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睡的老人正在梦见这个谜。在他的窝棚外面,猛烈的风掀起了滔天的巨浪,把那条鱼的残骸和一些垃圾荡涤得干干净净。
人之初,性本善
生命的存在不是一种虚无。当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时,才会觉得虚无。因此,问题出在你那儿,你要去找你的原因。
你并没有去体验生命的存在。你活得并不真实,你只是为了一个虚伪的自我而活着。然后你说:“存在是一种虚无。”——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如果存在是一种虚无,那么人生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你会抱怨你的父母,为什么不经过你的同意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相信萨特,你把“他人即是地狱”奉为真理。与此相反,你怀疑爱,你觉得爱是一种虚伪。于是,在你的眼中就出现了一个颠倒的世界。
他人真的是地狱吗?如果是,那么你也是别人眼中的他人,你也是别人的地狱。可是,你知道自己是善良的。你之所以成为别人的地狱,是因为你“不得已”去做了一些利己损人的事情。很好,既然你是善良的,那么他人为什么一定是你的地狱呢?他人之所以是你的地狱,也一定有他“不得已”的原因。
萨特不知道,在他出生的2200年前,中国的荀子就发表过“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在争论这个“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这是一道选择题,有些人赞成“性本善”,有些人坚持“性本恶”,还有另外一些人则无法选择。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其实很好判断。如果你是善良的,那么别人也应该是善良的。
我听说过一则苏东坡的故事。他与一个名叫佛印的和尚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一起在林中打坐。
打坐是佛教徒参禅的一种方式。你坐在那里,闭上了双眼,但你在用心看。你不看外面,你只关注你的内在。你往里看,你看得越深,你就越能看清生命的真相。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达到静心的效果。就像苏东坡一样,他坐在那里,虽然竹林里一片寂然,但他的脑海里一定是万念纷飞。过了很久之后,他看到佛印睁开了眼睛,这时他问道:“大师,你看我的坐姿如何?”
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
苏东坡非常高兴。接着,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父的坐姿,倒是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和尚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而苏东坡却自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颇有些得意洋洋。
回到家里,苏东坡把故事经过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你心中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每个人看到的外在事物的形象,其实都是他内心的投射啊!”
如果你是善的,你看别人也是善的。如果你是恶的,你看别人也是恶的。所以,是你在决定人性的善恶。你会发现,所有的恶念其实都是因为你的自我意识在作祟。当你放下自我之后,人性本善的一面就会真切地显现出来。
当你是地狱时,他人就是地狱。当你是天堂时,人间就是天堂。所以,天堂不在别处,它在你的心里。你在外面是找不到天堂的,恰恰相反,天堂在你心里出现了。
如果你是真的,那么你就是善的。如果你是善的,那么你就是美的。你是那么善良,以致于你看周围的人也是那么善良。你是那么美,以致于你生活在天堂之中。
人性本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抱持错误观点的好人。他们和那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一样,不是坏人,只是一些做蠢事的好人。耶稣说得对,他们是一群迷途的羔羊,他们更需要我们的爱与帮助。
当你对了,世界就对了。存在不再是一种虚无,人生也不再是一场悲剧。人生是一场喜剧,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一场喜剧,像花儿开放一样的生命的喜剧。你活得越真实,你就越欢喜,以致于你忘记了所有的痛苦与仇恨。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学之道
当你对了,世界就对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本重要的经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名曰《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告诉你怎样做一个大人的。这个大人,不是说做官的大人,也不是说长辈或成年人,它指的不是社会地位、辈分或年龄等人的存在形式,而指的是内在的人格。所谓大人,指的是品格高尚的人。
现在的学生也读大学,那么,此大学与彼《大学》有什么区别呢?有一个故事说,两个大学生去旅游,路上他们的行李遗失了,没有钱买饭吃,也没有钱回家,怎么办呢?其中一个大学生拍着胸脯说:“看我的!”
他敲开了路边一户人家的门,向那户人家的女人求助。女人看他可怜,就送给他们一些食物,还资助了一笔路费供他们返校。你猜这个大学生会怎样看待这件事呢?他回到学校,将此事广为宣扬。他认为他很有公关能力,因为他能够得到那个女人的帮助。
没有人看出这个大学生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他很有能力,以致于他能够绝处逢生。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他以为他用自己的公关技巧征服了那个女人,所以她才会资助他。就像企业的危机公关一样,公众的善良成就的是企业。那个善良的女人,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公关的对象,变成了一个失败者。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这个大学生是多么自我。自我让他变得狂妄,以致于他根本不懂得感恩。
仅仅责怪学生是不够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一个孩子在寻找人生的答案时,他得不到正确的回答。
从一开始,学校的教育理念就错了。老师们说,孩子们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完善孩子们的人格。老师们认为,他们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出一个完美的自我。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无论自我如何完美,它都不过是一张虚假的面具而已。
其实,孩子们的人格本来就是完善的。他们活得那样纯真,那样自然和谐,甚至让每个成年人都羡慕不已。可是,老师们一定要坚持认为孩子的人格是有缺陷的,否则,老师的价值如何体现呢?所以,老师们的动机也是自我的。
一个错误的教育路线和一群错误的教育工作者怎么可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真正有爱心的人呢?孩子们学到了一些资料性和技巧性的知识,但他们忘记了爱,他们把爱也理解成了一种公关技巧。结果,学校没有能够培养出大人,倒是培养了一大群自作聪明的小人。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这个汉字,古代写作“悳”,直心即是德也。德的本意,指的是一颗天真率直的心。真心谓之德,真情谓之亲,草木萌芽者皆谓之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学之道,在于你能否明白你那颗晶莹透明的真心,在于你能否用那颗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在于你能否到达本性纯洁的至善境界。
接下来,《大学》就谈到了一个管理学的问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管理是什么
为什么说《大学》谈的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呢?原因很简单,每个人活着都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所有的学问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的。
如果你理解了大学之道,你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你的人生是幸福的,你的家庭是美满的,你与他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如果有机会担任企业或某个社会组织的主管,你同样可以把它管理得健康有序。你会帮助身边的每个人,让他们也像你一样,用真心率性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工作。所以,大学之道就是真正的管理之道。
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商业社会,管理学是一种相当热门的学问。你到书店去看看,会看到很多畅销的管理学图书。这些图书的作者在告诉你一些概念,例如“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执行”、“管理就是效率”、“管理就是沟通”……以及管理是这个、管理是那个。那么,管理到底是什么呢?读者们得到了一大堆的概念,却仍然不得其解。
我听说过一个美妙的佛教故事。故事说,在一个遥远的国度,有一位智慧的镜面王,在他身边有许多学者,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