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有这样一位姐姐
1979年,我结束在上海陪伴外婆贺子珍的日子,来到北京父母家,开始上小学二年级。那时,我的外公毛泽东已去世三年。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妈妈李敏仍是在哀伤和忧郁中度过的。妈妈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来看望她的人也为数不多。
有这样一位客人——大概是冬天吧,她那一身半旧的绿色军大衣,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妈妈说话柔声细气、慢条斯理,而这位客人嗓门高、语速快。她的年纪、个头都与妈妈相仿。这位阿姨是……且慢!妈妈解释说:不是阿姨,你——和她——同辈。我愕然。
哈哈,小东梅!叫我海容姐姐——客人的笑那么响亮,震得我耳朵直响。这就是王海容。
海容的祖父是我外公的姨表兄王季范先生。她是外公的表侄孙女,和我这个外孙女同辈,没错。原来,我有这样一位姐姐。这个“便宜”占的,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海容不谈自己的过去。有人发现我对海容的经历竟一无所知时,惊讶地说:没看过你外公接见外宾的纪录片吗?里面十次有九次都有王海容! 20世纪70年代,电影院每次放映电影前都要播放一段新闻加片。那个年代的电影翻来覆去就是那几部,倒是外公接见外宾的纪录片一年四季常换常新。两位女青年——负责礼宾及记录的王海容和负责翻译的唐闻生几乎每次都出现在外公身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海容成了政坛和影坛的双料明星,在中国和国际的知名度可想而知。
然而,出于保护外婆贺子珍身体和情绪的原因,在她身边,我是很难看到外公接见外宾的纪录片的。我没能把眼前的海容和那位世界闻名的女外交官联系起来。
世纪之交,在美国读书期间,我对打开中美关系那段历史逐渐产生兴趣。由此发现:从外公与斯诺谈话,秘迎基辛格,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到接待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这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大外交活动,海容都参与其中。
但是,在回忆录、传记和纪实作品中,在电视、报纸和广播采访中,在2001年纪念“乒乓外交”30周年和2002年纪念“破冰之旅”30周年的活动中,为什么都没有海容的声音呢?
2004年,海容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她又一次来我家做客。还是那身蓝色便服,白衬衫领口的扣子总是系着;一副白边眼镜,梳三七分短发,一双布鞋,一切都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唯一的变化,就是头上的短发全部花白了。海容老了。
“说说您的故事吧,海容姐姐,我想写写您的故事”——我恳求道。 “我有什么好写的?”——海容淡淡地答。 我劝海容姐姐该给后世留下自己所知的真相,海容若有所思。最终,她说:你写你的。我不写。但我可以提供一些背景材料。于是,才有了您面前这本书。它还远不能写出海容经历过的极其丰富的外交活动,只是对一些她参与的重大事件做了粗线条的勾勒,以展示那段改变世界,也改变中国的日子。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外公的九哥
有谁会忘记自己的童年呢?是的,童年非但一直不曾远离我们的记忆,而且还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真切起来。童年的玩伴,童年的欢乐,童年的梦想,是每个人终生的宝藏。
外公毛泽东的童年和我一样,最初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不过,他比孤身在外婆身边的我幸运得多——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众多的表哥、表姐和他一起嬉戏、玩耍,其中一位就是海容的祖父。我相信,那段日子是外公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快乐而充满温情的快乐时光。
从外公故乡湖南湘潭韶山冲向西走20里,到了湘乡地界,有一个小村落名叫唐家坨,村里有一大户人家姓文。文家的男主人去世早,家务由女主人贺氏操持。一家人辛辛苦苦务农,逐渐富足起来。贺氏就是我外公毛泽东的外婆。
