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我看来,那么了不起。
不过,虽然石头因为有些东西表达不出来,或者不愿意表达,常常不太说话,但是他什么都知道,有时候表达还挺犀利。
拍摄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时,有一次,石头跟我说:“你就不像个爸爸。”我一听,自己先冷静了一下,回他:“儿子,你说对了,你去问叔叔阿姨去,爸爸参加这个节目的时候就说了,我是一个不像爸爸的爸爸,你问问他们是不是这样?哈哈”其实我是转移话题了。但是石头也没有坚持,因为他也已经明白了,爸爸现在需要调整一下。这样爷们一样的相处方式,有时候也会让我觉得有点“累”,因为他太聪明了,经常说话给我挖个坑让我往下跳,或者做点事跟我谈点小条件,这时做爸爸的还真需要与他斗智斗勇。我和石头妈常说,这才几岁,将来等他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得进化成什么样了。
俗话说,“三岁看老”,石头的心智、能量、思维的丰富程度,以及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能力、对外界的感知与接受程度,都比我那时优秀很多,在这一点上我绝对是骄傲的。这些话我不能和孩子说,他知道以后该不努力了,所以让我写在书里吧,等他以后认识好多字了,再给他看。
现在看着节目里这几个孩子,个个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各有各的特点,想想他们的将来,我总觉得不可限量,一定会比我们这些父辈优秀。不妨就让孩子按照现前的素质再往前继续走,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一定会有所作为的。而我们这些家长要做的,就是保留好孩子身上那些与生俱来的特质,细心观察孩子的点滴变化,用心去陪伴,让这些闪光点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千万别一不小心遗失了。
第15节告诉孩子“谈判”的底线
告诉孩子“谈判”的底线
《爸爸去哪儿》播出后,我看到网络上有人写了这样一篇文章:“看到郭涛跟林志颖来参加这个节目,我特别欣慰。如果他们不来,郭涛可能永远意识不到他粗暴的一面,林志颖永远意识不到他给孩子的安全感不够,对孩子照顾太少教育方法不一样,呈现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像Kimi,前一秒钟还跟你很友好,后一秒就会对你哭喊道你不准掐我的羊!但是天天不一样,天天会跟石头谈条件,说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让你用我们家厕所这就是一种交换条件,我们教育孩子有时也是这样的。”
网友这样评价也有道理,这样做有时是有问题的,确实会给孩子养成做事要先讲条件的习惯。但我觉得,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用好了,找准分寸,还是非常好用的。因为我们生活在有规则的社会,大人更熟知游戏规则,不可能给孩子完全的自由。有些是非对错必须明确,道德准则不能轻易挑战。就像我在节目里面与其他几个爸爸坐在船上时说的一样:“当爸爸的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要有父权。”
我们都认同社会是有规则的,但是这种规则由谁来制定?可能有人会问我,你做的就一定对吗?对孩子来说,他们也是这个规则中的一员,他们有没有权限、有多大权限来参与制定规则呢?我想说,你说得有道理,但是你误解我的意图了。在我看来,规则只是一方面,需要让孩子知道,但是不能一味让孩子服从。在石头这么大的年龄,还没有踏入社会,我要做的,只是先把他圈到规则中,让他对规则感兴趣,熟悉规则,不是强迫。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找到乐趣,我会设定游戏规则的外延和内涵,并且找到一个互动的方式。如果你设定规则,就是为了强迫他只能这么想,那是很失败的。只有让孩子从规则中得到更好的施展与解放,这个游戏才是有益的。就像国家体制,如果在体制里人们感觉幸福又快乐,社会空气好,自己又可以张扬个性,那么他会很愿意遵循这套规则。所以我会给他选择权和自由度,但是一定要在熟知规则的前提之下。
比如我们去迪士尼玩,我说:“爸爸可以给你买三样礼物,妹妹也一样,你们自己挑。”他看到那么多玩具,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但是我告诉他只能挑三件。后来我们去逛街,孩子想要边逛边玩玩具,想把挑的三件都带上。我说:“不行,你只能选择一个。或者也可以都带着,但是如果你路上走不动了,爸爸不会帮你拿,你自己考虑。”这就是设定规则,同时也给他选择权。
