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播足球赛为例,广播公司完全可以在三个频道里以三种形式转播同一场比赛,观众可以通过任何三个频道中的任何一个频道来获取比赛的信息。而通过电脑来接收着于这场足球赛三种媒体形式的信息,反而要无谓地占用带宽。
多媒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接收者被动接收信息状态,但他们在感觉上获得的自由和创造性仍然是相当有限的。处于接收终端的受众由整齐划一地接受同一种信息的观众分化为几类观众,接收终端不是再是哑终端,但文本媒体中的那种信息的提供者(作者)与信息的接收者(读者)之前的等级关系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改变。正如格威特所说,当多媒体“与限制性范式(如印刷范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的潜能就难以发挥。更糟糕的是,如果无目的地使用它,或者没有对其布局和内容进行安排,它就会导致无谓的感觉上的烂摊子(pointless aesthetic fiasco),从而污染带宽。”
多媒体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一个单纯的多媒体作品是一个封闭的作品。一张光盘的封闭性自不待言,作为“网络现象”的多媒体作品也无法摆脱封闭性的特征。仍然以接收足球比赛为例。如果我是一个资深的球迷,或者是一个体育评论家,我对眼下正在解说这场比赛的评论员的水平感到怀疑和厌烦,我想对这场球赛进行相当细致的研究。比如我拟定了以下课题:1)两个队的教练的简历,他们的个人气质、文化素养、人生信念,尤其是他们训练队员和排兵布阵的特点;2)双方主力队员的简历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评论;3)双方以前交战的情况;4)这两个球队分别代表的国家的民族习性,两国的民众对于足球的态度,足球作为一个产业在这两个民族发展的现状等;4)我甚至还想研究足球运动这种具有准宗教特点的体育项目(它所引发的个人和社会性的狂热,它对于球迷的凝聚力,像宗教信徒一样的球迷的社会角色等等)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很显然,无论你选择三种媒体中的任何一种,你都无法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你可以悠游于不同的感官世界,但你无法使自己对于你关注的事物理解超出平均状态,你无法就你关心的问题与真正的内行讨论“门道”而不是看热闹。一句话,你可以在横向悠游于不同的感官世界,却很难从纵向潜入到某个感官世界和理智世界的深处,在不断向深处潜入的过程中与他人和自己发生“奇遇”,领略到他人和自己的深刻之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媒体难以克服的封闭性。在这一点上,它与限定性的印刷(文本)范式只有程度而无实质的不同。它无法真正使人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所以,对于 WEB 来说,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关键性的技术系统,但说到底它是一种基础性的范式,它需要一些扩增性范式(augmenting paradigm)来开发、激活它所蕴含的力量。
在这些增强性范式中,大大地克服了文本(印刷)范式的局限的“超文本”(hypertext)范式对于多媒体来说是最重要的。主要是由于“超文本”的力量,多媒体才转变成为“超媒体”。
12.5 “超文本”:从“死书”到“活书”
人们自古以来就意识到了文本(印刷媒体)的封闭性。“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中国,那些缺乏个人创造性,迷信书本的人被描述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圣保罗把固守圣经的人的读经方式描述为“死在句下”。爱默生对此说得更明白:
书在运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如若被滥用,书就进入最坏的东西之列。在对待书的问题上,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这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激发、开启人的心智。我与其被一本书强烈地吸引,以致于偏离了我自己的轨道,从一个独立的星系变成一个绕它旋转的卫星,那我还不如根本就没见过这本书。
应该承认,不少人陷入“死读书,读书死”状况中,与印刷媒体(文本)本身的特性有关。印刷媒体不仅在外在形式上是“死”的(按固定的页码装订),而且从内容上说,一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本“死书”。
每一本书的作者都有意无意地在书中自圆其说,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观点显得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他不执着于他自己的视角,而是对一个问题采取散点透视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兼及所有人的视角),那么他写出的书往往是一大堆莫衷一是、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非驴非马的文字。最要命的是,如果他是一个喜爱较真儿的人,他会发现他的观点在不断变化,既有的观点需要不断修正,以致于他觉得他要写的这本书到他离开人世时也写不完,即使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勉强将这本书写完,他自己也会预见到里面仍然可能是漏洞百出,仍然可能被某个眼光锐利的同行批驳得体无完肤。
所以说,一个人写一本书时,他有意无意地置他自己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的视野、见识上的有限性(其实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如此)所造成的种种纰漏于不顾。他不得不寻找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论据,忽略不利于自己的论点,以便使自己的学说、见解自成一体,自圆其说。然而真理总是开放、发展的而不是封闭、静止的。“自圆其说”必然以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削足适履、固执己见、甚至强辞夺理为代价。一位法国作家这样感叹道:“写一本书就是作一次孽
。”禅宗的创立者为了避免永远是活生生的真理堕入“死”的文字的窠臼,变成僵死的说教,甚至提出了“不立文字”的极端主张。
我们当然不可能同意不立文字的主张,可行的恐怕只能是以偏见来反抗和部分地消除偏见,以一种“误解”作为另一种“误解”的“解毒剂”和“泻药”,以不断的探索、交流来消除自己“真理在握”的幻觉,以开放的心胸避免自己获得的知识变得板结或腐臭。通过经常不断地与“高手”、“高人”们的交流、接触而形成自己的主见,同时又保持真诚的谦卑,在不断地提出在别人看来有可能是“高见”也可能是“谬见”的同时,由衷地对自己和别人重复巴甫洛夫的那句名言——“我还是个门外汉呢!”
一句话,他必须使自己读过的“文本”、写过的“文本”和正在构思的“文本”成为一本本具有新陈代谢能力的“活的文本”而不是“死的文本”。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河流是前进着的道路,他把人带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对这句话,一位研究帕斯卡尔的著名的学者这样解释道:“事实上,文章对于帕斯卡尔来说就是一条前进着的道路,它把我们的精神带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结论。”当我们在一条河流上漂流时,我们身不由己地被带向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所以帕斯卡尔接着说:“我们在写一部著作时所发现的最后那一件事,就是要懂得什么是必须置之于首位的东西。”
可取的读书方式,自然的思想方式不是自恋性、封闭性、功利性的,而是发散性、探险性和身不由己的。自然的读书和思想方式是以冲浪式、浏览式阅读和思想为主调的。如果你在写一本书之前就完全确定了你的思想和结论,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值一读的书。
同样,如果你读一本书得到的东西正好是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东西,那么要么是你没有认真读这本书,要么是作者没有认真写这本书——作者只是在简单地兜售某种东西,读者只是简单地购买某种东西。这样的写作和这样的阅读之所以是失败的,是因为作者写的和读者读的都是一个“死的文本”而不是活的文本。这样的书是监狱的围墙而不是把你带向意想不到的地方的“前进着的道路”。
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种开放的、活的文本,一种向读者提供一条“前进着的道路”而不是一堵监狱围墙的文本在技术上成为现实。这种文本就是“超文本”。
格威这样界定超文本的特征和意义:“超文范式对于 WEB 来说是关键性的基础范式,它赋予了WEB以力量和潜能,它的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客体指向(object-oriented,相对于自恋性、封闭性的主体指向而言--引者)的特征对于In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