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的。
6、曾经不可一世的顾雏军如今坐牢已成定局,这使很多习惯骂中国企业家的人很高兴。中国一些企业家这样的结局总是令人悲哀。我想这不是某个企业的单独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展下去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我希望从更专业资本运作的角度来对企业家在资本运作思维上所存在的问题做些深入分析,真正从资本运作的专业上为企业家提供一副手杖。
我们来剖析一下顾雏军的资本运作思维。从一开始就具有宏观思维的他就对复杂的国情研究很多,也很深,这样的一个好处是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下占到相当多的便宜。轻松搞到第一桶金,我认为这也无可厚非,在中国办企业自然有更多的基于中国国情的思考。但是企业家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运作,仅仅靠这些是很不够的。企业的资本运作毕竟是个很专业很严肃的事情,资本运作脱离了专业化的运作,一个企业发展的隐患就会出现。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资本市场水有多深(6)
我们来分析顾雏军的几大致命错误:
(1)对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趋势判断错误。顾雏军进行疯狂并购的资本运作时间正好在2001年至2005年,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国股市的崩盘时期;在股市的崩盘时期,任何机构想从股市获利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大规模进行并购的企业来说,如果进行资本运作,不能从股市直接获利,这样的资本运作肯定是失败的。因为所有的并购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并购中产生的巨大重组成本从那里出?这是企业进行并购前必须考虑到的。顾雏军最致命的失败是选择了错误的时间进行疯狂并购。成功的资本运作一定是建立在资本运作能带来高利润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顾雏军的资本运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以失败告终。
(2)顾雏军的产业整合并不成功,我们看一看,顾雏军收购的都是亏损的上市公司,进入的行业也是竞争非常充分,已经到了没有什么利润的地步;要想在产业经营上让这些上市公司盈利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顾雏军收购这样的企业越多,亏损越大,几万人要发工资,所以,顾雏军在并购中犯的又一致错误是只想疯狂收购上市公司,并没有把让生产经营盈利,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能盈利,如果收购的企业不盈利只亏损的话,收购的企业越多,企业死的越快。在这一点上顾雏军花了大钱聘请了大量所谓的资本运作高手,没有一个人告诉顾雏军,可以看出顾雏军的团队中所有的人都是热衷于疯狂并购,而不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顾雏军的疯狂并购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任何企业的资本运作离开了两个要素都不可能成功:一是产业整合后能产生效益和超过整合前的利润,二是资本运作能带来超过产业运作更多倍的利润。如果产业运作和资本运作都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话,这种资本运作必然是以失败告终。
(3)对银行与企业的共生考虑不周。进入科龙后,他始终认为把科龙做好就不怕任何人,所以,他从来不求银行,都是银行求他。从科龙的销售收入看,科龙的负债水平是很低的,但是,他却拿了大量的短贷去长投,拿了很多流动资金去做并购的事。在科龙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却没有做好和银行关系的准备。
(4)对国内环境没把握好。顾雏军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像###这样只为自己出名而出风头的学者,是靠寻找企业家的失误而骂人生存的家伙,一旦看准了某个企业家的失误,就会拼命把众多社会资源调动起来,让媒体关注,让自己成名。然后往自己脸上贴金,###总想让人们看似他是忧国忧民的,然后为自己谋名利;顾雏军作为一个企业家对付这种人没有经验,轻视和低估了这种人的影响力,更主要是企业缺乏危机攻关意识。
(5)低估了社会对资本运作的歧视。顾雏军还低估了中国民众和社会舆论对资本运作的歧视。媒体一边倒地骂他,很让他感到伤心和悲哀。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民营企业家就该老老实实拿赚到的钱再去做投资,接受资本支配劳动的运营模式。而智力劳动支配资本就变成最贪婪的行径了。
几大教训反映了顾雏军的战略思考是着眼于组织内部,而忽视了应该考虑的外部要素,虽然这些外部要素是和组织中的内部要素有一定的联系的,但毕竟还是内因和外因的问题。顾雏军的战略思考是把握了正确的方面,但还是输了,这是个非专业性的问题。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我发现经常有这样的现象:非专业性的东西经常会打败专业性的东西,专业有时会被非专业所决定。而在资本运作的专业问题上,顾雏军的团队里没有真正高水平的资本运作专家,这一点体现在顾雏军对资本市场大势的判断错误上,更体现在顾雏军的资本运作没有产生利润上。企业进行资本运作,重要的目标是能为企业带来高于产业更多倍的利润,否则,就失去了资本运作的意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资本市场水有多深(7)
顾雏军的人生悲剧,也同样是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上众多悲剧的一个缩影。可以说,顾雏军是聪明的,是努力的,他有着很高的企业经营头脑和产业整合能力。在资本运作上,他尝到了国企改制的甜头,因而急于将民营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可是他却忘记了利用自己的管理能力来打造好现代企业的根基,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家电产业整合的构想,更重要的是忘记了资本运作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本质。而是热衷于利用资本杠杆展开“造系运动”,甚至将触角伸向了汽车行业。
顾雏军演绎了太多的角色——学者、商人、产业整合者和资本大鳄,可是对自己真正应该扮演的角色反而无法定位,这就是他的人生“悲剧”。
像顾雏军一样怀揣着产业梦的中国企业家还有很多,像格林柯尔那样希望迅速壮大的民营企业也不占少数,但是无论做企业、做产业,还是做资本运作,都不应违背“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初衷。如果像顾雏军这样以违法违规为代价、没有根基的进行多元化扩张,到头来只会陷入自己编制的美丽梦境而不能自拔。
我国股市在未来走向成熟的过程还会有很多改革,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也必将走向规范和成熟,希望顾雏军的案例令世人警醒,他的人生悲剧今后也不再上演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中国股市成立18年来,大浪淘沙几番沉浮,造就无数英雄,也湮灭了几多人物。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失败都是没有遵循股市之道,就是没有按照股市的规律运作,不按股市规律办事,只能是短暂的热闹,最后的结果总是要受到市场的惩罚的。不按股市之道的规律运作,结果都是一时的热闹,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受到必然规律的惩罚。证券市场上资本的高级运作必须顺天道,得民心,上市公司才能得到长期健康的大发展。对于那些不遵循股市之道的上市公司,只能是骗得一个短时间的小利;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以毁灭告终,从来没有一个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不按照股市之道进行运作的上市公司会取得成功,也许会有短时间的疯狂和###冲动,获得暂时的暴利,但是如果不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话;结果都是一时的热闹,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受到必然规律的惩罚。我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按股市之道进行高级的资本运作,使上市公司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
二、展望未来
反思中国股市这18年来的生存环境:第一个15年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赔钱的,整个证券市场投资者赔了一万亿。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投资者决定纷纷离开股市时,政府意识到再不下决心改善中国股市的生态环境,中国股市只有彻底崩盘的份了;中国股市如果彻底崩盘的话中国经济至少会倒退二十年。随着资产证券化时代的来临、金融经济时代的来临,中国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把股市搞好。只有资本市场能健康发展,股市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政府是无路可退,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2005底的股权分置改革。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