀疑而试图去验证某件事情时,你可以说:“孩子,我们支持你。”
。 最好的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