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五交化去年经营格力获利不少,信心大增,今年决心还是以做格力(他们做的另一品牌子是日产的夏普,但没能做大)为主。厂家在把产品推向市场之前,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不是做广告,而是与各地经销商见面。每年,各厂家都会针对其他厂的销售策略高速自己的销售政策,以令商家推销自己的品牌比推销别人的品牌更加有利可图。搞零售的二级经销商的店铺中,一般都摆着国内外各种牌子的空调器,不过这只是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实际上他们大多只着重推销一两种品牌。一级经销商更是如此,我们有江苏五交化这么大的客户,应该说有恃无恐了。
可以说,格力总部也料想到了这场大战,也早就作好了打一场肉搏战的准备。
万事俱备,只欠热风。可梅雨季偏偏没完没了,天气就是热不起来。
安徽的客户听到我生病的消息,都非常关心我,跑来看望我,从他们的神情上,我看得出他们很担心。我知道,他们的关心是对我个人的一种爱护,而他们担心的,是怕我离开之后,他们在这个恼人的季节里该怎样把产品卖出去?
到了这时候,我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贸易往来,我们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在里面。我心里知道他们需要我。
我的心里暖呼呼的。
转眼间进了5月,天公仍不做美,一直是阴雨绵绵,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
5月下旬,令人担心的第一声消息传来了:以生产冰箱起家的顺德科龙,率先在南京家电商场将其市场口碑不俗的1P分体式空调降价20%,即调低1000元。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担心似乎得到了印证:去年被称为空调业的广告大战年,后来托天之幸价格回升,今年这个鬼天气,看来铁定要成为价格大战年了,而且会搞到割肉让利的程度。
果然,名声显赫的科龙一开先例,其他主要品牌也都稳不住阵脚了,纷纷让价招商,从南往北“削”烟滚滚:同一个品牌子,同一个规格,你卖6000元,我卖5800元;转眼间,那卖6000元的又赶紧换牌“掉价”,挂出5600元的新牌价……拔草带出泥,连进口空调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削价近千元。
细心人若翻看这段时间的报纸广告,不难发现各厂家商家一反往年品牌广告的做法,而是在广告上列出了具体价格,一个个低得让人心跳。
短短的时间内,空调单冷窗机最低掉至千元,分体壁挂单冷落到4000余元。
而空调价钱猛跌却并没有取悦到消费者,他们仍然在观望,一方面是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想等价钱再往下掉,另一方面国人的生活不平还不算高,消费观念也不成熟,对奢侈的空调产品,往往是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肯掏腰包,当然也有人看到价钱落得差不多了,买上一台回家,可不久就发现不对劲——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一户人家,买回一台1。5P的三菱分体式空调,当时商店眼见有人来开市,服务真是到位:**送货上门**安装不算,还给优惠了一副雨棚。谁知没过多久这台三菱就漏气了,用户跑去找店家,大约是因为空调又“火”起来了,店家的态度大不如从前,问:当初安装以后漏气吗?用户想想答道:不漏。店家有理了:那肯定是你们使用不当。用户很生气,一开一关用凭遥控,不碰不撞也不摩擦,哪来的使用不当呢?人家跑去消费者协会,专家前来一鉴定,得出结论:不是产品质量问题,毛病出在安装技术上——只因利润太低,这家商店的安装队人员请的是些外地民工,他们只接受了几天突击培训,略懂些“三脚猫”的技术,把空调往墙上一挂就以为完工大吉。如此安装,空调怎能不出毛病呢?
