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世纪,以1903年亨利·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为标志,大规模工业革命开始了。福特开始建造日后运行了90年的流水线。这100年将工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
21世纪转眼过去9年了,第一个10年已经接近尾声。
在这9年中,哪些事件能够引领未来百年的主旋律呢?未来百年的主旋律又会是什么呢?无论历史将会给出我们怎样的答案,这个世纪都注定会造就世界财富格局、生产力格局以及政治格局的全面变更。
21世纪注定是经济的世纪,将以人类经济发展为本质奠定全球秩序。
当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将要结束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迎来了30周年的里程碑。3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短暂的,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也并不漫长。我个人也已经30岁了,中国古语云:三十而立,对我来说,还谈不上立什么事业,仅仅能够明确的是,需要进一步地励志,自我激励;于此同时,也希望借助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来勉励自己。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第一部分是自我成长30年的所思所想,对东西方文化的疑惑以及自我解惑,也希望借此参与到中国文化的自我深思中。第二部分讨论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事件,注定成为人类历史中不能忘却的、伤痛的大事件,那就是源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在风暴爆发的前前后后,我有幸专访了众多全球风云人物和热点人物,在短短的百余天时间内,高密度的集中访谈和节目制作也让我有了一些随想,在这里班门弄斧,意在抛砖引玉。第三部分是向朋友们介绍我曾经专访过的各国政要和商界领袖,这其中包括了那些全球媒体都想访谈而最终却走进了央视经济频道《直击华尔街风暴》演播室的人物。在这部分内容里既有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又有我在访谈前准备工作的心得。
愿这些只言片语成为我30岁人生的一个注脚。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各方赞誉
芮成钢是中国年轻人中为数不多的,能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自由游弋的,善于深刻思考、敏锐捕捉、细致分析的人。
——朱民 中国银行副行长我们都在努力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又会怎样。芮成钢用令人信服的文字道出了他眼中的国家与世界。
——海闻 北京大学副校长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一个紧扣社会热点的话题,一个热情睿智的主持人,央视二台芮成钢先生成功的背后是勤奋、敬业、严谨、求实。
——陈佐夫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在新一代中国媒体人中,芮成钢的经济思考值得我们关注。 他的文字清晰流畅,蕴涵着全球的视角,充溢着年轻的激情。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芮成钢是一位引领公众观点的传媒杰青。他见识广泛,思想敏锐,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具有深切的关注。
——方星海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原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成钢常忧国忧民,在没有硝烟和阶级斗争成长的而立之年,我常为他而感动,今天他用深邃的目光,国际化的视野,诠释他们这一代人对中华民族和对人类的责任,值得大家一读。
——曾伟 棕榈泉控股董事长自由游走于华盛顿、纽约、东京之间,轻松推开各国政要办公室的大门,用地道的英语穿越东西方文化,用麦克风揭开这个世界的真相,三十而立的芮成钢对中国和世界的思考就像一把斧子,帮我们打破思维的樊篱。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芮成钢; 这颗华尔街金融风暴催生的中国电视新闻的新星; 以他独特的国际视野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下一个三十年必须改变的心态和思维;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李稻葵 着名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
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此次金融危机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影响力明显上升,芮成钢先生通过《直击华尔街风暴》迅速成为有知名度的主持人,反映了中国观众对全球凉热的关注,以及全球观众对中国声音的期待。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一部卓越的着作,以朴素而又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触及到了经济危机的核心。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对话者,是一个满怀责任的号召者,是年轻、有力、智慧的表率。
——周春生 长江商学院EMBA学术主任,金融教授喜欢和成钢一起出席时尚晚会,一种高雅!也喜欢和成钢一起做直播节目,一种享受!更喜欢和成钢做朋友,厚道……
——唐骏 新华都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认识成钢是8年前在瑞士达沃斯会议上,他是属于特别勤奋和动脑子的人,别人睡了他还忙着给报纸写稿子。很难得见到一个如此具有向上精神和努力的年轻人。
——马云 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30而励》真实地记录了这场经济危机风暴爆发的前前后后,与众多的风云人物和热点人物的深度碰撞,引人深思。
——王文京 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现在的生活已经感到习惯,对中国经济增长感到习惯。但是,经济毕竟是有跌有浮、有景气规律的,在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枯景时,中国的竞争力如何保持不被磨灭,个人如何在这变动的时代保持竞争力优势,芮成钢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环球企业家》既发人深省又引人入胜的记述……出自一位思想深邃的优秀经济评论人之手。
——《中国经营报》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独特的探索之旅。它试图提供答案,但它更迷人的气息在于寻觅和求索。它是一个人的思考,也是一个时代的思考。
——《第一财经日报》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与世界,了解华尔街危机背后的思索,探寻风云人物的思想与内心,这本书是开启探索之门的钥匙。
——《IT经理世界》华尔街风暴带给我们的是机遇和挑战,《30而励》带给我们的是厚重的思考,浓浓的赤子之心。
——《北大商业评论》一部通过第一手资料深入思考的作品。作者最大的成就,就是通过他的记述和思考,为我们带来一个真实的世界。
——《商学院杂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金融风暴肃杀气息之后的反思,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
——和讯网
引言
当所有的国家没有了明显的贫富差距,甚至,也没有了教育的差距、文明的差距、肤色的差距、语言的差距、文化的差距,中国,将以什么角色立于世界之林?世界众多的国家,各自又将如何彼此面对?我们将组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村?
1997年,我有幸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伦敦国际英语演讲大赛并获奖,我演讲的内容就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中国的未来发展等主题的深入思考。虽然,那表达的是我十一年前的稚嫩思考,但依然能代表我现在的基本看法。
1997年夏天在英国参加伦敦国际英语演讲大赛(1)
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存吗?尊敬的裁判、女士们、先生们:
英国诗人吉普林说过:“东方就是东方,当然,西方就是西方,两者永不相遇。”但是,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两者相遇了。在商业上相遇了,在教育上相遇了,在艺术上相遇了。有些人不以为然,强调说这种相遇不过是两者中择其一的相遇,而我认为,世界理想的未来就在两者创造性的结合之中。我们可以接触西方的思想、习俗以及科技,同时也可以采纳并应用。我们有能力分享世界之最,何况从传统文化出发,选择最佳的为我运用才是真谛。
那么,西方的方式、价值观是否威胁我们的自我认识呢?历史常误导我们有这样的疑心,不小心就有了戒备之心。比如,以采纳西方婚庆习俗为例,在中国,白色通常是表示哀悼的颜色,新娘穿着白色就不符合我们的婚庆习俗,是对外国文化入侵的一种屈从,我们习惯的婚庆色彩是红色,屈从违背了我们的传承,于是担心被全球化了,我们就再也不是中国了。对此,我有保留。历史是这样教育我们的,真正强大自信的民族在向外来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是轻松的、无所畏惧的。
东西方婚庆的文化,不管是红的还是白的,不过是一种多元的选择。不过是来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