贺氏外婆有3个女儿。二女文六妹嫁到本县王家,所生第二个儿子名季范,也就是海容的祖父。季范在诸兄弟中排行第九,人称王九哥;小女文七妹嫁到邻县毛家,所生第一个儿子名泽东,也就是我的外公。其实,泽东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均不幸夭折,所以人们称他毛三哥。外公自幼按当地习惯拜石头作干娘,以求保佑平安,小名叫作石三伢子。王九哥比自己的表弟毛三哥大9岁,我外公一直尊称王季范先生为九哥。
说起九哥对我外公的帮助,在我第一部作品《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中提到过一件事:外公之所以能够第一次走出韶山冲去湘乡读书,由此大大开阔了眼界,他的九哥王季范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当时,外公的父亲反对此事,外公央求九哥:“我要读书!”。最终,九哥的一句“不读书就没有用!”说服了老人。
然而,与海容接触后,我开始进一步思考外公离乡求学背后,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外公17岁那年发生的事情,也许并不像我们所知的那么简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外公的初恋
1910年大年初二,外公第一位妻子罗氏因病去世,卒年21岁。外公那年17岁。关于罗氏,1936年外公曾经对美国记者斯诺做过介绍。“我的父母在我十六岁时就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人,不过我并没有和她一起住过——此后也未有过。我不以她为我的妻子,那时根本也不去想她。”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研究者坚称:外公与发妻罗氏的感情是很好的,并举他在罗氏去世后仍与罗家保持联系为例。据说,当地还有这样的俚语:“没媳妇留崽不住。”因此,有人认为如果罗氏没有早逝,也许外公就不会走出韶山冲……
以上观点是否有道理,已不属于本书要讨论的范围。但是,这倒给我探寻外公为何决意去外地读书以启示。这,还要从与海容的一次谈话说起。 原来,20世纪50年代,外公在海容去看他的时候问过一句话:“那个王十姑——怎么样了?”
王十姑是谁?海容不知道,自然无言以对。回家后,便去问自己的奶奶——王季范先生的夫人肖老太太,外公称她九嫂。奶奶告诉海容:王十姑是她爷爷王季范的妹妹。和外公的母亲文七妹一样,她没有名字,大家只叫她王十姑。王十姑和我外公是两姨表亲,从小就是在外婆家一起玩,一起长,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直至谈婚论嫁。 无疑,这就是外公的初恋。可是,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这位王十姑呢?
一百年前的中国,很多事情与今天不同:表亲能结婚,八字不合不能结婚。就在外公和十姑翘首以待好事成双的时候,算命先生得出结论:二人八字不合。亲事不成了。怎么办?!外公当时只是一个少年,用海容的话说——“还没掌握什么马克思主义”。造化弄人,对于约定俗成的迷信习俗,谁又有回天之力呢?这种悲剧当时是经常发生的。
王家给十姑订亲了,丈夫是本县的,姓赵。到王十姑出嫁的那天,外公也来了,他来抬春箱——就是娘家送女儿出嫁准备的箱子,里面都是被子,衣服。春箱是要娘家人抬的,外公挤进来当了一回娘家人。我想,这是为了最后看一眼十姑吧?
很快,大概是1907年的样子,毛家也给我外公订亲了。妻子是本县的,姓罗,而且是毛家的远房亲戚。罗氏也没有名字,人们叫她“罗一姑”。王十姑同罗一姑一样,都是婚后不久去世,都没有后人,只有墓上的衰草陪伴着她们。
十姑嫁人了,一姑去世了,外公再也不想在家里呆下去了。他向往一个新的别样的世界。
然而,外公是永远忘记不了十姑的。王家兄妹三人,除了王季范和王十姑外,还有一位是他们的哥哥王星臣。王星臣的女儿王曼恬曾告诉过海容,自己抗战时期去延安后,外公见面第一句话把她问得摸不到头脑:“那个王十姑——怎么样了?”
原来,王曼恬也对此事一无所知。得知十姑早已去世后,海容告诉了外公。外公叹了口气,说了一句:“哦……因为心情不好。”
在海容面前,外公不止一次提到王十姑。老人家动情地回忆道:她是个好人。人很白,性格很好,手很细——我们还拉过手哩!这时,外公似乎又回到了少年的幸福时光。在海容得知王十姑一事的来龙去脉后,王季范先生告诫她:“不要乱说!”王毛两家的这段故事已深藏百年。如果不是海容讲出来,又有谁知道呢?
到长沙找九哥去
外公离家来