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一个借口,企业已沦为敛钱的工具才是真。
陶寿龙系江苏泰兴人,出生于1965年。2000年陶寿龙与严琪夫妇到绍兴寻求发展。2003年,陶寿龙夫妇开始筹划自己的生产基地……江龙印染,并让江龙印染三年内快速跻身集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印染企业行列。2006年4月,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与日本软银合资设立的新宏远创基金(New Horizon Fund)签约江龙印染,以700万美元现金换取其20%的股份。同年9月7日,江龙印染(上市名为“中国印染”)正式在新加坡主板挂牌交易,陶寿龙因此一夜成名,迅速成为绍兴印染行业的龙头老大。
陶氏夫妇的“印染王国”迅速膨胀。纺织、印染、贸易、高科技什么都做,分支机构省内外国内外到处都是。他们只想着做大,忘记了只有做强才是根本。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经济景气时或许还能安然无恙,但在经济不景气时,利润剧减,成本陡增,根本就无法支撑。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陶氏夫妇感觉到靠实业赚钱太慢,于是又开始大肆炒股。2008年股市一泄千里,使得陶氏夫妇投机不成反遭亏空。在经营管理上偏离了本真,在做人上也守不住自己,最后陶寿龙夫妇逃遁而去留下20亿元的窟窿。
“缝纫大王”丢失了做企业的本真
修鞋匠出身的邱继宝,起步时自己研发、制作、销售缝纫机。他曾经身背缝纫机去闯广交会,被拒之门外后,跳墙进去结果被捉。靠着这股闯劲,邱继宝经营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飞跃集团。此后,邱继宝几乎把一个企业家能够获得的荣誉都收入囊中。2009年3月中旬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邱继宝与几位市长出席新闻发布会,在接受记者提问如何应对经济不景气时还高调宣称飞跃一片阳光。可是4月初,飞跃集团在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滑的同时,还曝出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深刻的危机就在眼前,而邱继宝脸面上和心理中却不带任何阴影。这既让人佩服他天崩地裂依旧坦然的英雄本色,同时也让人起疑,哪一个是真实的邱继宝?哪一个是真实的飞跃集团?飞跃官网上公布的年销售收入为30亿元,而台州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飞跃出口最高达9 000万美元。飞跃自称内外销比例四六开,而同行根据市场判断是二八开。即使按四六开反算,年销售额最多10亿元。缺乏可信赖的数据,我们只能依据一些特殊事件来揣度邱继宝的内心。
邱继宝曾在2008年5月份集团的一次高层会议上,言及公司的业务状况,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邱继宝告诉下属们,飞跃的一批货物刚刚到达南美,随即把货物扔下了大海,因为与其上岸后慢慢地卖不如马上就地处理,仓储成本远远超过收益!这件事可值得回味的东西不少。
这个事件说明,这些产品没有订单就生产。生产、工厂储存、启动海外运输、路途遥远,这么长时间没有很好的沟通,在运输快到达目的地时,才想到了巨额存储费用,可见体制内部相关部门沟通效率低下,信息不畅通。
以生产能力丈量自己的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的通病。为出口而生产,为出口增加产值而生产,却不论这种生产能否带来利润。生产过剩是最大的浪费。在资金链断裂的困难时期发生将产品倾倒海里的事件,可见这个企业之困绝对不是困在成本上,而是困在观念和心智上。
不生产亏,生产更亏。从短期看,生产可以维持一个热火朝天的虚假景象,而且上游的配件、材料费还有可能通过拖欠厂商、融资等形式而来,短期内不会形成很大的压力。但欠账总是要还的。
生产出来,只要出得了厂门,就统计进产值中,就可以算做销售收入了。这样扔进海里的产品,就光明正大地构成虚假繁荣的迷雾。邱继宝泪沾襟,还要这么干,就不是简单的生产观念问题了,而是深层的做企业到底是为什么的问题。
邱继宝现在追悔莫及的是飞跃的大规模转型。正是大规模引进生产线、扩张园区、投入高昂的技术研发费用和海外团队职业化,让邱继宝度日艰难。邱继宝收购过国外公司,建立了18个海外分支机构,大量人员职业化、本地化,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可是,这些人并不能带来订单。没有人知道那些分支机构是不是个无底洞,也没有人能回答那些公司究竟是洗钱的摆设,还是真的具有拓展渠道的功能?