第一次实施游戏规则是最重要的。如果第一次你妥协,违反了游戏规则,那之后孩子就不遵守了。他会试探你的底线,看你的容忍度到底在哪里。所以要给他讲清楚,而且原则底线不能变,制定了就一定要执行。
还有一点我的经验,就是千万别让老人参与,他们宠孩子没有底线,最后规则乱了,执行不了,就作废了。这大概是大多中国家庭会遇到的场景,大家不说自明。
但也不是所有的时候,孩子都会自动遵循规则,有时石头也跟我讨价还价。在《爸爸去哪儿》有一期里面,他就说要来给我制定游戏规则。他脱口而出时,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我说:“不对啊,儿子,这游戏规则是我说了算的,不能你说了算。”结果我把这句话点破了,石头也乐呵呵地顺从我制定的规则了。
第16节不帮孩子逃避真实
不帮孩子逃避真实
石头降生之前,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跑着跑着摔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哭,家长立刻奔过来,一边跺脚一边道:“哎哟,宝贝儿,摔疼了吧?你看都是这个地,这个地太坏了!我们打它打它”这在我看来实在太愚蠢了。
孩子明明自己不小心摔倒的,摔倒打地,磕到了怪桌角,这简直太没道理了。这不就是在教孩子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吗?时间长了,孩子没有责任感,出了问题,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问题都是别人的,不会自省,还怎么进步?怎么和人相处呢?
摔倒了,拍拍他,说“宝宝起来啦”就可以了。也别责备他,因为他小,走不稳,告诉他“没关系,以后就好了,起来就好了”。1米1花1书1库1 ;www。7mihua。com
比如,有一次石头在家里蹬小车,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角上,撞出一个大青疙瘩,半个多月都没消下去。当时我没去埋怨这个桌子角,拉过石头来,给他讲:“它比你硬,所以你别碰它,识时务者为俊杰,离它远点。”
再比如,有时在路上,有好心人看石头跑得快,反应特别强烈,怕他摔着。我说:“没事儿,谢谢您,我们孩子特别皮实。”儿子摔倒,做父母的本能反应肯定就是扶他起来。但是我从来不扶,我会让他自己站起来,任他哭一会儿。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哭,这一点我特别反对。谁摔倒不疼?家长也是这么疼过来的,到孩子身上,他疼你不让他哭,让他忍着,他心里会难受的。
所以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分两个层次,在情绪的处理上要“放”,让孩子哭;在事情的处理上要“淡化”,哭完以后就没事了,过去了,不要把事情放大。尤其是对于男孩子,一件摔倒这样的小事如果经常被放大,将来孩子在情感方面会很容易没有担当,动不动就崩溃。
面对同样一件事,教育女孩可能会换一种教育方式。比如我家闺女摔倒了,我会扶她起来,等她哭完了,小声跟她说:“宝宝,爸爸觉得,你下次摔倒了,可以自己站起来,像哥哥一样。你看哥哥都不哭,所以没关系,对吧?”说完这些再进一步:“你看你摔倒了,碰到了地,地也会很疼,你要不要摸摸它?好像还碰着了凳子,那你要不要也摸摸这个凳子?”我觉得这样是给女孩灌输一种爱心。进而可以引发,如果你在外面踩了别人的脚,你不是有心的,也要跟人家说“对不起”。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老在乎自己的情绪。这样慢慢她的心就变大了,有爱心,而且很懂事。
现在我们家石头和妹妹伊莎贝拉在这方面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妹妹才两岁半,发生了普通的磕碰后哭的时候,我们就很平和地坐在旁边,冲她笑一笑,让她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我常跟石头妈说,咱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遵从一个原则——就事论事。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先想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