那段时间,类似的例子真是太多了,不明原因的消费者往往抱怨工厂的产品质量太差,查一下,大多是由于一些商家在空调销售大战中,只重价格竞争而忽略了包括安装在内的售后服务,令厂家蒙受不白之冤(为摆脱这种局面,后来从华宝开始,厂家将安装费打打入成本,出货拨给商家。)不明不时的消费者跑来跑去,吃足了苦头。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当时主战场之一的杭州,某商厦4月底推出94空调大观园,到7月底总销量达6000台,最旺时日销300台,也就是每3分钟卖一台;却没有应了商家老话”只要有生意;不怕没钱赚”;结算时仅仅获微利——这还是靠天热起来后卖未降价空调扳回的本。另一家百货大楼更糟,6月底(也就是没热起来前),批发零售1万多台空调,可结算却是赤字。
天津某大商场4月推出94空调酬宾大展卖,到7月底售出7000多台,天热焉后员工忙得吃饭功夫都没有,结果和杭州那个商厦一样只获得微利,用其经理的话来说,只赚到一碗粥的钱。
1994年4、5月时的南京市场,同样到处是这种低档次竞争,且为全国之最,经上年一役,南京空调市场变得名声大噪,包括东邻日本、对岸美国的几大世界闻名空调厂家也加入了战场,国内云集于此的则有五六十家处认够实力的厂家。其时,南京市场上空调数量、品牌皆为全国第一,由于阴雨连绵该热不热,价格大战杀得刺刀见红,这里空调的零售价比上海、杭州、武汉、安徽等地要平均低5%至15%。
价格战,最终会使厂家、商家、消费者一损俱损。
所以说,一味拼市场份额,低价倾销,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没有意义。这种低档次竞争,只会是伤人伤已。
作为格力驻江苏的业务员,各处传来的降价消息使我承受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从珠海消息又令我心急如焚:公司的过道、车间到处满了空调。许多人都从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出发要求削价,财务部门希望资金回笼,生产部门希望出货,供应部门发悉库存……各地业务员更不用说了,一再发出降价的紧争呼吁。
我躺在病床上,大脑一刻也不能休息,整天用手机跟五交化,跟二级、三级经销商联络。主要卖科龙空调的南京家电公司,也从五交化进了一些格力的货摆商场零售,我一天几个电话过去,问他们销售进展情况,得到的消息是“糟透了”,科龙降了千元,销路仍不见好转。
所以,我在受到经销商关心的同时,也感到一种潜在压力。甚至在夜里12点多钟,有些经销商没有考虑到我病了需要休息,还通过电话向我们提出降价。
这时,我得到从公司反馈过来的情况,全国的空调市场都面临着一个冷夏的问题,所有地区的业务员,包括我们分管销售的老总、供应商,都提出设法把钱归还他们,都希望降价将产品卖掉。业务员也希望尽快把货卖得到回报。公司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仓库、车间都堆满了产品。
这时,来探望我的经销商一开口都是在谈天气,个个悉眉苦脸,反来复去全是:这怎么办啊?货全压哪儿,动不了,我们惨啦。到后来更干脆:你们拿到钱是没风险呀,我们今年完了。
客户天天在耳边抱怨,自己也暗暗着急,一面了解各方动态,一面强自镇定地安慰人家:“不要紧,还没到6月嘛,还有时间。实在不行,我把货拿回去。”
话是虽然这样说,在这个关键时间,作为南京的业务员,我也一样心急如焚,面临着一种两难的选择:是将格力产品低价抛出去,还是坚持到底不降价呢?
除价,似乎顺应潮流,顺应民心,能使经销商、消费者多方面满意,我自己本身也没有责任,但降价一旦带来恶果,只有格力自己承担,顶住降价狂风呢?如果格力在江苏因为没有降价而带来仓库积压、经销商不满等诸多严重后果,我是不是应当承担责任呢?
这时,朱总给我打来了电话,一开口他就问:“大家都提出降价,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一听朱总这样问我,我的心里感到热乎乎的。朱总从千里之外打电话征询我的意见,显然是比较看重我的观点。我想,我的回答一定得慎重。
想到这儿,我对朱总说:“给我三天时间,三天后,我一定给你答复。”
三天,是我给自己留下的充分了解市场的时间。
第二天,好像老天专门与人作对似的,又下起了大雨。我拖着一个生病的身体,忍住伤痛在雨中奔走,尽管我反复提醒自己了解市场的时候要冷静和客观,但一想起连日来的降价大战,格力到处堆积的空调成品,心情就止不住又烦闷又焦急。
一连三天,我跑遍了南京所有的商场,进行调查了解。我想弄清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