在中国企业界,高调和名声往往就代表了生存能力。名声带来更大的规模,更大的规模带来更大的名声和利益。邱继宝对此了然于心。当初他擦鞋时,曾经一分钱一分钱地计较,这是商业的本分。而现在做企业的本真,利润和现金,却被扔到了一边。一个年销售收入仅仅10亿元的公司,工业园区就建了5个,最大的一个于2007年落成,占地3 000亩。飞跃无节制地多元化,房地产、酒店、拍卖甚至连翻译公司都开办,全国到处开花落地,这就是虚假与高调狼狈为奸的最好体现。虚假是高调的避难所,高调是虚假的支撑柱。
。 想看书来
地头力真相(1)
每一个时点,都是万缘俱足;唯有每个岗位上都有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员工,才能够进入全知全觉的状态,引爆那个万缘俱足的触点,释放地头力。
“人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动物,富有创造性,任何时候都比既定的方式或体系重要”。
……李小龙
在长期与一线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西方数字精英管理日渐脱离现场,成为滋生庞大新官僚阶层的土壤,成为使美国一流公司窒息的“原凶”。难怪美国着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2009年在中国发出强烈呼吁:“千万别复制美国式管理,这简直就是一种愚蠢的自杀行为。在过去数十年,美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但是在未来依旧沿袭过去的美国式管理,将是一场灾难。”明茨伯格的逻辑是,美国数字精英管理,过于强调分析、工具,但对于管理者而言,实践和经验才是智慧之源。他判定“英雄式管理是一个诅咒”。
而中国成千上万有活力的公司,却不明就里,纷纷踏上一条盲目追求规模和美式管理的歧路。一家跨国咨询公司的高管有一次和我交流说,“中国一线企业家都在追求时尚”。我一愣:“何谓时尚?”他说:“凡是我们跨国咨询公司给他们忽悠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他们的逻辑是,IBM用了没有?HP用了没有?西门子用了没有?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他们就说,好吧,你就给我把在那些公司运行的东西我复制过来就行。”
任正非2009年登高一呼:“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企业家通常容易共鸣。可是又有多少企业家能够体味和深解其中的良苦用心呢?我与任正非共鸣和共振,因为我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在说地头力。
以地头力来透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中国本土的原创。我坚信,当一个人地头力源源不断时,他就可以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当一个企业地头力源源不断时,这个企业就可以积蓄推动世界改变的力量;当一个国家地头力源源不断时,这个国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类福祉。
土生土长的地头力
地头力,这是山东农村很流行的一个口头语,指嫩芽拱开地墒露出尖尖角的力量,也指在田间地头头拱地往前走的力量。推展开来,就是不受什么条条框框束缚,不找借口,遇到问题就着手解决。
小时候,常听老娘说起“地头力”。老娘在生产队艰难的条件下,带大我们兄弟姐妹6个。她一个人白天晚上干两份活挣工分养家,而让孩子安心去上学。大哥1961年考进了南开大学,大姐1963年考进了鞍山钢铁学院。老娘总是说,“头拱地我也要让你们去上学”,“车到山前必有路,出水才看两腿泥”。“头拱地往前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产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至于我现在用“地头力”来概括企业经营的理论。
有人说这个概念太土,而我以为,在原野中摸爬滚打的企业家,却很容易在田间地头头拱地往前走的过程中获得共鸣和共振。那是一种真常的状态。中国企业家大多没有太多的理论底子,脚踏实地,一个一个地解决难题,是他们的拿手本领。对企业家土生土长的拿手本领,还真不好用什么既定的理论体系去概括。我也就顾不得是俗还是雅,就用地头力来指代了。
中国经济保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